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阶段的智慧图书馆服务实现途径分析
2018-01-02邱圣晖孙娟菲
邱圣晖+孙娟菲
摘 要:在智慧图书馆这一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下,多数高校图书馆仍为传统的服务模式,限制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本文基于智慧图书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初级阶段下智慧图书馆服务实现的途径,为全面建设智慧图书馆提供实践性经验。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图书馆服务变革 智慧服务初级阶段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研究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而增强个人技能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在教育体系里,教师、书籍和图书馆是三大信息来源。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每所学校都要求教师用新的观念进行教学,根据学习课程指定书籍,以及附加参考书目。图书馆被普遍认为是学生积累信息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可以找到自己任何感兴趣的信息。在目前的制度下,国内有很多图书馆被列为公共图书馆和教育机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以书籍、报纸、期刊和杂志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服务,也有少量在线服务的期刊。
根据我们的调查问卷研究结果,在统计分析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认为目前我省高校图书馆服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
1.高校图书馆藏有各种典藏书籍,涵盖文、史、理、工、农、林等不同学科,学科科目类型齐全多样,是宝贵的知识存储库,用户可以利用馆内丰富的文献资源,在馆内或馆外借阅自己感兴趣的实体书籍、杂志等,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高校图书馆通常可以提供大型阅览室,方便用户在一个相对安静友好的环境下学习知识。
同时,由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迅速,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优势在新形式下已愈发不明显,反而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图书馆发展,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
3.实体书籍、杂志由于其属性原因,资源量有限,不方便为更多的用户服务,限制了宝贵知识的传播。
4.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着时代步伐不断加快。在校园内,学生自由时间减少,在图书馆阅览图书的时间受到压缩。
5.馆藏量往往是衡量图书馆实力的一个硬性指标,图书馆通常通过扩大藏书量谋求发展,因而空间需求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制约因素。
6.读者借阅实体书籍等,造成书籍破损、甚至丢失的现象目前来看是不能有效避免的,这种情况有时会造成图书馆资源不可避免的损失。因此,图书馆需要日常维护,费工费时,维护成本不菲。
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角色在新时代背景下正悄然发生变化,高校图书馆服务如何转变角色,为用户提供实效快捷的服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促进图书馆服务变革
自互联网技术发明以来,就迅速成为收集和研究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互联网作为信息通信技术产品的出现正逐步成为高校图书馆系统改进的福音。在这种不断变化的改革体系中,教师、书籍和图书馆等经典信息资源的概念也在变化。教师更名为学习推动者,书籍转变为音频、视频格式,图书馆改变为学习资源中心。电子通信技術的进步使设备微型化,提高了处理大量数据的通信速度,加速了图书馆数据化的发展。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图书馆在教育机构中的概念发生变化,一则因为图书馆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实体书籍,期刊和报纸的印刷版本正在消失,二则因为通过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电子信息科学等新学科新技术手段的出现,电子储存技术有逐步代替传统的书籍、期刊和报纸等实体知识的载体。相对印刷版书籍等存储方式,电子存储格式具有诸多优点:首先,该技术不需要存储空间,为图书馆节约了大量的空间资源;其次,电子资源可以依靠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实现无限量的用户共享,可以让更多的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电子资源带来的便捷服务。因此,这样的图书馆不需要大型阅览室,也不需要大型书籍、杂志等实体存储区域,甚至也不需要一栋独立的图书馆建筑楼。数字信息存储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正在逐步改变图书馆内涵,并将其转化为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运作实践证明,图书馆资源得到进一步充分利用,用户获得更加满意的信息服务。
然而,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世代,尽管图书馆数字化带给了用户较为便捷的服务,但仍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用户需要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甚至需要随时随地获得需要的信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聚焦于理念、特点和要素等描述性研究(郑怿昕 2015),这些研究勾勒出智慧图书馆蓝图,为智慧图书馆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王世伟(2011)[1]认为,在智能技术支持下,智慧图书馆能够实现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的运行模式,因而能够为用户提供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地信息服务。该种服务能够充分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实用性强,效率高,体现了智慧图书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特征,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具有互联性、高效性和便利性三大特点(王世伟 2012)[2],使用户从感官上感知图书馆就在身边,在操作上方便快捷获取需要的信息。客观上讲,高校图书馆正处于信息化、网络化、共享化等新环境特点。因此,智慧图书馆是适应信息时代的产物, 是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满足广大用户需求,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必然选择。
构建智慧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届时公共图书馆和教育机构图书馆都获得庞大的相等数量的资源。每位读者都能获得平等的机会,获取所需的信息。这种模式也将消除各地区、不同机构之间图书馆资源不平等分配的制约因素;构建智慧图书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用户可以搜索查阅电子书籍,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电子期刊,还可以将所需信息存储在电子存储器中。通过该种途径,用户能够在短时间内搜集整理大量的信息,进而归纳整理,构建个人数据库;构建智慧图书馆,避免了物理性实体,节约了维护成本,为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由此可见,在理论层面上,智慧图书馆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服务模式,无疑将会带给用户全新的体验。在实践探索层面,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陈进认为“资源、服务、技术、馆员、用户”是建设智慧图书馆的五大要素。笔者认为服务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也是其价值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方式。总之,智慧图书馆提供智慧的服务。智慧服务基于信息技术手段,强调服务理念的变革和创新,促进图书馆可持续发展。高校图书馆是信息储存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在高校教育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优先选择高校图书馆实践智慧服务是可取的、明智的。
三、初级阶段下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实现途径
智慧图书馆能够给读者带来更高质量的服务,读者也会因此受益,其结果就是读者知识和素养的提高。笔者认为在国内建设高校智慧图书馆正处于初级阶段,智慧服务的实施不能一蹴而就。对高校而言,目前智慧服务可通过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以及读者服务四个方面初步体现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价值。
1.智慧服务应用于教学
国民素质是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中科学素养是国民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学毕业生通常掌握了一些科学基础知识、科学方法,基本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发展创造的价值。然而,在面对新问题、新事物时仍束手无策,不能够以科学的理性思維处理,创新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我们认为科学素养培养欠缺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的重要机构,肩负着不可或缺的责任。在构建智慧图书馆这一有利背景下,开展图书馆与学生互动活动或专题讲座,辅助教学,将图书情报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辅助课程,增进学生对智慧图书馆的认识,将学生这一重要群体融入到智慧图书馆中。
万乔(2014)[3]认为图书馆馆员可根据教学大纲内容,捕捉教学难点,收集师生的信息需求,通过信息技术分析整理,提供师生具有一定专业深度的参考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我们认为现在的馆员或可以直接旁听参与到学生的教学中去,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与授课教师合作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参考文献,实行开放式教学,培养其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此外,图书馆可为用户提供音频,视频和文本(多媒体)等任何用户感兴趣的形式,随时访问海量信息。
在智慧图书馆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时,通过专门培养“教师型馆员”复合人才,实现图书馆智慧服务与课堂教学的无缝衔接。教师型馆员既有整合分析图书馆信息数据的业务能力,又能传道受业、解惑育人。教师型馆员不仅可以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整合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将学科最新前沿信息展现给学生,增强了知识传授的系统性。系统性的讲解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2.智慧服务应用于科学研究
从不同学科门类的视角出发,推出精细的学术情报服务产品,为科研人员提供准确、丰富、有价值的学科态势。图书馆馆员作为图书馆最活跃的因素,其核心能力需要改进和提高,其中学术情报服务应更专业和多样化。笔者认为馆员应着重对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战略与科技政策、科学规划与计划、学科前沿热点与变化趋势、重要学术机构动态、科研体制与创新研究机制等方面加强比较研究与综合分析,并充分应用情报计量学方法,提供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学科发展参考资料与咨询报告。分析结果报告可以分门别类,形成不同的情报服务产品,如快报、消息、学科领域的态势分析报告、机构竞争力分析报告、专利技术分析报告、科研产出分析报告等。除此之外,还应该及时更新信息库,并筛选最新、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形成特色栏目,如论文推荐、博客与博文精选、重要会议、会讯等。
结合高校自身科研情况,撰写学科情报服务的专题报告,为科研人员申请研究项目便利。在课题申报方面,可提供研究综述、研究进展、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动态等重要信息;在结题和论文撰写方面,提供查新、投稿、比较研究等服务;在新产品研发和专利申请方面,提供市场竞争力分析结果等;在科研竞争力比较分析方面,追踪国内外同行的研究动向、研究进展等。通过分析代表性读者个人信息或研究团队信息,为其量身定做详细的配套信息服务,如发表文章所在期刊分析、发表文章引用期刊分析、竞争对手引用期刊分析。撰写以上专题报告,要求大量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如机构竞争力分析专题报告,就应该统计该学科领域研究人员名单及其论文发文量、研究机构目录及其发文量、核心期刊目录及其载文量等信息。专题报告框架建议可设为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论文总体发表情况;(2)论文产出、学术影响力与合作情况;(3)作者分布、作者合作情况;(4)学科领域分布;(5)关键词分布;(6)发文期刊分布;(7)发展规划、法律法规等;(8)结论和建议。总之,智慧图书馆服务于科学研究方面应本着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为科研人员提供高校和便利的服务,这也符合智慧图书馆的内在特点。
3.智慧服务应用于学科建设
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与图书馆建设密切相关。实行高等学校图书馆与各院系图书分馆的一体化管理,发挥馆藏特色,加强用户利用信息能力的培养,拓展和转变新世纪图书馆职员的服务角色,提供多种形式和深层次的服务,对促进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林强等(2015)认为,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应以学校的发展目标为核心,围绕该目标,图书馆服务应将重点放在支撑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上。由此可见,图书馆服务对学科建设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笔者认为,基于馆馆互联的大数据分析,整合相关学科信息,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分析学科发展现状,准确评估学科未来发展趋势,为高校学科建设提供建设性建议。
4.智慧服务应用于更广泛的用户
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图书馆信息资源将会得到平等分配。通过在线共享信息,实现不同地区乃至全球高校信息资源的平等共享,广大用户都能够平等获取相关信息。然而,建设智慧图书馆初期投资高,现有物质资源也可能会存在浪费。但是,智慧服务带来的利处远远胜于眼前的浪费。在分析读者信息的基础上,构建个性化的图书馆服务也是实现智慧服务的很好的途径。笔者认为通过物联网、云服务、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化先进信息技术,可先行在省内高校图书馆试点,尽快整合、共享图书馆资源,推出特色、个性化服务,为广大用户方便快捷的获得优质可靠的信息提供方便。
结语
智慧图书馆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高校试点智慧图书馆服务是未来全面构建智慧图书馆的重要实践经验。初级阶段的智慧图书馆服务应以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广大用户为核心,通过培养复合型馆员、提供精细科研情报、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世伟. 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 图书馆建设, 2011 (12): 1-5.
[2]王世伟. 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 (6): 22-28.
[3]万乔. 高校智慧图书馆环境下的智慧服务研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5, 27(3): 192-194.
作者简介:
邱圣晖(1974— ),女,馆员,图书情报硕士,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图书馆 ,研究方向:图书馆创新服务、图书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