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艺美术的原生性与再生性
2018-01-02徐婷
徐婷
【摘 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的古国,像我们的文化历史一样,工艺美术也同样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发展至今,人们对其喜爱的程度也从未减弱。随着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手艺的保护和传承,工艺美术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也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同时工艺美术也被注入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和内涵,受到更多艺术家和设计师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工艺美術的特点进行介绍,简析其审美性与实用性,然后对工艺美术的原生性与再生性进行深刻的探究和理解,从而让工艺美术获得更好的理解和传承,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工艺美术;原生性;再生性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0-0127-01
工艺美术作为一种物质产品,它反映的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背景下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文化生产水平;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的设计特点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观念。这些工艺美术品常常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文化水平、民族风尚和审美观念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之所以说工艺美术具有原生性,首先是因为它起源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的时代,其次是因为工艺美术品的产生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并且是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和人们的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工艺美术已不仅仅被认定为手工艺品,而是与机器相结合,作为一种工业化产品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就体现了工艺美术的再生性。在工艺美术品产生过程中,工匠和艺术家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进行着工艺创作,把自己的情感投入于美术设计,使其具有美学特征。工艺美术品也体现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说,工艺美术品的创造过程就是把实用品艺术化,或把艺术品实用化的过程。
一、工艺美术的审美性与实用性
总的来说,工艺美术是实用与审美有机结合起来的,一定程度上来说其实用性高于审美性。工艺美术的造型设计是工匠或艺术家的内心情感借以表现的具体形式,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得以呈现的物质载体。观赏者及使用者对其设计的认知以及设计师自己的心理决定了工艺美术品造型设计所具有的意义。从工艺美术品的审美上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具有韵律美、气势美和严谨美等,我们只有对工艺品的外部设计进行观察和分析,包括大小、形状、线条、色彩以及层次等,去了解设计者所要表现的情感,才能真正鉴赏工艺造型的美丑。需要注意的是,工艺美术品的产生之初是为满足生活中的某种需要而进行创作的,所以工艺品首先是实用的然后才能是美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它的实用性高于审美性。因为工艺美术品的创作起源于物质的实用性,它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这就像建筑一样,建筑物的设计之初是为了居住和使用,其次大家才越来越重视它的外观以及内部设计。工艺美术品的审美性与实用性是有机统一的。
二、工艺美术的原生性与再生性
(一)工艺美术的原生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受教育程度也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有所提高,因此工艺美术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产品受到大众的青睐。之所以说工艺美术具有原生性,是因为工艺美术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工艺美术品的制作对材料的选择也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在石头上,可以在树皮上,可以在竹子上甚至各种废弃的物品上,只要注入了工匠或者艺术家的设计和情感,它就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可以供人们欣赏和使用,它就具有了自己的作用和效果。这就体现了工艺美术的原生性。
(二)工艺美术的再生性。在笔者看来,工艺美术的再生性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去分析。第一,工艺美术的再生性是文化得以延续的必然要求。因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及世界各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也不断加深,文化作为一个交流的纽带其重要性也随之加深,所以我们需要吸收国外优秀的工艺文化与技术,和我们传统的优秀工艺及美术元素相结合,实现工艺美术的多元化发展。第二,随着社会及人们精神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工艺美术的功能及观赏兴趣发生了转变,因此工艺美术的创作方式不断增多,创作类型也需要不断丰富,这就需要工艺美术的再生,在创作过程中加入现代因素,借以把人们的细腻情感表达出来。
做到以上两点,发挥工艺美术的再生性,让其在我们的生活中散发魅力,让我们的工艺美术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坚持工艺美术原生性和再生性的有机结合。相信工艺美术和我们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也要关注工艺美术与现代社会的共同发展。在坚持工艺美术原生性的基础上,实现其再生性,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工艺美术,保证工艺美术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洁慧.探究工艺美术的原生性与再生性[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08):57-58.
[2]李涛.工艺美术的原生性与再生性解析[J].艺术科技,2015,(06):185-186.
[3]赵新图.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的外来影响[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