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生态视野下的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18-01-02汪玲莉
汪玲莉
【摘 要】非遗作为人类宝贵的资源财富,其艰难的处境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如今仍有许多民间珍贵的非遗亟待抢救性保护。中国非遗保护与研究工作已进展十几载,高校作为传承文化、思想创新的重要载体,在非遗保护研究、教育传承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今,高校非遗保护与传承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与成效,文章将以人文生态视野下的高校非遗保护现状与展望分析高校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文生态;非遗;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0-0179-01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我国自2004年开始逐步颁布各项文件进行非遗保护工作。在此之前,已有学者开始探讨非遗的研究与保护,且有高校成立了非遗研究中心。高校教育作为非遗的保护传承途径之一,十余年来持续进行着非遗研究、保护与教育传承工作,为非遗的保护不断贡献自身的力量。
一、高校进行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过程
我国在加入《公约》后,把非遗保护上升到了法律层面。因此,在非遗这一概念进入中国之后,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学者便逐步开始将非遗作为研究对象。也因大多数研究学者处于高校的环境之中,各类非遗研究、教育等系列活动也随之进入高校这一环境之中。
中央美术学院在2002年5月8日正式宣布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将民间美术作为文化遗产纳入高校的教育之中。2002年10月召开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也由中央美术学院承办。此次研讨会上,诸多高校与学者参与讨论非遗如何在高校中实施教育与保护传承。此后,地方民间文化资源开始进入高校教育体系,与非遗相关联的学科也逐步诞生,大学教育更加走向多元化。
自中央美术学院建立非物質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之后,陆续有许多高校开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或保护中心,例如武汉大学、苏州大学、中山大学等,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依托地方非遗资源成立非遗相关机构,从事非遗研究、保护、教育等工作,由此非遗逐步进入了高校视野。
二、人文生态视野下的高校非遗保护现状
人文生态是人类精神与文化相结合的系统。在此视野下探讨高校非遗保护现状的意义在于,高校在发挥其保护非遗的功能时,是否做到了人文精神与人文文化的相统一。因非遗最重要的因素是活态传承,即以人为本,在探讨其保护措施与原则时,便需将非遗与其他文化资源区别开来,注重其保护的人文性。
纵观现今高校的各项举措,可以直观得出结论的是,各类与非遗相关的研究、保护机构还在不断成立,早期成立的机构发展不断完善,其相关学科建设更加成熟。作为最早关注非遗的高校之一,中央美术学院已在非遗保护、研究、教育、传承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不仅十几年来持续致力于美术类非遗研究与保护,且在教育传承方面不断将非遗作为课程进入课堂,培养文化遗产与非遗相关学科的本硕博专业人才,实现了非遗保护研究的不断贡献与专业人才的不断输出。地方院校则更多依靠其地方文化资源进行非遗相关保护研究,其具体进展不尽相同。总体而言,从综合类院校到职业类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这一行动正以多种形式不断开展。因各高校培养目标与定位不尽相同,因此并非所有高校都参与到非遗相关保护工作之中,也尚无相关规定。
三、人文生态视野下的高校非遗保护展望
可以说,高校的各项举措对于切实保护非遗的作用是多维的,其具体的影响有直接与间接之分。于人文生态视野的非遗保护而言,非遗保护是一个系统全面的过程,需要集合多方力量因地制宜,以具体非遗资源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其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因此,仅依靠高校的力量远不足以保护面临濒危的非遗,作为高校本身,可在其进行非遗系列保护研究与教育传承等各项工作时,注重结合其人文精神与文化,不仅将非遗作为研究对象与施教教材,更要去关注非遗技艺背后的活态人文,拉近非遗与高校的实际距离,切实关注其地方非遗资源。
具体而言,高校可着力于非遗教育与非遗传承人之间的直面互动,将传承人进校园的教育方式有效地持续下去,形成系统且持续的传承人与高校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此外,高校师生也可深入当地非遗项目之中,感受非遗生存的具体场域,探寻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措施,由此也能使高校学生深入了解非遗,并将此继续传承下去。
四、结语
非遗的保护是一项持续且艰巨的任务,需要相关部门、高校、研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并建立起良性保护体系,实现多方互动。高校作为文化教育与传承的重要载体,更需要将保护与传承非遗这一人类珍贵文化财富的任务不断贯彻,切实起到保护与传承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也需要注重其人文生态,实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焦能.人文生态学视域下的和谐校园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6.
[2]付晓华.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6.
[3]赵明奇.地方高校与非遗传承——徐州高校“非遗”特色教育探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4]陈浩.区域非遗融入地方高校文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以福建非遗文化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