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小学教师能为“留守儿童”做些什么

2018-01-02郑凤莉

知识窗·教师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长辈留守儿童监管

郑凤莉

近些年来,留守儿童的数量急速递增,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里,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其现状也越来越令人担忧。对这部分学生的监管不仅是家长和教师们的“心病”,也成为严肃的社会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笔者从事农村中小学教学工作近三十年,通过自身的实践与体会,谈一谈个人的见解和观点。

一、因人而异,平衡爱心

作为教师,要想做些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事情,首先必须了解这些学生需要什么。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果。我们都清楚,留守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与关爱。然而,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不是缺少关爱,就是被长辈溺爱。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对待缺失关爱的学生,教师应该多给予关心,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弥补爱的缺失。对待被长辈溺爱的学生,教师应该要求严格一些,让他们懂得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是不能事事以自己为主。同时,教师要建立一个比较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因为和谐的班集体能使这些特殊学生享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特别的爱”,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二、积极鼓励,培养自信

留守儿童中有部分儿童成为“问题儿童”,最明显的表现是,他们不是缺乏自信,就是盲目自信。他们之中有的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会自信膨胀,激动得目空一切,盲目自信。有的人一旦受到挫折和打击,就会变成泄气的皮球,一蹶不振。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要使留守儿童找回自尊与自信,教师就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教育其他同学要懂得互相团结,相互尊重。教师既要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心理早熟”、多愁善感产生的自卑心态,又要利用好他们相对独立、自理能力较强的特点,激发他们自信心。

教师应注意观察这类学生的行为举止,关注他们的表现,相信他们的潜力,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科学监管,促改陋习

中小学生都是正处于叛逆期、青春期的学生,要教育好他们,家长、教师必须了解叛逆期、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采取科学、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对学生多交流、多倾听、多了解、多包容、多劝导。对于留守儿童,教师应该格外注意,更应该多留心、多关注、多谈心、多鼓励、多启发。

如在情感上,留守儿童不与长辈沟通,性格就容易表现得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遇事时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不听劝导;在生活上,留守儿童缺乏科学的卫生习惯,早晚起居无规律,没有时间观念,随手乱扔垃圾;在学习上,留守儿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敷衍了事。特别是他们自制能力较差,部分学生晚上通宵打游戏,沉迷于网络等;因此,教师应该在保证正常课堂纪律、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多给留守儿童回答问题的机会;在自习、自修课上,多关注留守儿童的情况,督促其完成作业,指导他们改正问题。当发现他们思想情绪上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把他请到办公室,进行个别谈话、谈心,把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这些的做法可以帮助他们改正陋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主动家访,家校联动

要教育好学生,只有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密切配合下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与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一旦发现问题,便及时与家长联系,协同处理。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教师要主动家访,了解、掌握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对于留守儿童,家访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校外表现,还可以给他们的监护人介绍一些监管经验和做法,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监管意见,对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大有帮助。

总之,教育好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教师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对待他们,教师要多一分爱心,多一分耐心,多一分恒心!只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就会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多一分喜悦,多一分希望,多一分收获。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双明初中)

猜你喜欢

长辈留守儿童监管
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
《弟子规》小绘本
《弟子规》小绘本
浅论我国会计监管体制的创新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监管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