APP下载

大学教育目标定位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发点

2018-01-03牛楠

科教导刊 2018年30期
关键词:教育目标人才培养质量大学

牛楠

摘 要 大学的职能之一是培养人才,大学教育能否实现的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责任,或者能否不断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未知的。在“钱学森之问”一再被重提的新时代,如何提升大学培养质量便成为大学教育一项重要的任务。哈佛大学原校长德雷克·博克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考察和探究了大学生质量与本科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并且反思了大学教育目标的定位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鉴于当下我国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还存有含糊趋同、千校一面的状况,博克校长的研究给了我们以启示:提升大学教育培养质量,首先要定位好大学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 大学 教育目标 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10.002

The Goal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NIU Nan

(Shandong Women's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300)

Abstract One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university is to cultivate talents, wheth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high-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 can be achieved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or whether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can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 In the new era of "Qian Xuesen's question" has been repeatedly mentioned,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train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empirical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s former president, Drake Bock,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and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s and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goals, and reflected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orienta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objectives to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still have vague convergence and thousands of schools on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the research of President Booke gives us the enlightenme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we must first locate the university's educational goals.

Keywords college; educational goals;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中國高等教育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后来者,其发展有“前车之鉴”和“榜样的力量”。德雷克·博克曾于1971-1991连续执哈佛大学牛耳20年,退休后他深刻反省美国近半个世纪高等教育之得失,回应美国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批评,写出了《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在实证研究大量积累的前提下,博克找到了“目标”这个打开大学本科培养质量的“撬棒”,并且是连结课程、教学与质量提升的桥梁。反观当下中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目标定位与价值追求之失衡、目标来源与目标选择之偏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大学本科教育实践之中。我们不得不思考:何谓大学教育“目标”? “目标”定位为何如此重要?怎样去选择、定位大学的教育“目标”?

1 目标定位:打开高等教育质量“黑箱”的“撬棒”

教育哲学认为,只有教育目标的定位,才是大学精神最好的表达,是一个国家对于高等教育最本质、最真实的理解,更是教育质量的出发点。其中,教育目标定位与大学价值追求往往是一致的。卡诺奇曾说,“如果对大学的目标缺乏足够的认识,我们就无法知道实践中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何,甚至无法知道所谓‘高等教育的质量的内涵是什么。”可见,对大学目标的充分重视是提高大学培养质量的前提。查尔斯·安德森在《心灵生活的良方》中也提到,“大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推理技能”。此外,斯坦利·费什也提出了一种观点:唯一称得上大学教育目标的,是让学生“发展智力与学术能力”。如何找到、理解和确定这样的“目标”,既是我们打开大学本科教育“黑箱”的“撬棒”,更是将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与质量提升相连接的桥梁。在过去50至100年内我们很难对其质量提高与否作出评判,这样的意义上,他们称“教育质量”永远是难以窥探的“黑箱”。而博克找到的“目标”何以能成为打开大学培养质量这一“黑箱”的“撬棒”呢?

2 发展的样本: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目标之变迁

大学教育目标的变化,是人类高等教育不同时代追求的奏曲。纵观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目标的演变,大致经历了通才、实用人才(专门人才)、全面发展人才等阶段。南北战争之前,美国大学的本科教育所追求的是训练智力和塑造品格两大目标。18世纪以后,哈佛大学先后设立医学院、法学院和神学院,以“通才”为培养目标。19世纪后期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创立初期,传统的自由教育式微,专业设置越来越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上,开始重视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即专门人才。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开展,一些社会劳动也开始专业化,仅有智力培养和道德高尚的绅士与通才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大学培养的专才应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了科技发展迅速的需求。

从20世纪20至80年代,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把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通才与专才结合起来。随着科技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创新性知识和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创新性要求提高,美国社会开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迅猛发展,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目标有了新变化。如麻省理工学院在学生调研报告中,把21世纪应该培养的人才特征描述为“理性、知识和智慧”,认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理性的推断力……应具有选定领域的坚实的知识基础,并能在该领域掌握一定的深奥知识和实践经验……”这里强调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和基础性;突出能力的培养,如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等;强调培养探索、创新精神。哈佛大学21世纪的教育目标也包含创新教育,如提倡自由竞争和个人奋斗、冒险和创业,追求事业与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强调应通过勤奋与努力使生活富有,强调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个人的智慧、毅力、能力和自信心。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目标的不同变迁,为我们深入理解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之目标定位找到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3 榜样的智慧:如何确立我们大学的教育目标?

哈佛大学博克校长在反思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得失后,提出了适合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在他看来,这些目标包括:表达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识;适应多元文化环境的素养;全球化素养;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为就业做准备。虽中国的现代化不能靠“移植”西方完成,但博克校长的总结表达了一流大学共同的使命和价值追求。我国许多大学在博克校长提出的大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上尚有不足,大学有义务培养学生智能之外的文化素质。如大学目标里培养学生道德推理和判断能力,使学生更有社会责任感。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不论在日后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上积累多少经验与本领,也应有相当的人文素养,具有社会参与热情与能力。

全球化中的“地方性”追求已是世界发展模式的共识。我国当下大学教育目标的是在继承古代优良传统、学习世界先进经验基础上呼应中国教育改革现实、坚守大学永恒的精神追求,坚持这样几项原则:第一,大学教育目标不是预设且永恒不变的。不同时期不同教育目标的定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导向是重要的;第二,教育目标不能靠教育内容的拼盘来实现,否则教育目标越完备,教育内容就越混乱;第三,虽然教育目标本身是可变的,不同目标之间也可能存在冲突,但是只有真正将学生和社会互利作为中心问题考虑的教育工作者,才有可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和方案。

4 路径选择:如何寻求中国大学教育目标的来源与选择?

所谓教育目标的来源,是指按照不同大学教育相关利益者的意图而制订的追求目标,如康德、罗素等学者思想家们的设想;教育实践家孔子、裴斯泰洛齐等的见解;国家政策规定;按家长的期望;学校規划;社会的呼唤……,教育目标的构成不同,包含的内容也不一样。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执行者,应综合各方来源,坚守大学精神,回应时代要求,制定出符合国家实际需要的大学教育目标。200年前,洪堡创立德国柏林大学时,提出“以发展学术为中心,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从事‘创造性学问的发现和创造”的教育目标,可谓意义非凡。我国大学应研究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经验,寻求中国大学教育目标的来源与选择,始终把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基础扎实、知识全面、适应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整个学校工作的核心。

审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对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的调整上,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按大类培养,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我们不难发现,通才教育正在逐渐回归我们的教育目标。此“通才”首先是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智慧、适合我中华民族发展需求、适应我国现有国情基础之上的教育目标——一个高素质的现代国民;其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成为我们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目标的战略选择。

在当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大学在继承中国文化智慧,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基础上清晰定位各类型大学的教育目标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出发点,深刻把握好质量与创新性问题,更加注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学生、学校和社会等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优化,找到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最佳路径,寻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挥棒”,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引领社会,不断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德雷克·博克(Derek Bok).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魏兆锋.钱穆论中国大学教育之目标[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

[3] Jacob Philip,Changing Values in Colleges: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Impact of College Teaching. New York:Harper & Row.1957:93.

[4] 罗纳德·巴尼特(Ronald Barnett).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 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

[6]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s. what is liberal education?2009-10-20. http:www. aacu. org/leap.

[7] 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再思考[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0.

[8] 许云昭.超越差距――中美高等教育课程比较[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教育目标人才培养质量大学
至善
论教育目标如何契合社会需要
高职教育中课程设置若干问题的思考
教育目标多元化与基础英语教育改革分析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
中韩历史教育目标比较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