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牌坊的遗存、文化内涵及其活化
2018-01-03余伶莲刘珠珠
余伶莲, 刘珠珠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徽州牌坊的遗存、文化内涵及其活化
余伶莲, 刘珠珠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徽州历史上因牌坊数量众多、历史悠久、类型丰富,被誉为“牌坊之乡”。牌坊的功能由最初的空间分界发展成为包含建筑、标榜、忠孝节义等文化内涵的古建筑,这些文化意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及古人思想观念的变化,意义深远。介绍历经时代变迁的牌坊遗存,探讨牌坊背后隐喻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艰苦奋斗、讲求孝义、反腐倡廉。结合时代特征对牌坊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活化,提升其当代价值,赋予牌坊新的时代价值和标示作用。
徽州牌坊; 遗存; 文化内涵; 当代价值; 活化
一、徽州牌坊现状
(一)徽州牌坊概况
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徽州一府六县,包括歙县、休宁、婺源、黟县、祁门和绩溪。在徽州地区,牌坊、古民居和古祠堂并称为“古建三绝”,闻名中外,至今令无数学者和游客赞叹不已。走进徽州,座座形态各异的徽州牌坊矗立在古村落的田头路口、深巷或民居祠堂前,形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徽州牌坊是徽商发迹之后回乡所建,是一种特别的文化符号。在封建社会,牌坊以彰显门第、炫耀门楣、标榜功德和空间分界之用。徽州牌坊的建筑结构经历了朝代更迭、结构变化等演变,于宋代走向成熟。由于牌坊拥有特殊的标识、装饰和旌表功能,越来越被人们广泛应用。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期,种类也随之丰富。
(二)徽州牌坊的遗存
历经千年变迁、战火纷乱,建国之后大量人为或自然的破坏,加上文献记载的缺失和田野调查的疏漏,目前徽州地区现存97座牌坊,其中:从地区分布看,休宁5座,歙县73座,黟县2座,绩溪8座,徽州区8座,祁门1座;从年代分布看,明代及以前49座,清代48座;从类型分布看,功名坊42座,节孝坊36座,门坊9座,孝子坊5座,墓坊1座,旌寿坊1座,纪事坊1座,义字坊2座*部分资料来源于歙县文保局,其它资料由本人田野调查整理而得。。
(三)徽州牌坊文化内涵
1.标榜文化
在重视功名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希望通过树立牌坊来颂扬遵守伦理道德的优秀者以维护封建统治,因此牌坊就有了标榜文化的作用。即使是普通人,一旦功成名就,则是个人乃至整个家族的光荣,他们希望通过建立牌坊来让此等荣耀流芳百世。位于歙县的三元坊是建于乾隆年间的两柱三间五楼牌坊,其上记录着歙县历代中举者的姓名。这些标榜功名的牌坊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前人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还有他们十年寒窗苦读的艰苦与坚持。当游客观赏牌坊时,看到牌坊上面记录的名字和事件,也能感同身受。这对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有很大的推动力,可以对人们进行精神教育。
2.孝义文化
徽州牌坊中的孝义牌坊彰显宝贵的传统孝义文化。如徽州歙县的棠樾牌坊群是为了颂扬鲍氏家族的“忠孝节义”而建,共有7座,明代3座,清代4座。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这些孝义牌坊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如今,针对部分子女不孝、年迈父母成了“三不管”的现象,社会多采取法律手段来惩罚这些行为,但是究其根本原因是孝道失传。孝义文化通过牌坊这个载体,可以向世人昭示古代子女对父母的恭敬、孝义,有教育启发的意义。
3.廉政文化
作为徽州牌坊文化组成的一部分,廉政文化对当代官员也具有教化作用。徽州牌坊中不乏有为了弘扬“廉政、勤政、仁政”的精神而建。坐落在歙县郑村街道的贞白里坊是为了纪念官员郑千龄一生廉政爱民所建。当前,全面从严治党是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它强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狠抓不放,常抓不懈,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弘扬牌坊文化中的廉政文化有利于营造社会清明廉洁的氛围。
二、牌坊文化活化的意义及文化提升
(一)牌坊文化活化的意义
1.社会层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对于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滋养作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可以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不竭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着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责任,因而挖掘牌坊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需求,也是牌坊文化旅游价值的升华。
2.自身层面
当今旅游已经从单纯的观光游玩逐步发展到深层次的休闲度假,人们对于文化内涵的探求也逐渐提高。随着旅游者不断外出旅游,不断积累起来的旅游经验,若牌坊仅作为一种神圣性景观和旅游标示物,这在旅游活动中的吸引力不够强大。因此,以下从牌坊的符号学解释和旅游景观悖论两方面阐释,对徽州牌坊文化的深层挖掘,有利于其自身价值的活化提升。
牌坊作为一种旅游景观,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牌坊在未成为旅游景观之前,其自在景观的“能指”是指牌坊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建筑装饰;其自在景观的“所指”是指牌坊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包括标榜和廉政文化等。然而当旅游活动之外的景观和设施进入旅游者的视野,并成为旅游吸引物的一部分,自在景观符号也就转变成了旅游景观符号。至于旅游景观新意义的形成过程,即旅游景观的“所指”产生,是来自于由自在景观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所组成的旅游景观符号的“能指”在旅游活动中的改造过程[1]。
图1 旅游景观符号双层表意系统
牌坊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被“改造”成一种具有神圣性意义的景观和标识物。从长远来看,这种神圣性和标识性不够强大。随着旅游者旅游经验的不断丰富,牌坊作为来到徽州或是歙县不得不看的这种神圣性意义弱化。为了增强这种神圣性意义,旅游开发商会继续“改造”牌坊旅游景观的先前面貌,并“创造”更多与原本环境不相称的餐饮住宿设施和现代文娱设施。但是从理论上来看,自在景观符号却是旅游吸引力的来源,并非旅游活动所赋予的神圣性意义催生旅游吸引力。随着旅游开发商对牌坊旅游景观的不断拓展,不论是“能指”层面还是“所指”层面,最终只会导致牌坊自在景观的吸引力不断下降,从而进一步导致其组成的旅游景观吸引力下降。这也就是常说的旅游景观杀死旅游景观,使其走向消亡[1]。为了保持牌坊旅游景观的长久吸引力,必须深入挖掘自在景观的“所指”,即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
(二)徽州牌坊文化活化的文化提升(徽州牌坊文化的活化)
根据笔者的实地调研和采访记录发现,当地居民对于牌坊的文化感知度普遍较低,牌坊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只是一个建筑和景点,精神价值意义远非古时重要。以对棠樾牌坊群所在的棠樾村的村民采访记录来看,牌坊对于上世纪70年代之后出生的村民没有较大的精神影响,在他们的眼中,牌坊只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文化意义感知不大。为了契合当今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使牌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得以传承,根据国内外文化传承方式的不同,即西方看重的是遗产载体保存的原真性,主张区别新旧,中国则重视信息的原真性,重在场所精神继承而非建筑本身,对牌坊文化进行活化,实现护用并举。
1.标榜文化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苦读,方能得到进朝堂的机会。古人的这种执着及努力奋斗的精神对于当今人们尤其是处境相似的学子来说,同样具有着教育和激励的作用。当今社会,学生要通过十二年的寒窗苦读乃至更长时间,经历高考这座独木桥进入更高学府学习,这种模式是大多数孩子的必由之路。然而,如何在这么长的时间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认真,需要学习古人身上的执着和努力奋斗的精神。可以将牌坊的状元故事编制成一本书,拍摄成一部微电影,也可以在祁门县举办状元体验节。通过对这种执着、努力、奋斗精神的宣传;通过游客对状元成长过程的体验,让游客感受这种精神,从中获得启发和激励。
2.孝义文化
当前党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孝义排在首位,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2]。孝义文化的活化不仅符合了党在当代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拓展了徽州牌坊的文化内涵,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思考“孝义”的内涵,从而达到通过实物旅游带动思想文化旅游的目的,进而提升牌坊的当代旅游价值。通过大型歌舞剧《徽韵》来促进孝义文化的传承。该剧分为四季黄山、天上人间、痴梦徽州、徽班进京和皖风徽韵五大部分。痴梦徽州部分讲述的是“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徽商主妇的生活。受封建制度和地理区位的限制,徽州男子绝大部分长大后都会外出经商,无法在父母跟前尽孝。但是他们长期深受程朱理学的熏陶,尽孝被教条化、理论化,从而使得“父慈子孝”被广大徽州人倡导和实践,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3]。在痴梦徽州部分,由徽商外出经商引出孝义故事的演绎,在丰富内容的同时实现了孝义文化的活化。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将有关孝义的牌坊“搬到”舞台和观众席,加上演员的真情演绎,触动观众的情感,引发观众的思考与共鸣。
3.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是一种广义文化,包括基本精神或核心理念、制度体制和管理机制、行为规则规范、日常实践和行为习惯等四个层面的内容[4]。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一部分,要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助力当地精神文化建设。关于活化廉政文化,可以在徽州地区举办廉洁旅游文化节,邀请中央电视台评选的中国最美村干部到场,将牌坊中关于廉政的故事编制成手册,宣扬廉洁正直的文化;可以在屯溪老街、歙县老街等集市热闹的地方演绎廉政牌坊的故事,运用当今潮流“快闪”的模式,在街道安排出其不意的小短剧,吸引游客注意,宣传廉政文化;也可以将这些牌坊列入共产党员实践活动基地,给党员干部传输廉政思想。
三、牌坊文化活化的对策
笔者走访发现牌坊景区的文化氛围不浓重,牌坊分布点较为分散,很多地方都是圈地卖门票,加之游览时间短,如无导游讲解则无法深入体悟其文化价值,使得本应有着厚重徽文化价值的牌坊门庭冷落。当前,无论是旅游产品及景区管理,还是基础设施的保障,牌坊景区的旅游产品供给都不能满足市场及游客需求。这不仅需要政府来宏观把控,也需要生产者在微观层面上进行产品的创新和营销实践的积极探索[5]。
(一)宏观把控
1.制度层面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认为,旅游服务的种种问题是因为旅游产品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必须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程度高,缺乏精品化,是因为旅游产品缺乏创新。政府需要落实简政放权,将权利下放,简化程序,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旅游游览明显的淡旺期使得旅游供给侧重于长假和节假日的供给,忽视常态供给和供给质量,因而需要加快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实现错峰旅游,探索“2.5天休假”模式,部分地区在传统节日增加假日等政策,从制度上改变牌坊景区常态供给不足、供给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2.实践层面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指出文化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用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消费需求不同于其它,它可以被引导和创造。如何创造,关键在于经营生产者是否懂得去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无论是用产品本身打动人还是利用营销方式[6]。经营者需要将“你需求,我供应”的观念转变成为“我供应,你消费”,创造消费点,引导人们的消费欲望,变被动为主动。在微观层面,具体结合地方特色和牌坊文化来推出纪念品。如徽州地区可以将牌坊建筑和徽州三雕结合,利用三雕来制造精美的牌坊模型;可以将牌坊故事和宣纸、徽墨结合,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来制作竹简,将牌坊故事制作成册,用以宣传教育。
(二)微观构建
遗产资源的形象化是指通过某种方式使得文化遗产旅游产品鲜活起来,有生活气息,与人们的生活贴近,更易于提升其旅游吸引力[7]。随着时代的发展,牌坊原有的形象已不断弱化,需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保留其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赋予其现代表达方式。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了“记住乡愁”的守望观。所谓乡愁,指的是一种情感,一种人类所共同拥有的对于家园的依恋,一种归属感[8]。随着中国快速城镇化,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使得乡村空心化,而这些从乡村外出打工的人员由于无法适应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引发对传统生活环境和方式的怀念,由此产生乡愁。乡愁不仅是对故乡的眷恋与欣赏,也是对当下处境的愁绪和反省。
1.理论层面
在牌坊文化中融入乡愁,以牌坊的形象作为徽州地区的家乡形象。据笔者调查,歙县棠樾村的婚丧嫁娶都要从牌坊下经过,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当地的民风民俗。乡愁弘扬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保护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历史文脉[9]。由牌坊出发,挖掘背后的徽商故事、徽州文化,将牌坊引申为徽州人的家乡意向,营造徽州建筑与徽文化相互衬托的场景并作宣传,给牌坊注入乡愁,成为徽州人的精神归属和情感依托。
2.操作层面
牌坊的形象设计是将牌坊文化与乡愁相交融,将牌坊作为乡愁的实物标的,在现实操作上不是简单的文化相融,而是将乡愁的生活气息注入牌坊中,这也是对牌坊的一种活化。冯骥才先生曾说:如果失去了千姿百态的文化个性和活力,留住乡愁将会落空。因而,必须将牌坊融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中。牌坊不仅是作为景观来供人们欣赏,还应是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与居民的生活习俗相关,根据地区特色,融入地区,成为地方特色。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牌坊与现代人生四件大事——出生、高考、嫁娶、去世的习俗相结合,围绕牌坊举行相关活动,赋予牌坊现代的标识意义。
四、结语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可成为文化的载体,只有将二者深度结合、自然融合,才能扩充景区的内涵,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和美誉度。今后在做好牌坊文化保护的同时,利用现代的新潮流对牌坊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弘扬牌坊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并进行扩展、补充和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努力提升其当代旅游价值,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深度开发,推动景区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献计献策。
[1] 陈岗,黄震方.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机制的符号学解释:兼议符号学视角下的旅游城市化与旅游商业化现象[J].人文地理,2010(5):124-127.
[2] 董春,陈组建,郑郁善,等.徽州牌坊的分类和旅游价值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4(1):56-59.
[3] 孙燕京,施彦.牌坊与徽州文化[J].安徽史学,2005(1):88-95.
[4] 葛利娜.廉政文化范畴与廉政文化建设[J].中州学刊,2016(2):6-11.
[5] 王洁平.创新驱动旅游业供给侧改革[N].中国旅游报,2016-03-03(3).
[6] 鲁元珍.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将带来什么[N].光明日报,2016-01-21(14).
[7] 朱竑,戴光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产品:理念·原则·目标[J].旅游学刊,2010(6):6-7.
[8] 阮仪三,陶文静,袁菲.乡愁情怀中的江南水乡及其当代意义[J].中国名城,2015(9):4-8.
[9] 解慧.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6-02-23(10).
HuizhouArchHeritage,CulturalConnotationandtheActivation
YU Linglian, LIU Zhuzhu
(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Huizhou is known as “township of the memorial arches” for its numerous arches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types. The functions of the arches developed from the original space boundary divis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containing the cultural meanings of architecture, label, filial piety, which is of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or their reflect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e of ideology of the old in Chinese. The remains of the arches through the changes of the ages are introduced. The excellent cultural genes embodied behind these arches: hard struggle, filial piety, anti-corruption are discussed. With combination of the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the cultural meanings of those excellent arches are activated so as to promote their contemporary values, endue them with new values and marked effects of the time.
Huizhou memorial arch; remains; culture connotation; contemporary value; activation
张 璠)
2017-04-29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文化旅游地建筑景观的地方建构及空间认知”(SK2016A0408);安徽省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项目“文化景观的空间重构及演化机理研究——以徽州牌坊为例”(AHLYZJ201620);安徽师范大学培育基金项目“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徽州牌坊文化景观的当代解读”(2015xmpy10);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培育计划项目“徽州牌坊建筑文化景观的主客认同及当代价值的提升”(pyjh2015298)
余伶莲(1975—),女,安徽滁州人,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安徽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旅游地理;刘珠珠(1996—),女,本科生。
F590
A
1674-0297(2017)06-007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