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世宗与齐云山道教设施建设

2018-01-03□卞

寻根 2017年6期
关键词:真武道教

□卞 利

明世宗与齐云山道教设施建设

□卞 利

齐云山又称“白岳”,位于徽州府休宁县西部,距离海阳镇约20里。明代,齐云山与黄山齐名,所谓“新安多佳山,而齐云岩与黄山为最”。汤显祖曾有诗云:“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其中之黄、白即分别指的是黄山和齐云山。历史上,该山最早为佛教名山,唐代中叶成为道教名山。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笃信道教的明世宗遣祠官前往齐云山祈祷皇嗣有应,遂赐封之为“齐云山”,并由此揭开了大规模开展齐云山道教宫观建设的序幕,齐云山道教亦进入了香火旺盛的繁荣发展阶段。

齐云山的历史、地理与宗教

齐云山系黄山山脉向西南延伸至皖南盆地边缘隆起部位,平均海拔400米,最高峰585米,属典型的峰丛式丹霞地貌。“高五百余仞许,自率山嵬盘结迤百里至岐山,岳岫益奇。又二十里,偃仰障撑碧落,因以齐云名焉。黄山当其前,颜公山屏其后,祁山蔽其西。黟水带麓,万岩迎趋,千壑奔汇。”汪先岸在《齐云山志序》中云:“吾休齐云一山,离城舍许,为新安之东南镇岳,高旷辽邈,周围绵亘数十里。其上之重峦叠嶂、奇崖怪石、清泉流涧绝胜,不可殚计。而约其大都:石天一门、五老诸峰拥护其后,炉峰独耸,中立拱揖,玄帝之居,天造地设,与楚岳、太和相表里。历赵宋以来,水旱祷祀辄应。”洪泮沫在为康熙重刻明万历鲁点纂修《齐云山志》的序文中,将齐云山与天下名山相比较后云:“余生岑表,南望五指之秀,东盼罗浮之雄;度庾关而拈匡庐,越金陵而问岱山。名山大川之下,奇特传闻,一浏览处,如在指顾中也。如齐云旌胜江南,与黄山并峙,其山水之英姿,神灵之感应,宇内莫不仰而宗之。”

自汉晋以来,齐云山屡蒙敕赐。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歙州刺史韦绶因为圆梦之约而于齐云山西南岐山石桥岩创建石门寺。在此之前,齐云山已有僧本立在石桥岩焚修,本立亦因此成为齐云山佛教的开山之祖。以后代代相传,至明延续到了第八代。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又于齐云山南麓建蜜多院。万历《齐云山志》引《沙门记略》云:“休宁县西四十里,有梵刹曰‘蜜多’,乾符元年建置。云林深邃,远去井邑氛埃,楼门峥嵘,高倚翠微丹嶂。昔传灵异洞中开千叶碧莲,今谓幽奇峰顶挂百寻飞瀑,且兹多精舍。唯有佛祠乃皇中前主持僧惠周所造也。岁月绵远,栋宇倾,僧道政重建金仙如来宝殿一座,彩绘漆饰,募信人财,同成佛事。创始于绍圣二年季夏,毕工于五年仲春,匪唯宏敞,颇极庄严。”

齐云山道教开山之祖,应为唐乾元年间自南京云游至齐云山并隐居于石门岩潜心修炼的龚栖霞。但直到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方士余道元创建佑圣真武祠于齐云山,才真正拉开了齐云山道教的序幕。次年,少师程题辞于云岩栏石。据余道元《记略》云:“古歙黟山,轩辕升举之地,南百里有山曰‘白岳’,巅曰‘齐云’。齐云面送给丹台,黟旁挟,独耸石门,地气之最秀。老学仙常居此。道元来游,以潜师印记宜我室此。遂谒地于金君安礼、士龙慨然乐予,鲜居士陈惟一同志遂于宝庆丙戌草结茅。既成,内翰程公遗以‘云岩’二字。”自此之后,道教逐渐发展成为齐云山主体宗教,来山道士不断增加,道教之福佑功能也不断被强化。绍定二年(1229年),佑圣殿火灾,真武像无损如故,居士叶介夫、金士龙重修之,并建两廊楼。淳九年(1249年),齐云山大水,石崩瓦解,真武像依然完好。咸淳六年(1270年),叶介夫、程大有、胡大祥又建三清阁、四聚楼。齐云山道教规模持续扩大。延至明初,齐云山道教基础设施继续得到建设和完善。永乐十八年(1420年),休宁人汪以先、道士邓道瞻募修齐云山石路,辟齐云观。宣德四年(1429年),汪以先建三清殿、上真两庑。弘治十七年(1504年),修天门抵天梯岭石路及岩洞,至正德九年(1514年)竣工。关于这次前后逾十年的基础设施工程及建成后的景观,吴漳在《记略》中指出:“山一拳石之多,岩洞之幽,石门之胜,炉峰之奇,则武当之所无也。试约两山之灵,将伯仲之。兹山潭洞能致雨以救旱,为民福甚。”齐云山真武道教之福佑功能继续得到神化,声名直逼道教名山武当山,“海内人称小武当”。正德十年(1515年),道士汪泰元建玉虚宫于紫霄岩,且规模宏伟。据李汛记载,汪泰元此番即紫霄岩下创建玉虚宫,为阙者一,为宫者二,为坊者三,祀玄武之神为楼者五,为庖者二。同时,自栖崖上飞泉分注,左右角为池,池上作钟鼓楼以司晨昏。于鼓楼之右风虎阙凿天衢26丈,起星台于插剑峰;于钟楼之左云龙阙凿天衢120丈,筑雷坛于展旗峰。阙之外,作巨门,与东石门相对。于华林坞栽种果树数百株。又凿塘垦田,为住崖香火之资。这项工程直至嘉靖二年(1523年)方才完工。这是明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年)遣使臣祈祷之前齐云山规模最大的一次兴建工程。

◇ 齐云山忠烈岩牌坊

◇ 齐云山岩洞

明世宗遣使求嗣

◇ 齐云山下登封桥牌坊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五月,笃信道教、急于求嗣的明世宗钦差妙应真人李得晟至齐云山求嗣。其圣旨文字内容如下:

钦奉皇帝圣旨。朕以菲薄,仰荷天命,君临海宇,奉守宗祧。十一年,岁时若流,百千世统绪至重。储嗣未立,朝夕战惧。闻齐云山乃北极神真之福地,敬沥诚恳祷真灵垂鉴而锡庥,备香帛之仪,遣真人李得晟恭诣诸神祠下,取今五月初四日为始,修建金箓,祈恩求嗣,继绪保国,大斋七昼夜。至初十日,圆满修设九天监生醮礼三千六百,分位端拜玄恩,赐予贤子,纬宗社于万年,世世守宗祧而主祀,保国祚于亿载,代代宜君位以承天,年谷丰登,百姓有乐生之庆;边疆宁谧,四方无警戒之虞。

◇ 齐云山众妙之门牌坊

在奉旨求嗣过程中,李得晟还以青词祷告,云:

予惟人君膺宗庙社稷之托,国本为先。为天地神人之主,元良永赖。不有资于神化,曷以企乎蕃昌?敬竭丹忱,远祈灵贶。兹备香帛之仪,遣妙应真人李得晟恭诣齐云山北极佑圣真君神祠下,仰祈阴佑。爰谨缄词,冀威灵之犹赫,助神力之无方,俾予早生哲子,以嗣洪基。予闻仁者有后,为善降祥,于自继统,以来寅肃畏。恭祇奉上帝事神尊祖,常怀翼翼之心,发政施仁,实望昭昭之鉴。顾兹一纪,储位尚虚。虽祀间举乎高示某,而瑞应未孚于嵩祝。前星将耀,椒室或违。忧心上切于慈闱,企望下乎臣庶。予怀用惧,口与心谋。匪藉神休,奚来繁衍。爰遵道范,往祷告灵祠,冀悃之上通,纷祺祥之下集。祯符发,弘开东震之祥;锡羡有辉,茂显南离之照。民安于乐土,国养德于长源。宝历无穷,皇图有永。

这次求嗣过程声势浩大,仅陪同参加的官员就有巡抚应天都御史陈轼,巡按御史傅炯、冯恩,以及徽州知府、同知、推官暨府属六县知县、新安卫指挥,另有道官、道士,合计人数达到82人之多。

李得晟还为齐云山带来了明世宗的惠赐,包括钦降织金皂袍一领、织金绣一对、装金龙牌五座、尽忠玉磬二口、真武圣像一百五十轴、圣父圣母像三十轴、真武童真内炼圣像二十轴、齐云山图一百轴、诸品道经一百部,太皇太后织金长二对,嬉嫔织金五彩绣一对,钦赏银八十两。

◇ 齐云山摩崖石刻

◇ 齐云山真武殿

◇ 齐云山摩崖石刻

齐云山求嗣之次年,即嘉靖十二年(1533年)八月十九日,丽嫔阎氏诞下一子。刚刚过完27岁生日的嘉靖皇帝喜不自禁。7天过后,明世宗即诏告天下:

朕闻承天主器,必在贤良。即为嗣艰,宜传长子。故曰:君之储贰是谓,今昔咸同。朕以一人仰承皇天洪眷,缵嗣皇祖丕图,即位于今已讫一纪。大婚之后,又越十年。每思传位之久虚,若履薄冰而战惧。上廑圣母伫望之深,下遗臣民引领之至。朕心震惕,朝夕匪宁。昨岁元辅建策,慎选淑女以备妃嫔之御,用广嗣绪之求。朕请慈命,闻于祖考,卜吉,纳九氏以用资繁衍之祥,助烝尝之职者。乃于今年八月十九日,皇天降祉,祖宗鉴荫,朕一子生属丽嫔阎氏出,是皆皇考、圣母钟祥积庆而衍及孙谋者也。

皇子满20天,明世宗即命礼部议皇子庙见、命名的礼仪,并亲赐皇子之名为“载基”。然命运多舛,小皇子不久就开始生病,并在十月十日魂归西天。明世宗悲伤之极,钦赐皇子谥号为“哀冲太子”。

明世宗这次钦差李得晟等前往齐云山求嗣活动,最终以阎氏生下皇子而得到应验。从此,齐云山道教有求必应的声名远播遐迩,官员、文人和香客纷至沓来,齐云山道教发展到了巅峰状态。

明世宗求嗣祷应后的齐云山

明世宗齐云山求嗣取得成功后,尽管小皇子不久即夭折,但这并不影响明世宗对道教的笃信和对齐云山的钟情。自嘉靖十一年之后,嘉靖十七年(1538年)、二十五年(1546年)、三十四年(1555年)、三十五年(1556年)、三十八年(1559年),明世宗均遣祠官来齐云山祭祀。

嘉靖十九年(1540年),明世宗颁降谕旨,钦赐齐云观名为“玄天太素宫”。谕旨云:

皇帝敕谕官员、军、民诸色人等,朕惟玄元之教,其来尚矣。肆我祖宗朝以来,所在崇奉,有隆无替,齐云山实惟真武栖神之所。近该正一嗣教怀玄抱真养素守默葆光履和致虚冲静承先弘化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张彦奏称:齐云山肇自宋初,真武化身,百鸟衔泥,塑立神像,显应于昭。尝经水火、迅雷、烈风、崖石、屋宇崩摧,神像不动,迄今数百余年,金容如始。凡饰难加,四方士民遇蝗灾、旱涝,徼福求嗣,有祷即应。朕尝专遣真人诣山祷祈储嗣,果获感应。但祠宇年久卑陋倾圮,未加修理,今将本观原纳该府香钱特与除免,以备本山常年修理之费,观赐名曰“玄天太素宫”。特降敕获持,凡一应官员、军民诸色人等,敢有不遵敕旨,肆行欺毁、搅扰、侵损、作践者,必治以重罪不宥。故谕。嘉靖十九年正月二十一日(敕命之宝)

◇ 明世宗敕玄天太素宫齐云山图

明世宗御赐“玄天太素宫”之举,对齐云山真武大帝每祷必应的灵验神话进一步强化。在此之后,明朝各级官员和文人学士纷至沓来,前往齐云山进行朝拜。为适应这一形势,齐云山宫观道士开始印制导览图。我收集到一件明代版画《敕建玄天太素宫齐云山图》,该图将嘉靖十九年(1540年)正月二十一日的明世宗谕旨全文通栏印在齐云山图上方,谕旨下半部分则是云雾缭绕的齐云山全天太素宫等宫观图。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朝廷拨巨资修建真武正殿,再次把齐云山道教设施的建设推向了一个高峰。嘉靖三十五年四月二十日,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莫如士奏请拨款三万零三十八两四钱白银,以修建齐云山真武殿。六月十六日,内府承运库发出一万两白银,由进士黄炜领送至齐云山,用于真武殿修建。两项款项合计四万零古十八两四钱。同时,明世宗还敕遣高士兼三清宫住持陈善道、锦衣卫千户何众,同太常寺寺丞兼玄天太素宫提点朱宗相负责真武殿之修建工程。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真武殿工程建设完工。整修一新的真武殿增添了真武正殿一座、配殿两座、钟鼓楼各一座、宫门二重,俱用琉璃瓦修盖。整个真武殿建筑群“迥过于前代,武当、太和宫之匹亚也”。六月初九日,明世宗为真武殿御制“齐云山玄天太素宫之碑”,云:

徽州府休宁县齐云山齐云观原有真武圣殿,相传自宋宝庆中建,而真武像则百鸟衔泥所塑成者,迄今数百余年,金容如始。遐迩人民凡有祈祷,必皈赴焉。朕因嘉靖壬辰以正一嗣教真人张彦奏令道众诣山,建醮祈嗣,果获灵应。自是设官焚修,而祠宇卑隘,不称崇奉至意。爰命巡按御史庀工程材,遣高士陈善道、锦衣卫千户何众往董厥役,以嘉靖丙辰八月启工修建真武正殿,并左右配殿,添设供器、钟鼓楼等项。复创建三清殿一区,规制宏丽,仪物备饰,更题曰“玄天太素宫”。惟此山高五百仞,盘绕百余里,上应斗宿,俯瞰大川,峰峦秀特,岩洞幽奇,允为东南之福地,神仙一洞天也。至是,宫成,金铺玉映,始足以妥神明,而增胜概矣。此后,齐云山道教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也随之跃上一个新台阶。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敕建三清殿于拱日峰下,直隶监察御史莫如士疏请改建紫云观于五老峰侧。隆庆元年(1567年),礼部右侍郎陆树声修白岳即齐云山山路。万历五年(1577年),徽宁兵备按察使冯叔吉建文昌阁于五老峰前,兵部左侍郎汪道昆题曰“瑶光庭”。万历六年,休宁知县陈正谟修太素宫。次年,徽州知府徐成位重修玄君殿。万历八年,休宁知县鲁乾亨重建太素宫钟鼓楼。万历十年,兵部左侍郎汪道昆建无量寿宫。万历十一年,刑部侍郎临海王宗沐建纯阳阁于紫玉屏之麓。为方便“往来辐辏,络绎星驰”的远近官员和信众朝拜齐云山,万历十六年,徽州知府古之贤、休宁知县丁应泰还专门创建了横亘在齐云山前、横江之上的登封桥。万历二十四年,休宁知县鲁点重修登封桥。

终明一代,特别是嘉靖十一年(1532年)明世宗遣祠官祈嗣后,不少官员和学者纷纷前往齐云山朝拜或游览。若以嘉靖十一年作为界限的话,此前主要有汪克宽、朱升、商辂、程敏政、唐寅、王守仁等游览过齐云山,唐寅还专门撰写了《紫霄宫玄帝碑铭》。嘉靖十一年之后,湛若水不仅游览了齐云山,而且还曾在齐云山天泉书院讲学,并作有《天泉》《云岩》等诗文。胡宗宪则两上齐云山,在山中猎白鹿呈送给明世宗。著名书画家詹景凤还在齐云山留下“白岳山人”等摩崖石刻。汪道昆多次游览齐云山,并著有《石桥岩铭》《无量寿佛赞》等碑文和摩崖石刻。其他如耿定向、朱衡、方弘静、许国、潘之恒、袁宏道、梅鼎祚、丁云鹏、冯梦祯、戚继光、唐显著、邹守益、徐用检、徐宏祖、渐江、彭好古等均曾在齐云山驻足,戚继光等还在齐云山上留下了摩崖石刻。

齐云山自明世宗求嗣后直至明末,无论是道教香火,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步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入清以后,齐云山的宗教建设则逐步走向了低谷。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民间规约文献集成”(4ZDB126)阶段性研究成果]

(题图:齐云山景象)

南开大学

猜你喜欢

真武道教
武当真武像形制演变中的政治隐喻
从楹联看佛山北帝信仰和崇祀
道教以人为维度的“和谐”思想外延探析
安塞真武洞的传说
北京地区现存元代道教碑刻形制研究现状
西夏道教补议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藏真武造像
道家道教研究
太原市晋源区花塔村北极观小考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