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打击乐曲《龙腾虎跃》音乐分析与研究
2018-01-02蔡文静杨亚洲相影影
蔡文静 杨亚洲 相影影
【摘 要】民族打击乐作品《龙腾虎跃》是音乐大师李民雄的经典之作,其多变的节奏、高难度的技巧、丰富的表演、深刻的内涵成为了音乐舞台上不可缺少的经典曲目。
【关键词】音乐结构;音乐情绪;音乐意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0-0042-01
一、《龙腾虎跃》的音乐結构分析
引子部分一共分为三段。第1小节到第7小节为第1乐句,第8小节到第9小节为第二乐句,用排鼓部分的十六分音符换鼓作为过渡段。第三乐段是自由乐段,节奏自由,类似第一乐句分层进入每次速度相对加快。引子部分与排鼓独奏部分的齐奏部分为主题展示部分。木鱼清脆的音色更是点睛之笔,大堂鼓节奏重复此乐段,速度不断加快。在结尾处出现了本乐曲的主题节奏性,结尾铿锵有力。排鼓独奏部分轻快华丽,节奏感强,表现个人技术的华彩乐段。大鼓独奏部分和其他鼓伴奏,以整齐的节奏反复进行,以专用因的不断变化。并按照古筝的排列句子递减。大齐奏“沸腾”部分气势宏伟,本段以重音作为的主要创作手法、利用重音的不断变化,使乐曲层层推进。将具有一定规则的乐句进行有层次的推进排列,并伴随多种不同种类的鼓依次穿插,平面鼓的铺底,大鼓重音递增,最后加入鼓群齐奏,主题节奏型在结束再现。乐曲递进加速,乐句不断组合分裂、强弱起伏交替使乐曲沸腾的情绪推至高潮,直至结束句群鼓齐奏,再引子主题。
二、《龙腾虎跃》演奏技巧
《龙腾虎跃》的演奏技巧主要运用了“苏南十番鼓”中的“平击鼓边”,这种技法极大地丰富了平面鼓的音响色彩,在现代打击乐作品中使用较为广泛。
“苏南十番锣鼓”盛行于江浙一带的民间吹打乐种,多活跃在江苏省南部。其演奏也多用于地方民间的各种风俗活动。在历史上就曾有“十番笛”、“十番箫鼓”与“十番鼓”等类称谓,而宗教活动中僧、道两家则称其为“梵音”。现今民间多称为“吹打”或者“苏南吹打”等。《龙腾虎跃》的技巧中,平击鼓边这一技法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尤其是在第一段中更为突出。乐曲中乐段节奏基本上都是从长句到短句,并且是相同的节奏型结尾,极大的体现了乐曲的融合力,也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
三、《龙腾虎跃》的音乐情绪
(一)音乐情绪
第一乐段由堂鼓先演奏,平面鼓简单的铺垫。第一乐段主要注意力度分配与音色区分,前期铺垫要足,给之后的发展留出空间,层层铺厚,堂鼓突出重音以节奏型步步推起。乐曲第二乐段是排鼓的独奏,高技巧的展示,密集的节奏型,从低音到高音流畅的模仿,给人以振奋向上的拼搏感,刻画出人们对现今美好生活的喜悦与热情。乐曲第三乐段是平面鼓以鼓面闷击的音型为基础,堂鼓在鼓面与鼓边上交替敲击,整体上形成音色与力度的强烈对比。这一乐段要注意固定节奏型的稳定。堂鼓演奏有较高技巧难度的节奏型时,其它平面鼓与排鼓要起到铺垫衬托并充当堂鼓节奏型的稳定者,如此才能使这一段达到此起彼伏、分和有序的效果。第四乐段整首乐曲的高潮部分,排鼓、堂鼓和平面鼓齐奏鼓点,龙虎相斗不亦乐乎,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沸腾热闹的景象。这一乐段结构完整,各乐句从长到短,不断递减缩小,营造出一种紧张激烈的压迫感。这种创作手法多在不同乐器的华彩部分中体现,不但能加强乐句的张力,更能使乐段之间有序地发展,使观众从听觉上不会感到沉闷冗长。结束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鼓点力度不断递增,乐曲的层次逐渐加厚,直至全曲巅峰,表现出生龙活虎、人民对生活热情奋进的高亢情绪。
(二)时代意义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民族打击乐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民族打击乐开始从伴奏乐器演变发展为独奏乐器,并在民族乐队中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近些年来,新作品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许多专业作曲家开始为民族打击乐进行创作,慢慢的打击乐作品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而此时的打击乐作品,无论是在创作手法还是风格特点上,都可谓是百花齐放,曲式多样,风情浓厚。单从打击乐乐曲的演奏形式就可分为独奏、重奏、合奏、协奏以及民族打击乐与室内乐等多种形式。并且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龙腾虎跃、鼓诗、渔舟凯歌、西域驼铃、滚核桃、楚汉决战、秦王破阵乐、闹大宫、冲大炮、老鼠娶亲、夜深沉、龙舞、龙年新世纪等等不同类型风格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除独奏外也都可以与乐队合作演奏,充分发挥了民族打击乐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龙腾虎跃》是李民雄老师创作的民族打击乐作品。其多变的节奏、高难度的技巧、丰富的表演以及深刻的内涵成为音乐舞台上不可缺少的经典曲目。乐曲用打击乐与乐队的音乐表现是此曲的亮点。乐曲表现出在盛大节日中,人民群众那种欢腾、热烈、生气勃勃的激动情绪。这首乐曲也确立了民族打击乐与乐队协奏这种演奏形式,为民族打击乐的发展增添了新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