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言文教学走进学生生活
2018-01-03李文东
李文东
文言文记载了中华几千年灿烂的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最璀璨的明珠。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得以传承,文言文功不可没。当下,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比例也由原来的20%增至30%左右,亦可见其举足轻重。但是我们都知道,文言文历来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不喜欢文言文的,特别是对农村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常常是教师费力不少,但学生的实际收效甚微,尤其是文言文欣赏这一块,学生的掌握几乎为零。
学生都说:“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被列为“最怕”之首,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和文言文学习的无助可见一斑。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中学生是能够理性地看待文言文的地位和社会作用的,学生都明白这是中华民族悠久、优秀文化的记录者,不能够放弃。但是,现实问题也非常严重。社会的发展趋势使得人们都不再追求是否具有对古典美的审美能力,是否具有阅读、鉴赏、感悟悠久传统文化的能力。社会很少需要懂得文言文的人,社会竞争需要的是培养更多能适应社会的人。大部分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了没用,我不想学,但是考试要考”。试想,假如在中考、高考中去掉文言文这一块,还有学生会自愿、自觉地去学习文言文吗?
多少年来,文言文教学方法也显得呆板,始终是一种模式: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再读课文,读准字音,然后开始逐词逐句地串讲,讲完后再做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归纳中心思想”。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忙着记笔记,课后再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即使到今天,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广大语文教师从宏观到微观,几乎是对语文教育的各個领域、各个层面都做了广泛而积极的改革,但文言文教学基本上还是“波澜不惊”,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就曾经感慨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其实,古诗文不只洋溢着中国文字的魅力,更充满着古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我在大学期间就尤其喜欢古代文学,在教学时我把这种偏爱不由自主地传染给学生,如果学生能跟我一起体验古人曾经历的生活、思想和喜怒哀乐等,然后恍然大悟:古人原来也有跟我们一样的思想和感情……那么我觉得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我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有一个最大的体会,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教学原则,那就是:一定要揭开文言文的神秘面纱,使学生觉得古人离我们很近,他们的思想、情感就活在他们的文字中,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达到活学活用文言文,进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能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而应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它明确指出,我们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那么,与我们有时间距离的文言文教学更应如此。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注意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于是我在教学时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文言文教学走生活化道路,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由生活导入文言文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有效的途径。文言文特定的写作环境虽然距离我们遥远,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感情倾向等往往又来自现实生活。因此,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导入文言文课堂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文言文所描之景、所叙之事、所抒之情中。
如在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时,我以一句俗语“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导入,并假设这样的情境: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房间,你会怎样设计?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既简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又如在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时,不是先讲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而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花及原因,并出示莲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颜色、形状和特点,让学生由莲花联系到人的品质,这样,学生就由熟悉的莲花自然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中去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资源,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导入文言文课堂中,让文言文教学联系生活,不至于让学生有文言文完全脱离实际的感觉。
二、用生活理解文言文内涵
让学生通过生活来理解文言文内涵是文言文教学走进生活的重要表现。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用现在的生活去体会古人的思想,用自己的故事去理解古人的心境。以自己的经历去体验古人的情感,这种以己推人的方法能让学生回眸自己、理解别人、认识生活。
1.通过亲历生活来理解文言文
文言文中的很多新知识都和学生亲历的生活有关,学生对自己生活中体验过的知识更易于接受。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笔者在教授此文时,正值学校运动会结束。因班里数名运动员参加市运动会,班级在校运会上的成绩受到极大影响,从往年的第一落到第三,因此班里的学生个个士气受挫,并暗暗下决心准备明年再夺回冠军。于是在进行《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在运动会时的心路历程,想想自己的失败,回味当时的泪水,讲讲明年的决心。这样以自己的思想来理解苏轼虽遭遇逆境却仍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认识生活来回味文言文
有些知识,学生不可能亲历过,但可以从图书资料、电视媒体、网络资源中来认识和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来学习文言文。
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景物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的写意山水。在本文教学时,我请了班里两位善于画画的学生,分别画了“湖心亭雪景图”和“我的学校雪景图”,让学生比较其异同,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这样,由生活到课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仅让学生认识了生活,更读懂了课文。
3.通过关注生活来感悟文言文
在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去关爱大自然,关注社会,直面人生,让他们通过对自然、环境、人生、命运的客观理解来感悟文言文的内涵。如有些学生特别关注家乡的环境保护问题,虽然家乡近几年的特色农业发展让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是孩子们更看到了家乡山上的绿色越来越少了,家乡水库的水越来越浑浊了。如在教学《三峡》一文时,学生被三峡的美景所吸引,但在课外延伸这一环节时,今日三峡的面貌却让他们十分忧虑。从三峡的变化中,他们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种种建议和设想。
把学生所关注的事情与文言文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就有一种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这样,可以让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从古到今,对生活、对文言文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让文言知识回归生活
文言文的好文佳句让人回味无穷,人物形象让人刻骨铭心,优美景色让人流连忘返,让这些丰富的文言知识回到学生现实生活中,古为今用,终身受益,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的好处和用处。如我在教学《杜甫诗三首》时,选取了一篇中考高分作文《在杜甫的引领下》给学生阅读,在本文中,考生引用了大量杜甫的诗句,化诗句为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富有韵味。学生在阅读后自然被其高分所吸引,自觉产生了学习积累古诗词的欲望。此外,我在每周一次的趣味语文课中,多次开展古代文学知识竞赛,以比赛的形式,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学习文言文。
学习本来就是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的,因此,文言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服务。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引入课堂,使我们的文言文课堂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更真实,才更具活力。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難知的事情,只要不存成见,不忘实际,从学生为什么要学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不看课程标准,也自然会想出种种的实际方法来。”我们共同期待中学文言文教学在不久的将来有个全新的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