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乐取径多元一体

2018-01-02杨和平吴远华

音乐探索 2018年3期
关键词:西南地区文化教育传统文化

杨和平 吴远华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视角,以传统音乐教育为主线,旁涉国学、民间文学、传统美术、武术、手工艺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就我国行政区划意义上的西南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展开调查和分析,旨在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资料基础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 文化教育;传统文化;西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 J6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004 - 2172(2018)03 - 0088- 07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8.03.0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岁月洗礼、大浪淘沙汇集而成。它镌刻着悠久的历史印记、铸就了博大的精神内涵;它孕育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动力,滋润着中华儿女的肺腑心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初以及近5年来,无论国家部委、省市部门,还是社会及个人在弘扬、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较之以前均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进步表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深入的阐释。国务院颁布的有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针政策,文化部、教育部、各省市颁布的相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文件,各大媒体、学校、报刊杂志、民间组织等所作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可观的成效。当然,在确定这些成效的前提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存在诸多的问题,集中表现为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比较普遍,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教学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合力有待形成,等等。

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为教育资源,培养国民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国民的文化修养,以成就其健全人格、道德理想、审美品味、人文精神、家国情怀和创新意识的教育形式。这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提升中华文化的自信力、确认中华文化的历史担当以及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视角,以传统音乐教育为研究主线,旁涉国学、民间文学、传统美术、武术、手工艺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在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个案例证,探讨如何在青少年中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研究内容定位于音乐教育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分别在大、中、小学实施以音乐教育为载体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内容体系、途径和方法的实验设计,并把对不同的教育实践模式的提炼与总结作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总之,本文旨在系统梳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存在问题和可行路径,为深入推进西南地区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参照。

一、西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调查

西南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丰富,主要体现在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杂技艺术以及传统医药等方面。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

重庆市有民歌龙骨坡抬工号子、梁平抬儿调、接龙吹打、木洞山歌、北泉板凳龙、铜梁龙舞、踩堂戏、川东竹琴等28项。四川省有成都道教音乐、峨眉山佛教音乐、高腔山歌、热巴舞、巴塘弦子舞、泸州雨坛彩龙、皮影戏、川剧、木偶戏、四川清音、四川扬琴等39项。云南有纳西族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彝族海菜腔、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佤族甩发舞、彝族烟盒舞铜鼓舞、滇剧、白剧、壮族渔鼓、彝族梅葛以及傣族章哈等45项。贵州省有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反排苗族木鼓舞、锦鸡舞、布依族勒尤、苗族铜鼓舞、黎平侗戏、安顺地戏、黔剧、布依族八音坐唱等28项。西藏有孔噶举派音乐、拉卜楞寺、芒康弦子舞、昌都锅庄舞、协荣仲孜、拉萨囊玛、拉孜堆谐、定日洛谐、廓孜、山南门巴戏和藏戏等24项。

(二)民间文学

西南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品种,如重庆的走马镇民间故事和酉阳古歌;四川的成都木偶戏、“苏济川”虫虫歌、巴渠童谣、蚕丝祖神传说、毕摩经诵、十里坪、月儿落西下、支格阿鲁、苗族古歌以及格萨(斯)尔;云南有阔时目刮、昭蒡俭和高帕施、司岗里、查姆、阿鲁举热、根古、朗娥与桑洛、阳温暾小引、怒族“若柔”语言、独龙族语言、傣绷文、阿诗玛、格萨(斯)尔、四季生产调、牡帕密帕、遮帕麻和遮咪麻等;贵州以苗族古歌、刻道最为著名,还有亚鲁王。西藏最为著名的民间文学是格萨(斯)尔,其影响遍及云南、四川、青藏高原等地,此外还有珞巴族始祖传说、嘉黎民间故事等。

(三)民间民俗

西南地区,民族繁多,民俗活动自然也就呈现多样化特征。重庆有万盛苗族踩山会、丰都庙会等;四川有山岩帕措习俗、广元女儿节、通家山女儿碑庙会等;云南有哈尼族长街宴、哈尼族梯田农耕礼俗、石宝山歌会、三月街、哈尼族九祭献、拉祜族葫芦节、苗族花山节、德昂族浇花节、苗族服饰、白族绕三灵、傈僳族刀杆节、独龙族卡雀哇节、景颇族目瑙纵歌、傣族泼水节以及火把节(彝族火把节);贵州有水书习俗、仡佬毛龙节、侗族萨玛节、苗族姊妹节、布依族查白歌节、水族端节以及苗族鼓藏节等;西藏也有纯粹宗教活动的“雪顿节”等。

(四)民间美术

西南地区著名的民间美术项目有重庆的梁平木版年画、梁平竹帘和蜀绣;四川有夹江年画、安岳石刻、白花石刻、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蜀绣、藏族唐卡、绵竹木版年画等;云南有玉雕、彝族剪纸、白族民居彩绘、德宏傣族景颇族的剪纸、纳西族东巴画等;贵州有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苗绣和水族的马尾绣;西藏也有藏族美术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唐卡。

(五)传统手工技艺

西南地区有重庆的梁平木版年画、荣昌夏布、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重庆漆器髹饰技艺以及永川豆豉酿制技艺等;四川有绵竹木版年画、蜀绣、羌族刺绣、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竹纸制作技艺、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新繁棕编、川派盆景技艺、碉楼营造技艺等。云南的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云南斑铜工艺、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斑锡制作技艺等。贵州有苗族蜡染技艺、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银饰制作技艺等。西藏有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藏香制作技艺、井盐晒制技艺、藏族雕版印刷技艺等。

(六)传统医药文化

传统医药是与古代社会文化密切相联的医学实践,也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分之一。究其历史,在现代医学应用之前就已经广泛流传于民间。西南地区传统医药文化主要是西藏和四川的藏医药学以及成都中药炮制技术。

除此之外,西南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还涉及到深厚传统儒学影响的国学、传统的民族竞技、武术杂技等。

二、西南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案例

本次调查,共搜集到西南区传统文化教育典型案列1866条,其中重庆586条,占总数的31.4%;云南432条,占23.1%;四川322条,占17.3%;贵州308条,占16.5%;西藏218条,占11.7%。西南区各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代表性典型案例呈现如下状态:

重庆市建立的代表性传统文化教育机构有厚谦学堂、弘毅国学经典、国学启蒙班、谓谦学堂、重庆尚道萌德经典教育机构、布泽幼儿启蒙教育中心、重庆华岩英才传习舍儿童班、至善学堂国学启蒙班等。各级学校、各类企业、各个社区都不同层度地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主要表现在聘请专家来进行传统文化的讲座;举办传统文化专题活动;配发统一的传统文化教育材料;创办传统文化特色校园、社区、企业等方面。

四川省成立的传统文化教育机构高新区善女子教育中心、四川巨人文化有限公司等,在金沙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编著有教材《四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教育》 {1} 等。聘请专家到各级学校、各类企业、各个社区进行传统文化的讲座;成立了专门的传统文化研究小组;举办了传统文化教育交流、汇报、研讨会等活动。

云南省建立的代表性传统文化教育机构汉服国学教育中心、云南国学馆、“苍海书院”、云南传统蒙学研究会、云南大众国学社、云岭大讲堂、云南玉溪新民书院、云南儿童国学经典教育中心、昆明童蒙国学馆等。聘请专家到各级学校、各类企业、各个社区进行传统文化的讲座;建立传统文化保护区;编著教材有熊光红的《云南苗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1} 等。

贵州省成立有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机构贵阳传习书院、贵州布依族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孔子书院以及贵州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会等。贵州大学成立传统文化促进会,是贵州省高校中第一个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学生社团组织。贵州侗族首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于2011年11月24日在黎平侗乡揭牌。贵州省民委编著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辞典》于2013年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社区、企业的活动也在大步开展。

西藏自治区传承西藏传统文化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建立完成,并拍摄藏语专题片向孩子讲解西藏传统文化。编著出版有《西藏传统养生体育文化》 {2} 教材。举办传统文化教育研讨、交流会议,举办专题讲座,大力推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社区、企业等活动。

案例一:贵州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

貴州大学着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其开设课程、创办刊物、整理古籍、创立社团、举办论坛等实践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首先,其连续八年独立承办贵州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先后在省内部分高校和中学举行百余场(次)音乐会,把代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艺术作品带进校园,实现了高雅艺术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次,开办侗族大歌班,直接从侗家子女中遴选人才加以培养,为侗族大歌插上“翅膀”,飞出侗乡,走向世界,登上高雅艺术殿堂;此外,学校开贵州高等教育之先河,与美国普莱斯比大学共同建立了孔子学院,在大洋彼岸继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案例二:重庆江北区的国学教育

重庆市江北区在深入分析、研究和总结国内外国学教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国学课程定位为扩大学生文化视野的通识课程、必修课程。江北区的小学均单独开设有专门的国学课程,每周一课时,“亲近母语、文化播种与德性培育”是重庆市江北区国学教育的目标定位。在教材建设方面,江北区立足现代语境与比较文化的视野、注重区本教材与校本教材相结合的原则编著出版了《国学经典诵读》系列丛书,包括注重启蒙教育阶段学生基本行为规范的养成,注重识字量的增加与纯正汉语言感觉培养的供小学一、二年级使用的注音读物《弟子规》与《声律启蒙》;供小学三、四年级学生选读的《论语》 《孟子》 《学记》以及供小学五、六年级使用,丰富传统文化精神的《老子》 《庄子》 《大学》与《中庸》,教材的编写由浅入深。在教材教学方面,提出了“熟读为主,努力成诵”“渗透为主,不求甚解”“摘选为主,不求全文”“国粹为主,连接东西”以及“切近儿童经验,强调知行合一”五大原则;在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有形评价与无形激励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重在激励,对教师的评价重在引导,对学校的评价重在国学教育与各个学科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还注重对国学教师的培养。

案例三:川剧教育个案——绵阳师范学院

绵阳师范学院自2004年开始开设《中国传统戏剧音乐与表演欣赏》选修课程以来,努力践行着川剧教育实践。其将川剧课程分为“川剧知识与欣赏基础”和“川剧表演基础”两个部分,明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课题学习提出“听、记、赏、析、演、创、评”等要求,让学生对川剧经典剧目、代表人物、发展历程、表演程式、主要唱段等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除了川剧课堂教学,学校还与川剧院团联系,让学生参与调研访谈、跟踪演出或舞台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该校川剧进课堂还制定了相对完备的考评方式和管理机制,将学生日常出勤、课题笔记、理论作业、表演实践等都纳入学生考核范围,并将其与期末综合测评统一起来,实现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的统一。

三、西南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问题

事实上,20世纪以来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研究、探索与实践从未停止过。一批批文人志士付出毕生精力,把目光投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崛起的视角,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也是值得骄傲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都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念,提高了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增强了凝聚力,这对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起到了一定的补助作用。然而,从国家的层面来看,目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被认为是有些群众、某个团体、个人或学校的局部活动,而不是广阔视野中的国家行为。在笔者看来,这些都是隔靴搔痒、杯水车薪。通过上述调查掌握数据及典型案例的分析,西南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从教育内容的层面说,国学经典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名词,而经史词章、唐诗宋词、戏曲曲艺、手工技艺、书法绘画、歌舞器乐等遭到冷落,在大中小学及其社区教育体系中,比重轻、内容少,所占比例还不到20%。

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内容不系统性。70%的地方和学校课程体系与教材编写相对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指导,“对教育内容缺少系统规划,对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设计。通常是众多课程各自为战,课内课外无法衔接,课程门类孤立化、教育内容碎片化、教学设计随意化、教学时间不固定” {1} ,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处于散乱状态。

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技术性问题突出。调查表明,65%的地方和学校传统文化教材缺欠、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甚至“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以应试教育为导向,50%左右的教师偏重于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强调传统文化知识的记忆,较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 {2}

其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通过调查,大中型城市呈发展趋势,其异化程度则大;中小型及农业为主城市欠发达,其异化程度则小。城市传统文化教育覆盖率要高出偏远地区的35%左右。这种区域不平衡还体现为有的城市已大面积推广,有的地方刚起步,有的地方还没有开展。

其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机制不完善。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法律保障体系及监督机制。43%的地方和学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流于搞面子工程,甚至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牌子敛财营利。72%的地区和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还是教师、手段还主要依赖于课本、场所还局限在校,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态势。

此外,由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發展面临的危机缺乏认识,加之受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的压力,传统文化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等,都是当今西南地区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困惑。

四、西南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对策

20世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在经历了西方文明的洗礼、国内革命战争的冲击、“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的撞击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样式、文化品种遭到重创,有的失传亡矣,有的濒临灭绝,有的只见记载而不见其物,失去了原有的价值。直面西南区的现实状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实现都是我们必须严肃认真思考的核心命题。

第一,强化思想认识。必须让全民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社会功能与社会价值,社会各界要从思想上加强对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实施途径多元化、教育内容丰富性的认识,自觉、主动地投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去,共同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鼓励更多青年人将目光投向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学习,并使其理念发扬光大,从而提升全社会的文明道德水准,这是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一种新探索、新理念、新创造、新要求,必定会得到社会的欢迎。

第二,拓展实施途径。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事关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各级政府文化形象的提升、国家文化综合实力的提升。其实施的主要场所当然是学校,但学校教育绝对不是唯一的途径。我们的工人、农民等其它各个阶层同样需要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也就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侨胞中传承和发展,通过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有利于华人、华侨生存和发展的良好国际文化环境的发展,为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供环境基础。

第三,统编各类教材。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应根据地方特色制定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案、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编写各类教材,教材的编写要注重以人为本,体现主动性和个性,如学校有学校的教材,工厂有工厂的教材,社区有社区的教材,并举办专业的教师培训班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硬件设施。

第四,在继承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要用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进行分析,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反对食古不化。应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辨析、剔除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成分,同时结合时代特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努力在承前启后、推陈出新中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

此外,西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如何让学生从双语教学中接受传统文化;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到各民族生活的环境中去学习、体验等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之,西南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基础,也有常新的生命力。我们应传承和捍卫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呼吁立法,使其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同时扩大观念认同的群体范围,成为当代国人的共识;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努力吸取全人类的优秀文化,加强文化交流,尊重不同国家优秀文化的多样性,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用以补充自身某些方面的不足,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中,坚持“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总体原则,真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本篇责任编辑 杨迪瑞

参考文献:

[1]于春海,杨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体系构建[J].重庆社会科学,2014(10).

[2]翟博.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7-08-31.

[3]郝佳彤,崔月英,朱红.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5(1).

[4]耿洪涛.在青少年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1.

[5]张亚男.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6.

[6]童绍英.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结合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7]宗河.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4-04-02.

[8]高国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与教育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4(5).

[9]吕洪刚,李小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释疑与实践路径[J].学术探索,2016(11).

[10]徐平,秦浩正,卢延庆.浅议贵州民族中小学民族文化教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2).

猜你喜欢

西南地区文化教育传统文化
西部大开发20年:西南地区内部比较
夜郎自大
如何通过韩国文化教育开展韩语教育工作
数学知识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西南地区气象资料测试、预处理和加工研究报告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研究分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