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浅析

2018-01-02张辉华邱其霖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4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高校

张辉华+邱其霖

摘 要:与传统时代相比,“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价值理念、信息获取的方式等有了深刻变化。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意味着有新目标新征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文章就“互联网+”新时代下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载体创新,从校园管理载体创新、思政课堂载体创新、线上平台载体创新、线下活动载体创新等方面论述“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创新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互联网+”也成为了目前的热点词汇之一,将“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开展研究工作,对创新和推进大学生是现在就要的建设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就目前研究来看,以互联网为依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方面的研究较少。就所掌握资料而言,以“互联网+”为视野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只见诸于部分新闻媒体相关报道。

一、“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必要性

从理论意义上讲: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在理论上为高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的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的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基层素材、依据。[1]

从实践意义上讲: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载体主要为理论学习、民主生活会、党团建设等内容,部分还是以座谈形式为主,集中进行党的知识教育、传达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文件、指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評等活动。传统的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是主要方式之一。但随着网络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方式与由网络新媒体带来的便捷、灵活、新颖相比就略显有些枯燥陈旧、方式单一,这样的方式也受到时间、空间和参与人员的限制。而在“互联网+”时代下,理论学习、民主生活、党团建设等就变得更加具有时效性、内容也更加宽泛,能够借助的外界力量也就更大。

因此,开展“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探索与研究,旨在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式,占领网络新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领地,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当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组织形式。

二、“互联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

1.开放性。随着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要求高等教育不只是空间上的开放,而是要更加注重观念和态度的开放。这一特征意味着未来信息更加汇聚、文化更加交流、观念更加碰撞,使得当代大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借鉴其他人的创意和想法。这一特征也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范围的增加。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关键是要认识到“开放性”这一特征。

2.多元化。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中国真正进入了多元文化时代。这种多元化表现出来的就是是话语权的分散、表达渠道的多元化、表达主体的多元化。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考虑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载体,并不断完善和拓展“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功能。

3.互动性。互动性是“互联网+”时代的处于核心位置的一个关键词汇。这种互动性,使得我们的交流方式从以前的“一对一”到“多对多”互动变成可能。而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者之间互动的重构,重构一个两者间信息交流与互通的平台。

4.个性化。相对于传统社会,互联网更自由,能更自主的表达个人想法,网络也逐渐成为人们自我展示的最佳选择。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个性化”越来越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主旋律。基于这个特征高校要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个性化探索与研究,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

三、“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探索

1.校园管理载体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建设需要高校在软件和硬件上面做好全盘统筹考虑。诸如校风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软件管理方面的建设;校规校纪、大学章程、行政管理等硬件管理方面的建设。“互联网+”时代,高校要重视校园APP等“两微一端”的开发和建设,目前各高校在学生资助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党团建设等方面与“互联网+”已经开始融合,并且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信息互联互通上还存在部分缺失。以高校在学校困难生认定工作为例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和当地民政部门信息系统无法无缝对接,这就造成了信息上的缺位和不对等。因此,高校管理部门或者地方政府部门如何实现信息共享,打通信息化下的断头路,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校园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

2.思政课堂载体创新。

“互联网+”时代要求高校思政课的任课老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用“互联网+”思维全方位武装头脑。在实际教学中,高校思政课任课老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教学和信息化素养,科学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发挥“互联网+”时代信息飞速传送的功能。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协同备课、资源共享、慕课学习等方式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载体创新的途径,信息技术发展优势高校可以在线上开发网络思政课程供大众及其他院校共享,高校也可以通过“慕课”、“网络学习平台”等优质社会资源供本校学生学习。endprint

3.线下活动载体创新。

一方面,在深刻理解“互联网+”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同时,需要进一步了解他们对“互联网+”环境的极大融入性,从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代大学生开朗、崇尚创新的个性特征,在线下开展一系列能够体现当代大学生特点,能够展现大学生风采的活动,教育、帮助和引导大学们在积极享用网络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便捷的同时,不沉迷于网络,积极吸引凝聚广大青年学生,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向优秀看齐;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全面分析“互联网+”环境特性,在工作中提高针对性,尤其是要放下身份深入到大学生中,与青年学生一起参加活动,一起体味成长,确实做到贴近大学生。[3]

4.线上平台载体创新。

线上平台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扎根生长的所在,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方式。“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行业依托大量的网络平台发挥作用,这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线上平台载体创新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如何合理利用现有平台;二是努力构建新平台。实践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互联网+”时代实践活动的展开需要依靠线上平台的支撑,如第二课堂管理信息系統等。运用现有线上平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是当前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不二选择。

“互联网+”大环境下,如何进步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高校、社会、和家庭面前的一道难题,用“互联网+”视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整合、创新,从而传统与现代载体的融合,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必由

之路。[4]

参考文献

[1]沈壮海,肖洋. 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01)

[2]李金.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选择[J]. 学术论坛. 2016(02)

[3]张宝君,刘静涵.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1)

[4]刘晓慧,韩升.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建构[J]. 理论建设. 2015(06)

作者简介

张辉华,男,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讲师;邱其霖,男,景德镇陶瓷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讲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高校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