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浅析
2018-01-02高洁
高洁
【摘要】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错误原因分析,以及产生这些错误的心理原因分析.让教师了解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预防和纠正错误,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本文试从小学生心理因素的角度讨论引起计算错误的成因及一些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错误;心理因素;分析;对策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数学学习的起点.学生计算能力的优劣会直接影响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也可以说计算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好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
在一次计算题测试中,人数为40人的班级,50道计算题全都做对还不到百分之十.一般来说,小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但多数学生出错,就不得不在课堂教学上找原因了.学生在计算中常犯的错误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偶然性错误.由于一时的疏忽、粗心大意或由前一刺激的后继作用等原因引起的错误.其主要特点是同类错误没有继发性和再发性.如,在计算过程中看错数字,将计算结果从演草本上誊写过来时搬错数字等.
2.稳定性错误.错误的反复出现,或者由于思维定式、概念不清和错误的理解运算法则等原因引起的计算错误.其特点是具有持久性和在发性.如有些学生在四则运算中记住了运算法则,先乘除后加减.于是,在计算过程中无论乘号在什么位置他都一定要先乘再算其他.例如,72÷9×8=72÷72=1.
3.个别性错误.只有个别学生出现的某种运算错误.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38×67本来应该等于2 546,可有的学生计算时根本不进位,于是计算结果为20 636.
4.普遍性错误.某些学生都犯同一类型的错误,带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特点是在范围上具有普遍性,其原因是具有同一性.
二、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
就小学生的这些常见的错误而言,从儿童心理的角度来看,产生这些计算错误的原因如下:
1.感知方面的原因.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学生在计算时往往只感知数据、符号的本身而较少考虑其意义,对相似的、相近的数据或符号产生混淆,如将“35”写成“53”,将“+”号写成“-”号,忘记写小数点等而导致的计算错误.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类错误是难以避免的,但教师应有意识地教会他们如何进行观察、辨析、对相似的概念、算式等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促进分化,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强化区别,减少或避免错误的产生.
2.注意方面的原因.注意的稳定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是以同样的强度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能够长时间的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是学习、工作高效率的保证,也是具有良好注意稳定性品质的表现.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由于儿童的注意力保持是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不可能长时间保持固定状态.有研究证明,5到7岁的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为15分钟,7到10岁的為20分钟,10到12岁为25分钟.因此,在教学计算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来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把握好所学知识的量,如果长时间单调乏味的进行计算练习,学生就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
3.记忆方面的原因.小学生的记忆最初是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因此,在初学计算时,他们易将所学的计算法则机械记忆,一旦情况有变,如计算步骤等变化了错误就自然出现了.另外,在四则运算的过程中,瞬间记忆量比较大,学生容易产生遗忘或错乱现象,直接导致计算错误.例如,在计算退位减法时,前一位退1,计算时却忘了减去1.同样,做进位加法时,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和漏减的错误比较多.对于这些错误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多一些耐心不厌其烦的提醒学生,避免这类错误的出现.
4.理解方面的原因.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不完善,对一些数学知识似懂非懂、模模糊糊.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总是认为在计算教学时,只要学生把计算法则背下来,反复练习就可以将计算题做得又快又对.很少花时间去让学生理解这些法则所包含的道理.例如,在小学二年级学习乘法口诀时,教师总是叫学生反复背诵九九乘法表,学生背下了口诀却很少有学生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义.在做判断题:“5×2”和“2×5”表示的意义相同.许多学生都打了勾,我问他们为什这样判断,大多数学生说两个题的计算结果一样,所以是对的.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根本不理解这两道乘法的意义.所以,教学中既要重视法则的背诵、识记,还要使学生理解法则的意义,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5.思维定式的原因.学生受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老方法、旧法则对新方法、新法则产生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完某一例题后,能很好地“模仿”例题的解题方法去解决同一类型的题目,即使碰到不同类型的,但说法上或形式上与例题相似的题目,也会不假思索地套用例题的方法进行解答,从而产生错误.
这种消极的思维定式在小学生中是普遍现象.一年级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好多教师都让学生用自己的十个手指头来计算.等到学到20以内的加减法时,好多学生惯性地伸出手指头开始计算.即使学前准备中已经学过了凑10法,但他们已经很难将已经固化的思维转变过来.另外,在10道计算题中前五道都是加法,第六道是减法题,余下的四道都是加法的话,很多学生就会毫不犹豫地将第六题也做成加法.这是因为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只感知数字,不去注意运算符号的要求,大脑中形成一种不良定式导致计算错误.思维定式在学习新知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在数学中抓住新旧知识间的共同点,形成正确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准确迁移.
6.非智力因素的原因.这是由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造成的过失性错误.有的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没有兴趣.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良,在运算时马虎,看错题,搬错数字;计算时不演算,不认真检查;在演算本上演算时乱画,算好后自己都找不到答案在哪里;书写不认真,“3和5”“1和7”“0和9”分不清,于是在抄写题目时就把数字写错了,直接导致计算错误;还有部分学生计算错误是因为心理紧张,学习完新知识掌握得很好,一到检测时无论什么内容都做错了.
因此,这就要求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要通过数学活动和其他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严格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要求完成作业,培养坚强的个性品质,不断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
总之,计算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好数学的基础,教师只有充分分析计算错误产生的各种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提前预计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错误的原因,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计算错误的出现,提高学生口算、速算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好数学这一门学科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速.小学数学学习心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