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破传统教学常规,提升语文学习效率

2018-01-02臧晓蓉

知识窗·教师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林黛玉鲁迅笔者

臧晓蓉

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笔者深知学好文化课,对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至关重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效率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分享给大家,以期对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一、恰当利用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身处信息化大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很难真正和网络信息截然分开。现在许多中职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因为许多学生整天沉迷手机游戏不能自拔,不仅影响生活,更影响学习。然而,手机作为一种终端设备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教师能不能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手机,进而把它合理地转化成一种学习工具。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非但没有禁止学生使用手机,还鼓励他们提前使用手机做好与课程相关的预习。如许多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对有些常见字的读音、写法(笔顺)、释义不清楚。对于这种情况,许多教师不能理性地看待学生的学习基础。

只要学生想学习,作为教师就应帮助他们找到主动学习的方法;只要他们愿意学习,对于知识的掌握任何时候都不晚。当教师遇到学生连最起码的知识点都搞不清楚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掏出手机马上搜索,手机上立刻就会出现生字的读音、释义、笔顺的动画演示,这会让学生觉得既有趣又生动,还高效便捷,对教师的这种“开明”做法表示支持,慢慢地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二、合理利用影视资料,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大多学习习惯并不好。他们不愿意花时间阅读,但却愿意把时间花在手机刷屏和观看网络视频上。针对这个特点,笔者在教学中会更多地利用音像影视资料。

如在教学《雷雨》前,笔者先让学生品析剧本台词,揣摩人物心理,然后请学生在教室里进行片段演出,并请其他同学做好记录,以便之后进行点评;播放中国青年剧院演出话剧《雷雨》的实况录像,让大家感受高雅艺术的品位,体悟经典名著的魅力。

如在教学老舍的名作《茶馆》(节选)时,学生没有看过完整的剧本,对其中的情节不熟悉,而且对京味风格的语言也没有直观的印象,教师便给学生播放了北京电影制片厂1982年摄制的电影《茶馆》,在让学生把握全剧梗概的同时,也让学生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把握。

另外,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集中给学生播放一些专题纪录片。比如在讲到鲁迅专题时,笔者就先后给学生播放了纪录片《先生鲁迅》、“百家讲坛”之《鲁迅》、电影《鲁迅》《鲁迅之路》等,通过观赏这些影视资料,学生对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崇高的风范会有更为真切的认识。

三、充分赋予学生学习自主权,提升思维品质

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兴致更加高昂,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笔者充分赋予学生学习自主权,经常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笔者先让学生精读课文,并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圈点批注,然后教师提出问题:“现在大屏幕上呈现了新旧两版《红楼梦》有关林黛玉的剧照,结合大家的理解,说说哪个形象设计得更好?你心目中的林黛玉又是怎样的?”讨论中,有的学生说,自己原来最害怕读《红楼梦》,原因就在于原文生字较多,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这次老师呈现剧照,自己再仔细地结合课文中对林黛玉形象的描绘,才发现原来《红楼梦》中的诗词原来如此之妙,真是别具匠心。对于该同学的发言,其他同学意见不一。赞同的同学表示,自己在阅读中国古典小说体会时与他感受相似。不同意的同学则表示,原本林黛玉在自己心目中形象無比美好,可是看完剧照后,觉得很失望,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尽管气质上很接近,但似乎太过幽怨;蒋梦婕扮演的林黛玉虽然形象靓丽,但气质相差甚远。尽管学生的发言超出了教师的预设,但学生能基于自己的真实理解,发表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却是非常难得的。

四、结语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笔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虽然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许多困难,但只要我们倾情用心,敢于打破教学常规,就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师范学校)

猜你喜欢

林黛玉鲁迅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孔乙己
阿迅一族
两个人的爱情和一个家族的“内战”
贵族小姐的精神恋爱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