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汶川县水磨镇气候条件对绿绒蒿人工种植的影响

2018-01-03王仕英张芸张健萍

南方农业·下旬 2018年9期

王仕英 张芸 张健萍

摘 要 在汶川县水磨镇对药用植物绿绒蒿属进行了两年的低海拔人工种植试验,结果显示:总状绿绒蒿、多刺绿绒蒿及红花绿绒蒿均可在实验室条件下发芽,且发芽率良好,大田移栽后,三种绿绒蒿均只能完成部分生长过程,不能结籽,表明水磨镇自然气候条件不适合野生绿绒蒿生长。

关键词 绿绒蒿;人工种植;汶川县水磨镇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7.009

1 汶川县水磨镇自然环境概况

汶川县水磨镇位于县境南部寿江流域,以境内寿江支流水磨沟为名,地理坐标为北纬30°56′、东经103°25′,海拔920 m。水磨镇东与漩口镇及汶川县泰安古镇交界,南靠崇州市,西接三江镇,北连映秀镇,总面积88.44 km2。水磨镇为河谷地带,属山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常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9 ℃,夏短无酷暑,冬长无严寒,春秋温和,植物生长期长的气候特点。在自然气候上,水磨镇属于川西多雨中心区,是暴雨常出现的地区之一,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约1 285.1 mm,日最大降水量约269.8 mm,具有多雨多涝、秋绵雨危害严重、气温年差较小、无霜期最长、光照不足的气候特点。按候平均气温划为四季,候平均气温低于10 ℃为冬季、高于22 ℃为夏季、10~22 ℃

为春、秋季。水磨镇地区春季平均107 d、夏季平均62 d、

秋季平均81 d、冬季115 d。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黄棕壤,表土层灰粽或暗棕色,心土层黄棕色,质地紧实黏重,呈梭块或块状结构,土性湿冷,淋溶作用强烈[1]。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合大部分中药材生长,水磨镇中药材人工种植资源丰富,主要有重楼、川穹、黄柏、白芨等,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式。

2 绿绒蒿人工种植概况

绿绒蒿是著名的观赏植物,由于其花色艳丽、花姿绰约而受到世界各国植物爱好者的格外推崇。在欧洲,绿绒蒿被称为“蓝色罂粟”,是西方园林备受宠爱的园艺品种。同时,绿绒蒿又是著名的藏药材,其家族中的18种2个变种均有不同的药用价值。绿绒蒿全草入药,可治疗肝炎、肺炎、高血压、痛经、跌打损伤、骨折等,是珍贵的民族中药。

野生绿绒蒿属植物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在我国的分布地区位于西南部和西北部的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绿绒蒿的生长环境特殊,在藏、滇、川、青等省区主要生长于海拔3 000~5 000 m的高山、草甸、流石滩等地区,亚高山地区及平原分布极少,且自然繁殖能力较弱,极易受到人为及自然环境影响。随着近年来藏医藏药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天然药物”的推崇,野生绿绒蒿遭到大量采挖,从而造成绿绒蒿资源枯竭严重,其中毛板绿绒蒿已被列为一级濒危中药材,红花绿绒蒿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尼泊尔绿绒蒿被列为公约附录三级保护物种[2]。因此,在保护野生绿绒蒿资源的同时进行人工种植技术研究,扩大绿绒蒿人工栽培资源已变得刻不容缓。

绿绒蒿属植物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生长环境,多年来鲜有人工种植的报道,仅有任祝三[3]研究过昆明气候条件对于绿绒蒿属幼苗生长的影响。要解决绿绒蒿人工种植问题,首先需要克服的是把绿绒蒿从高海拔地区引种到低海拔地区,并让其适应低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小的温暖气候。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试验所用绿绒蒿属植物为总状绿绒蒿、多刺绿绒蒿和红花绿绒蒿,种子均采自阿坝州小金县巴朗山附近,均成熟饱满,自然风干后储存备用。

3.2 试验方法

3.2.1 选地

选择排水性良好的山坡地带,以土壤疏松,土质含细砂者为佳,土壤施以草木灰、腐熟的农家肥(1∶1),深耕50 cm左右,耙细整平。

3.2.2 选种

选择头一年采收的成熟种子,要求果实饱满、颜色油亮、无病虫害。

3.2.3 种子发芽

第一年2月下旬,将三种绿绒蒿种子用40 ℃温水置于烧杯中浸泡12 h,然后置于放有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将培养皿放置于20 ℃光照培养箱中,培养50 d左右,至多数种子出芽。

3.2.4 播種

将发芽后的种子均匀的移植到试验田中,种子覆盖0.5~1.0 cm的薄层细砂土,略加镇压后少量水灌溉即可。

3.2.5 田间管理

1)除草。试验田春、夏季杂草生长旺盛,竞争优势较强,争夺绿绒蒿的土壤营养、光、水等。为保障绿绒蒿正常生长,需定期进行杂草人工拔除。

2)施肥。在幼苗出苗后及生长期以10 g·m-2追加一次尿素。

3)病虫害防治。绿绒蒿生长过程中,主要受到褐斑病、立枯病害侵染,需及时用多菌灵喷洒,防止病害侵染、蔓延。

3.3 观测内容

对绿绒蒿整个发育期中的发芽期、出苗(返青)期、植株生长期、开花期、果实成熟期分别进行观测记录,测算绿绒蒿种植当年生长期每10 d的幼苗高度、叶片数、叶片长度;第二年植株返青率;幼苗鲜重。

3.4 计算方法

三种绿绒蒿在试验田中的播种面积分别为10 m2左右,从4月5日播种入土开始,每隔10 d随机选取2 m2内的绿绒蒿植株作为测量对象,取平均值作为幼苗高度、叶片数、叶片长度的计算数据。第二年植株返青率的计算方法为当年过冬前随机选取1 m2记录植株数量,第二年从3月开始每隔10 d记录返青植株数量,至5月中旬。结果用于返青率计算。幼苗鲜重为每月随机选取5株三种不同绿绒蒿幼苗,进行重量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由图1及图2可见,三种绿绒蒿在种植当年均可在水磨镇气候条件下生长,但不同种生长情况差异较大。其中,多刺绿绒蒿在当年完成开花但未能结籽,总状绿绒蒿和红花绿绒蒿当年均未能开花,只有营养生长。

总状绿绒蒿在4月上旬播种至试验田开始即生长较为迅速,直至7月中旬生长达到顶峰,叶片数及叶长的增长与株高增长一致。均于7月达到顶峰,之后株高变化不大,叶片开始部分脱落。

多刺绿绒蒿的株高增长与总状绿绒蒿类似,从播种后至7月增长最为迅速,7—9月仍有缓慢增长,之后株高基本变化不大。9月之前叶片数处于持续增加水平,之后随气温降低,叶片开始脱落,至12月叶片脱落较为严重。叶长在8月达到生长顶峰后于10月开始减小,说明随温度降低,植株生长整体均受到抑制,株高、新叶、老叶均停止生长。

红花绿绒蒿生长状况与前两种有较大差异,在10月之前,红花绿绒蒿株高增长显著,最高可达到20 cm,比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均高很多,之后株高开始下降。叶片数及叶长在7月、8月之前均增长显著,之后便开始迅速下降,至12月叶片基本全部脱落。水磨镇当年气温最高出现在8月中旬,约为30 ℃,降水量最大出现在7月,秋绵雨持续时间较长。结合三种绿绒蒿综合生长状况,说明温度在20~30 ℃,降水量处于非持续状态是多数绿绒蒿生长的基本条件之一。

图2的幼苗鲜重反映了地下根生长与地上部分生长的关系。总状绿绒蒿在10月之前鲜重均处于增加状态,结合其株高、叶片生长状况可推测,在7月至10月,地上部分停止生长之后,地下根仍在持续增长,之后植株的营养积累停止,处于代谢消耗水平。多刺绿绒蒿地下根部分生长一直到11月,只在12月气温极低的情况下鲜重才开始下降,说明12月之前植株均处于营养积累阶段。红花绿绒蒿鲜重自8月开始便开始下降,结合地上部分生长变化分析,8月开始,虽株高仍在持续增长,但叶片脱落严重,地下根部分变化明显,从而导致鲜重明显下降。

三种绿绒蒿植株在第二年均未有返青,考虑可能为当年冬季降水量持续时间较长,温度较低,地下根腐烂所致。

5 结论

汶川县水磨镇在地理位置上虽隶属于阿坝州,但其海拔、气候条件均与绿绒蒿原产地有较大差异。试验将三种绿绒蒿在水磨镇气候条件下人工种植,试图将绿绒蒿由高海拔地区引种至稍低海拔地区。结果表明,三种绿绒蒿在汶川县水磨镇气候条件下均只有部分营养生长,不能完成生殖生长,推测应是水磨镇全年较长的降雨周期和较低的昼夜温差影响了绿绒蒿的生长周期。

鉴于此,要解决绿绒蒿资源日益枯竭的严峻形势,在减少采挖、加强生源地保护的同時,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绿绒蒿原产地建立就地保护基地,扩大绿绒蒿在原产地的种植面积;建立绿绒蒿种质资源库,对不同绿绒蒿品种特别是濒危品种进行遗传育种研究;鉴于绿绒蒿对生长环境要求的特殊性,低海拔地区的气候条件极易引起引种驯化失败,可以考虑人工模拟适应其生长的生态环境,进行智能化栽培[4]。

参考文献:

[1] 孙松寿.汶川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2] 柯君,刁治民,陈振宁,等.高原草地绿绒蒿资源及应用现状[J].青海草业,2007,16(4):50-54.

[3] 任祝三.昆明气候条件对于绿绒蒿属幼苗生长的影响[J].云南植物研究,1993,15(1):110-112.

[4] 刘玉珊,高兰阳,王辉,等.红花绿绒蒿的研究现状[J].现代园艺,2012(6):14-15.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