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观阶层地位与主观阶层认同
——基于CSS2013的实证分析

2018-01-03

关键词:社会阶层阶层主观

谢 熠

(中共宜宾市委党校,四川 宜宾 644002)

客观阶层地位与主观阶层认同
——基于CSS2013的实证分析

谢 熠

(中共宜宾市委党校,四川 宜宾 644002)

客观阶层地位是居民在社会分层中的结构位置,主观阶层认同是居民对自身所处阶层的主观态度。运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3年的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和交叉分析发现,客观阶层地位与主观阶层认同总体上具有微弱的一致性,但在内部结构上存在差异。客观阶层地位中经济收入和职业地位呈现金字塔型,主观阶层认同呈现下偏的橄榄型,主观阶层认同具有中间化趋势。

客观阶层地位; 主观阶层认同; 中间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是市场化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阶层分化的日益明显。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结构阶层化构成了社会群体之间矛盾和冲突的重要特征之一,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管理面临的巨大挑战[1]。由一元到多元、固定到流动、封闭到开放的社会变迁过程中,我国社会阶层分化不仅成为了不争的社会事实,而且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资源的进一步集中,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甚至出现了阶层固化。社会分层结构作为社会结构的核心要素,它的状态与变化对社会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社会分层包括客观的阶层地位和主观的阶层认同两方面,两者共同作用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事关社会的稳定和谐。

一、社会分层及相关概念

社会分层主要是指群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这种差异和不平等以制度规则和价值体系的认可为基础,包括经济、政治、身份地位等任何可用以评估价值的所有方面。在社会急剧转型变迁过程中,稳定的社会分层秩序以及合理的阶层感知是化解社会各阶层矛盾冲突的必然要求,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稳定有序具有重要意义[3]5。一个具有合理社会分层的多元化社会,尽管社会结构分化明显,但是社会的不同部分依旧是相互整合的一个整体,而非一个“断裂”的社会[4]11。

客观阶层地位(stratum)和主观阶层认同(class identification)是与社会分层紧密相关的两个核心概念。客观阶层地位是指个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相对位置,这种相对位置可通过既有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得出一系列划分的指标或者维度,从而将不同个人或者社会群体划分到一定的社会阶层中。个人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具有不同特征的社会群体可划分到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分层具有不同的维度,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会具有时代特征的侧重。例如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主要的社会不平等为政治上的,经济上基本没有差异,社会分层的主要依据是政治身份。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政治不平等逐渐缩小,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经济不平等更为突出,由经济收入而来的经济分层则占据着主导地位[3]24。阶层的划分尽管具有不同的维度或者指标,但总体而言是比较客观的一个概念,根据已有指标,可将不同的人群归入相应的社会阶层。由于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的重要方面,微观上个体的客观社会阶层可用结构地位或者社会经济地位相互代替。

社会分层不仅包含客观的、结构的事实,同时包括主观建构的一面[5]。主观阶层认同就是个体对社会分层主观建构的结果。认同研究主要存在于社会心理学对社会群体的分析,指个体对自己作为某一特定社会群体成员以及由此而来的价值意义和情感意义的了解[6],是行动者对其群体资格积极的认知评价[7]。主观阶层认同主要是指社会个体认为自己处在哪个阶层的评价和看法,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是凭借个人的主观心理感受。然而,主观阶层认同并非完全就是社会个体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而是与个人的社会意识相关联,同时受客观的社会阶层地位和主观的认识共同影响[8]。心理学的研究直接把社会阶层定义为客观阶层差异与主观心理感知差异,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源是客观社会阶层的核心、相对等级,或者说个体在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时对自己阶层地位的认同是主观社会分层的核心[9]1300。在社会学的分层研究中,通常会将客观阶层地位(或结构地位)与主观阶层认同(或主观社会分层)进行区分,并研究二者的差异和联系。

二、客观阶层地位与主观阶层认同概况

(一)资料来源与数据简介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开展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hinese Social Survey)。该调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开展的全国范围内大型连续性综合调查项目。调查采用概率抽样的入户访问方式,从全国151个区县、604个村居委会中选取10 000余户家庭为调查对象。

(二)客观阶层地位概况

在社会分层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分层的问题。由于社会分层理论的复杂性、多元化、矛盾性以及概念不一等[10],到目前仍没有完全统一的社会分层方法。社会不平等存在多种形式,在实际研究中往往会基于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维度建立社会分层的标准。尽管社会学者在研究中具有不同的维度,但研究者们基本上采用综合的社会经济地位去衡量,而非单一指标或维度。对客观阶层地位的度量具有不同的指标体系,从古典马克思的生产资料占有,韦伯的财富、权力、声望三位一体,到近现代帕森斯的社会声望分层,布迪厄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综合测量,以及当前社会分层研究中的各种经验分析,客观阶层地位的测量出于各自的研究目的和需要,往往会有不同的操作化维度和指标。随着社会分层研究的深入,以经济收入、职业地位、受教育程度作为客观阶层地位的测量指标逐渐成为共识[9]1300。基于此,本文采用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地位三个维度来综合测量客观阶层地位。

在经济收入方面,由于测量的是年收入,根据已有相关研究,把收入分为了五个区间。调查的10 196个样本中,收入在10 000元以下的占比43.45%,10 000(含)元到20 000(不含)元的占比17.44%,20 000(含)元到40 000(不含)元的占比22.19%,40 000(含)元到80 000(不含)元的占比10.02%,80 000元及以上的占比6.89%。在40 000元以下的累积百分比占到83.08%。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总体上收入是呈金字塔型,收入较低的大多数构成了金字塔的底部,并依次向顶部递减。

对于职业地位,不同研究者根据理论视角和研究目的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测量指标。边燕杰等根据再分配权力和市场关联性对职业地位进行了类别划分[11],刘欣根据公共权力和市场能力划分出了中国城市职业的五大阶层[12]。本文在参照相关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问卷中设置问题与职业编码表,将职业地位分为社会下层、社会中下层、社会中层、社会中上层、社会上层五类。在7 371位被访者中,社会下层占比49.21%,社会中下层占比34.8%,社会中层占比6.86%,社会中上层占比6.34%,社会上层占比2.92%。与经济收入的分层结构类似,职业地位也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型。社会下层和社会中下层构成了职业地位分布的底部,并由下层往上层依次递减。

(三)主观阶层认同概况

关于主观阶层认同,调查问卷设置了“您认为您本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在本地大体属于哪个层次?上、中上、中、中下、下、不好说”,其中“不好说”占比1.64%,当作缺失值处理。10 037个样本中,认为本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在本地属于下层的占比22.1%,认为处在中下层的占比29.69%,认为处在中层的占比41.24%,认为处在中上层的占比6.49%,认为处在上层的占比0.49%。大部分居民认为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在本地处在中层及以下的累积占到93.03%,社会中上层和上层仅占6.97%。主观阶层认同分布形态明显有别于客观阶层地位结构,经济收入和职业地位的分层结构是金字塔型,而主观阶层认同结构呈现出一种下偏的橄榄型,即认为自己是中间阶层的最多,其次为中下阶层和下层,再次为中上层和上层。在经济收入和职业地位两个维度上说明客观阶层地位与主观阶层认同并不具有一致性。

三、客观阶层地位与主观阶层认同

为了更加明确客观阶层地位与主观阶层认同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将客观阶层地位的三个维度和主观阶层认同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表3。

表1 主观阶层认同与经济收入相关分析 %

表2 主观阶层认同与职业地位相关分析 %

表3 主观阶层认同与受教育程度相关分析 %

由表1~表3可以看出,客观阶层地位与主观阶层认同在总体上具有微弱的一致性,经济收入与主观阶层认同相关系数Gamma值为0.22,职业地位与主观阶层认同相关系数Gamma值为0.15,受教育程度与主观阶层认同的相关系数Gamma值为0.2,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0.001)。这说明在总体上结构地位与阶层认同具有微弱的一致性,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探明客观阶层地位与主观阶层认同之间的内部差异,分别对客观阶层地位处于下层和上层与主观阶层认同交叉分析,结果见表4和表5。

表4 客观阶层地位为下层的居民的阶层认同分布 %

表5 客观阶层地位为上层的居民的阶层认同分布 %

从表4和表5可以发现居民的主观阶层认同与客观阶层地位之间的内部差异。客观阶层地位为下层的居民的阶层认同具有往上偏趋势,客观阶层地位为上层的居民的阶层认同具有下偏趋势,总体上的阶层认同具有中间化趋势。虽然客观阶层地位与阶层认同总体上呈现出了微弱的正相关关系,但在内部结构上依旧具有巨大差异。

四、结语

客观阶层地位的金字塔型,主观阶层认同的橄榄型,主观阶层认同呈现中间化,是社会现实和社会心理的反映,具有其自身的生成逻辑。

第一,主观阶层认同具有中间化趋势,呈现出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橄榄型分布。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客观阶层地位是由客观指标来界定,而主观阶层认同主要来源于相对比较。相对比较的阶层认同主要基于参照群体的状况,参照群体大多是以自己可接触的人群为主,而客观阶层地位是基于宏观的结构指标。即使处在社会下层的人,通过与自己更差的人相比较,也会得到心理慰藉,而将自己的阶层往上界定;处在社会上层的人,同样可能由于参照群体是比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更高的群体,而将自己往下界定。此外,中国传统文化[13]、社会流动感知[14]等也是导致出现阶层认同偏差的重要原因。客观阶层地位与主观阶层认同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我国客观社会分层结构呈现下层向上层依次递减的金字塔型,而主观阶层认同却呈现两边小、中间大的类似橄榄型。

第二,客观阶层地位与主观阶层认同的差异性回应了我国客观社会阶层分化的背景下社会依旧保持稳定的问题。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举世瞩目,但社会资源分配差距、社会阶层化随之而来。基尼系数自2003年以来一直处在0.4以上,高于贫富差距的国际警戒线,2008年更是达到0.491,说明我国社会总体的客观社会分层已较为明显,阶层分化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国际惯例中社会所能承受的整合水平[15]58。尽管运用诸如基尼系数等指标可以对社会不平等进行客观衡量,但是全国基尼系数仅仅是测量客观的贫富差距,不能完全代表居民的主观阶层认同结构。虽然衡量社会分层的两个重要指标,即职业地位和经济收入呈现出了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金字塔型结构,但是相比较而言,主观阶层认同呈现出了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类似橄榄型的社会结构。通过社会比较而来的主观阶层认同才是社会行为的心理动机,因此社会依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三,客观阶层地位的金字塔型值得警惕和注意。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的核心要素,对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机合理的社会分层有利于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断裂的社会分层则会使社会走向分崩离析。在社会急剧转型变迁过程中,合理稳定的社会分层秩序以及各阶层之间利益的整合沟通是化解社会各阶层矛盾冲突的必然要求,同时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结构性基石,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稳定有序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具有合理社会分层的多元化社会尽管社会结构分化明显,但是社会的不同部分依旧是相互整合的整体,而非一个“断裂”的社会[4]11。客观阶层地位中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具有发生物质性冲突的可能性,尽管这种冲突并不来源于相对剥夺(relative deprivation),或者直接指向社会的合法性与合理性[16]。达伦多夫分析社会冲突时认为社会经济地位的剥夺形式会影响社会冲突的激烈度。当社会经济剥夺是相对的时候,冲突不会以暴力形式发生;当社会经济剥夺是绝对的时候,冲突可能以激烈的暴力形式发生。目前,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处于一种相对的水平,社会各阶层均具有一定向上流动的机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阶层固化有所显现。财产占有方式和收入分配的不公正已成为当前社会稳定的最大威胁[15]62。

客观阶层地位与主观阶层认同虽然总体上具有一致性,但内部结构上依旧具有较大差异。主观阶层认同是社会群体相对剥夺感和社会公平感的重要反映,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主观阶层认同呈现出了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橄榄型,极大消解了当前客观阶层地位分化可能引起的社会不稳定。然而,客观阶层地位结构呈现出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金字塔型结构,在社会治理中应当优化制度结构和社会资源的分配,提高社会分层结构的整合度,防止社会阶层不合理分化和断裂。在宏观上需要促进社会分层结构走向整合,防止贫富分化、城乡二元结构的扩大,微观上需要关注社会中下层的正当资源获取,制约强势阶层的越轨行为,促进社会资源在各阶层分配的公平程度,在制度与资源分配上构建和谐的阶层关系。同时,需要注意对居民价值观和心理因素的调节,引导居民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防止由相对剥夺产生过度的社会不公平感,引起阶层仇视和对立。在社会分层结构关乎社会稳定和谐的议题上,既要注意客观阶层地位结构的合理性,也要关注居民主观阶层认同的状况,在推进社会分层有机整合的同时,引导居民建立健康的社会心理。

[1] 李路路.社会结构阶层化和利益关系市场化:中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J].社会学研究,2012(2):1-19.

[2] 李友梅,孙立平,沈原.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理论与实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

[3] 李培林,李强,孙立平.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 陆益龙.态度、认同与社会分层的主观建构:基于2008CGSS的描述性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1(5):53-57.

[6] TAIFEL H,TURNER J C.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M].Chicago:Nelson-Hall,1986:7.

[7] 方文.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9.

[8] 刘精明,李路路.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3):52-81.

[9] 郭永玉,杨沈龙,李静,等.社会阶层心理学视角下的公平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5(8):1299-1311.

[10] HAUG M R.Measurement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77(3):51-77.

[11] BIAN Y J,JOHN R L.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power:the changing stratification system in urban China[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6,61(5):739-758.

[12] 刘欣.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J].社会学研究,2007(6):1-14.

[13] 卢福营,张兆曙.客观地位分层与主观地位认同[J].中国人口科学,2006(3):38-43.

[14] 范晓光,陈云松.中国城乡居民的主观阶层地位认同偏差[J].社会学研究,2015(4): 143-168.

[15] 雷弢.论社会公平的主观认定[J].北京社会科学,2007(6):58-63.

[16] ZHANG Y.A study on stratum conflict consciousness in urban China[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6(1):3-18.

ObjectiveStratificationandSubjectiveClassIdentification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SS2013

XIE Yi

(Yibin Municipal Party School,Yibin, Sichuan 644002,China)

Objective stratification mainly refers to the structural status in the society while subjective class identification is the the perception of individual’s social status. Based on CSS2013 data, through cros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data show that objective stratification has weak coherence with subjective class identification on the whole, but has distinction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bjective stratification is “pyramid type”while subjective class identification is “olive type”. Subjective class identification has middle tendency.

objective stratification; subjective class identification; middle tendency

李晓梅)

2017-03-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心态状况抽样调查与对策建议”(13AZD069)

谢熠(1991—),男,四川自贡人,中共宜宾市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师,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智库研究基地成员,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社会治理。

C912.6

A

1674-0297(2017)06-0011-05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阶层主观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