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务英语信函中语用含糊的认知语用阐释

2018-01-03齐新刚

关键词:信函意图商务英语

齐新刚

(湖南师范大学,长沙 410081)

商务英语信函中语用含糊的认知语用阐释

齐新刚

(湖南师范大学,长沙 410081)

语用含糊在实际交际中并不含糊,其交际意图往往是明确的。从顺应论和关联理论的角度建立语用含糊生成与理解的认知语用模型,可以对商务英语信函中语用含糊的使用进行合理的阐释。说话人往往顺应其交际意图而选择使用语用含糊,而听话人通过明示—推理模式便可实现说话人语用含糊交际意图的互为显映。

语用含糊; 顺应论; 关联理论; 生成; 理解; 商务英语信函

一、引言

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在交际中表现为语用含糊这一语用现象。语用含糊的研究是从Kempson[1]、Brown和Levinson[2-3]、Prince[4]、Leech[5]等开始的,后来Thomas[6]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Sperber和Wilson[7-8]的关联理论认为,日常会话大多属于随意言谈(loose talk),往往表现为不同类型的语用含糊,如含糊(vagueness)、约略(approximation)、模糊(fuzziness)、笼统(generality)、两可(ambiguity)、含混(ambivalence)等。Zhang[9]分别从语义学、句法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对模糊、笼统、含糊和歧义进行了区分和检验。Jucker等[10]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对谈话中的含糊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含糊表达具有更多的语境关联假设(relevant contextual implication),因而比精确表达更有利于传递话语的含义(intended meaning)。Yu[11]认为语用含糊是一种有效的话语策略(discursive strategy),分析了语用含糊在日常交流中的交际功能及其语用机制。受到国外研究的启发,国内不少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特殊的言语策略,并对其进行了界定和分类,如何自然[12-13]、俞东明[14]、吴亚欣[15]、侯国金[16]、庞加光[17]。虽然学者们对语用含糊的界定和分类莫衷一是,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语用含糊的研究越来越凸显其作为一种交际策略的语用价值。还有学者对语用含糊在语篇和交际中的具体应用有着浓厚的兴趣。丁晓君[18]和丁建民、严爽[19]分别从动态语用学的角度对《围城》和《红楼梦》中人物对话的语用模糊现象进行了分类,探讨了语用含糊在文学作品中的实现方式和修辞功能。俞东明、左进[20]通过语用模糊和会话策略分析,说明四种类型的语用模糊在中英文戏剧中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戏剧化方面具有特殊的修辞作用。魏在江[21]分析了外交语言中的语用含糊,指出语用含糊可以从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篇层面表现出来,并从六个方面讨论了语用含糊在外交语言中的语用功能和表现方式。齐新刚[22]对商务英语信函中语用含糊在词汇和句法层面的语言表征形式进行了细致分析,指出语用含糊可以使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语言表达显得更加礼貌、更有说服力、更加灵活、更具自我保护性等语用功能。

综上所述,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语用含糊开展了研究,或是对其进行界定和分类,或是关注其在具体语篇中的语用价值,但缺乏对语用含糊这一语用现象认知语用机制的探讨,研究的语篇主要局限于文学语篇或外交辞令。本研究结合商务英语信函的实用语篇,从关联理论和顺应论的角度揭示语用含糊生成和理解的认知语用机制。我们认为商务英语信函中语用含糊的认知语用研究具有以下理论和实践价值:理论上,该研究有利于加深对商务英语信函的文体特征及语用含糊交际策略的认识;实践上,该研究对于促进商务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和国际商务的交流合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顺应论和关联理论概述

(一)顺应论

Verschueren[23]提出的顺应论的核心观点是,语言使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的使用具有三大特性: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变异性明确了语言选择可能实现的范围,强调语言选择的可能范围并非稳定不变的,而是会根据交际的当前目的(current purpose)不断变化,语言选择包括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的选择;商讨性指的是语言选择并非机械地或按照固定的形式—功能的对应关系进行,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交际策略的指引下实现的;顺应性使得交际者能够从可变的选择范围中灵活地作出语言和交际策略的选择,以实现交际目的。三者之间既有层次之分又相互联系。其中,顺应性是语言使用的核心和归宿,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动态地顺应交际者交际意图的过程。变异性和商讨性是顺应性实现的前提,变异性为顺应性提供了可能的语言选择项目,商讨性则为变异性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手段,而语言的选择又必须顺应交际语境。语言顺应的过程涉及顺应性的语境关系、结构客体、动态性和意识凸显度。顺应性的语境关系包括交际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方面的因素。结构客体是指顺应性可能发生的语言结构层面,小到语音特征,大到语篇结构。顺应的动态性主要是指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选择的实际过程。意识凸显度是指并非所有语言选择的意识凸显程度都是一样的,有些语言选择几乎是自动的,有些却是带有很强的理据性。Verschueren认为,任何语言现象都可以从语言使用的三大特性结合顺应性的四个方面得到合理的解释。

(二)关联理论

Sperber和Wilson基于认知理论分析了话语生成和理解的机制,认为交际活动是人类在认知语境下进行的一项认知活动。语言交际实际上是交际双方以关联性为导向的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就说话人而言,说话人基于对听话人认知能力和偏好的判断而作出恰当的语言选择,以此向听话人明示其交际意图;就听话人而言,听话人有理由认为说话人生成的话语值得他付出认知努力,进而运用推理去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推理就是听话人对话语的理解过程,话语的理解涉及到语言解码和认知推理。这种明示—推理模式的基础是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关联原则认为,人类认知往往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最佳关联准则指出,明示刺激(ostensive stimulus)值得听话人付出认知努力,因而具有充分的关联性;明示刺激与说话人的能力和偏好相一致,因而具有最佳关联性。在明示—推理模式中,说话人正是通过关联假设显映(manifest)其交际意图,从而改变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如果说话人明示的某一假设触发了听话人的认知推理去加工说话人的明示言语,且该明示行为与听话人的认知能力和偏好相符合,进而改变了听话人的认知语境,那么它就产生了一定的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最终实现了说话人交际意图的互为显映(mutual manifest),因而具有最佳关联性。

三、商务英语信函中语用含糊生成与理解的认知语用机制

本文试图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商务英语信函中语用含糊的使用如何顺应交际者的交际意图,以揭示其生成的机制,并依据关联论阐释商务英语信函中使用语用含糊的交际意图是如何被听话人理解的。研究的语料主要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Bilbow教授编写的WriteforModernBusiness,书中收集的范例均来自商务交流中真实的商务英语信函。为了使本研究分析的语料更具代表性,我们按照商务往来的业务流程将其分为八大类:查询信、复查询信、销售信、订购信、催款信、付款信、投诉信和复投诉信,从中收集了43篇商务英语信函,另外一篇信函选自刘卓林编写的《外经贸英语函电》中的案例,共计44篇。囿于篇幅和本文的研究问题,我们随机抽取其中4篇来分析,以窥探语用含糊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认知语用理据。

(一)语用含糊的生成

Verschueren认为,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交际者不断对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作出恰当的选择。商务英语信函是一种意图性很强的交际方式,语用含糊在商务交流中经常被用作一种有效的策略,以顺应发信人的交际意图。在商务英语信函中,语用含糊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元语用策略(metapragmatic strategy):礼貌策略,语用含糊有利于展现礼貌,维护对方的面子,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取信策略,发信人总是通过语用含糊试图在对方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以取得对方的信任,从而为日后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掌握主动权策略,在商务交往中,双方的目的都是努力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语用含糊的使用有利于说话人把话语的解释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有利于在商务往来中赢得主动权;自我保护策略,在国际贸易中经常出现这种或那种意外的突发情况,商务信函中任何直接、绝对的言辞可能会令自己陷入商业违约的纠纷中。商务交流的特殊性要求交际双方采取语用含糊策略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商业信誉不受损害[24]。

不难发现,说话人往往为了顺应其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选择使用语用含糊交际策略。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以下顺应模型来了解语用含糊的生成机制。

图1 语用含糊的顺应生成模型

图1的模型是从说话人的角度建立的,把语用含糊的生成看作是一个语言和交际策略选择的动态过程。说话人希望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向对方表达其交际意图,这一愿望驱使说话人作出语言和交际策略的选择。这种选择并非随意的,需要符合说话人的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因而进一步驱使说话人选择恰当的语言和交际策略。在此情形之下,说话人往往会选择使用语用含糊这一特殊的语言使用现象和交际策略,以实现其交际意图。下面我们以一封订购信中的语例来说明语用含糊是如何生成的:

1.Information here indicates that plush toys from other sources in your company are sold about 5% lower than yours.(《外经贸英语函电》)

显然,在这封订购信中发信人想让对方把报价至少降低5%,因而驱使他作出语言和交际策略的选择。为了顺应其降低价格的心理愿望而又不能破坏商业规则,避免说出了对方竞争对手的报价,发信人最终作出了恰当的语言和交际策略选择,选择了“information here indicates”“from other sources”和“about 5% lower”三个含糊的表达。这样发信人既没有指明其他供应商的具体信息来源和实际报价,看似遵守了商业规则,又间接地提出了自己的心理期望值,即希望对方的报价至少再降低5%。发信人通过选择使用语用含糊策略,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有效地顺应了其交际意图。我们再以例2作为说明:

2.As you know, we have a number of industrial clients who urgently require this cable, and this mistake is causing a great deal of inconvenience, and may lead to loss of business.(WriteforModernBusiness)

在这封投诉信中,发信人的心理世界是想要对方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以避免损失,因此发信人必须采取恰当的策略使对方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但商务往来的社交世界又迫使他注意措辞,避免语气过于强硬而伤害对方的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最终,发信人选择了语用含糊交际策略,使用了含糊表达“a number of”“urgently”“a great deal of inconvenience”“may”和“loss of business”。发信人通过使用这些含糊的表达方式,一方面想要对方立即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以避免自己的业务遭受损失,另一方面尽力维护交易双方的良好合作氛围。

(二)语用含糊的理解

Sperber 和Wilson认为人类的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人类的认知具有关联导向性。说话人通过明示刺激表达其交际意图,听话人把它看作是具有最佳关联性的,通过认知推理最终实现说话人交际意图的互为显映。语用含糊看似表达含糊,由于其背后隐藏着动机,在说话人看来就是一种明示行为,值得听话人付出认知努力去推理其交际意图。下面结合关联理论来探析语用含糊的理解机制。

图2 语用含糊的关联理解模型

图2的模型是从听话人的角度建立的,旨在揭示说话人语用含糊的交际意图是如何被听话人识别的。说话人通过使用语用含糊这一明示刺激触发听话人的关联期待,听话人依据明示刺激和语境因素推理出说话人的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从而取得最佳的语境效果,实现说话人语用含糊交际意图的互为显映。

3.I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this information soon as our next large groups of students will arrive in approximately ten days. (WriteforModernBusiness)

在这封查询信中,发信人即将接待大规模的欧洲交流学生访港旅行团,急需对方提供暑期文化与教育活动的指南手册。通过使用含糊用语“next large groups of students”和“in approximately den days”,发信人明示对方即将接待大规模的欧洲交流学生访港旅行团,收信人有理由认为发信人接待的欧洲交流学生旅行团与香港的文化和教育活动具有关联性。依据这一明示刺激和其它语境信息,收信人不难推理出发信人接待大规模交流学生旅行团的访问活动需要大量的时间提前作出安排筹划,从而认为发信人的请求具有最佳关联,并且产生了一定的语境效果。

4.They appear to be incapable of storing data for some reason. Therefore, I am afraid they are completely unusable. (WriteforModernBusiness)

在例4的投诉信中,发信人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hedge)的表达方式“appear to”“for some reason”和“I am afraid”缓和其投诉的语气,同时明示对方的存贮光盘出现了质量问题。收信人的关联期待告诉他是自己公司的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依据发信人的明示行为和商务交易规则等语境信息,收信人通过认知推理取得最佳关联,即发信人希望我方采取措施,弥补他们的损失,进而识解发信人提出更换产品或全额退款的礼貌请求,最终实现了发信人交际意图的互为显映。

四、结语

语用含糊在实际的交际中并不含糊,其交际意图往往是明确的。本研究从顺应论和关联理论的角度建立了语用含糊交际意图的识解模型,立足于真实的商务英语信函语例,阐释语用含糊生成与理解的认知语用理据。说话人选择语用含糊的交际策略是受元语用意识的驱动,是顺应其心理和社交世界经过商讨的结果。说话人使用语用含糊的交际意图可以通过明示—推理模式得以解释,语用含糊作为一种明示刺激,在听话人关联期待的指引下,通过认知努力去寻求最佳关联,从而最终实现交际意图的互为显映。本研究结合商务英语信函阐释语用含糊在实际交际中生成和理解的认知语用机制,进一步加深了对语用含糊本质的认识。本研究对促进商务英语教学和商务英语交流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 KEMPSON R.Semantics the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2] BROWN P,LEVINSON 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C]//GOODY E.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3] LEVINSON S.Pragmat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 PRINCE E F,FRADER J,BOSK C.On hedging in physician-physician discourse[C]//DIPIETRO R J.Linguistics and the professions.Norwood:Ablex Pinter,1982.

[5] 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6] THOMAS J A.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95.

[7] 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2nd ed.Oxford:Blackwell,1986.

[8] 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

[9] ZHANG Q.Fuzziness-vagueness-generality-ambiguity[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8(29):13-31.

[10] JUCKER A H,SMITH S W,LÜDGE T.Interactive aspects of vagueness in conversation[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3(12):1737-1769.

[11] YU S.Exploring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pragmatic vagueness as a discursive strategy[J].Open journal of modern linguistics,2015(5):225-231.

[12] 何自然.浅论语用含糊[J].外国语,1990(3):28-32.

[13] 何自然.再论语用含糊[J].外国语,2000(1):7-13.

[14] 俞东明.语法歧义和语用含糊对比研究[J].外国语,1997 (6):29-35.

[15] 吴亚欣.语用含糊的元语用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1):65-72.

[16] 侯国金.语用含糊的标记等级和元语用意识[J].外国语,2005(1):41-47.

[17] 庞加光.语用含糊的认知语用分析及其语用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4):13-17.

[18] 丁晓君.《围城》对话的语用模糊现象[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5):139-142.

[19] 丁建民,严爽.《红楼梦》对话之语用模糊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14-15.

[20] 俞东明,左进.语用模糊、会话策略与戏剧人物刻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379-384.

[21] 魏在江.从外交语言看语用含糊[J].外语学刊,2006(2):45-51.

[22] 齐新刚.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8):12-14.

[23] VER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1999.

[24] 齐新刚.商务英语信函中语用含糊的元语用策略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12):10-11.

APragma-cognitiveStudyofPragmaticVaguenessinBusinessEnglishCorrespondence

QI Xingang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Pragmatic vagueness is by no means vague in communication, for its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is always clear. Based on adaptation theory and relevance theory, a pragma-cognitive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gene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pragmatic vagueness with reference to its use in 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It is found that addressers tend to choose pragmatic vagueness to adapt to their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which can be made mutually manifest via the 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 on the part of addressees.

pragmatic vagueness; adaptation theory; relevance theory; generation; interpretation; 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张 璠)

2017-02-24;

2017-03-05

湖南师范大学青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语言的语篇语用学研究”(14XQN14)

齐新刚(1983—),男,湖北武汉人,湖南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认知语言学、批评语篇分析、外语教学。

H314

A

1674-0297(2017)06-0134-05

猜你喜欢

信函意图商务英语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与反思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基于SPOC的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一封“署名毛泽东的英文信函”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燕山秋意图
1935年3月24日王守竞致狄拉克的信函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