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教学视阈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培育路径研究

2018-01-02侯秋月罗双燕

祖国 2017年2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学研究

侯秋月+++罗双燕

摘要:社会多元化背景下,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是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培育的意义入手,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实践教学 马克思主义信仰 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走向多元化,各种不良的思想信仰以及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路径。

一、实践教学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培育的有效载体和必然途径

相对于理论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固化以制,做到知行统一,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大众化。

(一)实践教学有助于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内化为学生的科学信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教学目标是要让教学对象将外在的知识和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内在品质,仅凭单纯的理论课堂学习是无法完成的。实践决定认识,理论知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内化于心,才能变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实践教学避免了传统理论灌输的弊端,它通过创设情境、实际操作等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更容易认同和信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达到手、脑、心的统一。

(二)实践教学有助于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外化为学生自身的实际行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培育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坚持知行合一,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观付诸于行动。实践教学蕴含着丰富的信仰教育因素,它不仅是习得理论信仰的过程,同时也是将理论信仰作用于实际操作和生活中的过程,可以引导大学生更好地把习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升华,再通过实践将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接受实践的深化和检验,充分展现主观思想的客观价值,不断发展自身的健全品格。

(三)实践教学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大众化的必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培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大众化,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大学生青年是青年群体中最先进、最坚定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信仰观一旦被他们接受,必然对社会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和带动力。实践教学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更早、更多地活用理论知识、约束自我言行、接触社会、关注国计民生、奉献爱心、服务社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大众化。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做了很好的探索,实践教学普遍受到重视,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实践方式不完善以及监督考核方式不健全等不足。

(一)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虽然有意识的想要渗透马克思主义信仰观,但由于对具体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准和处理不当,使得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中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培育效果差强人意。

1.落后于时代潮流

实践教学要选择富有时代性、典型性而且是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作为实践主题来组织教学才能激发大学生对当代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提高用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价值。但当前,高校一些教师联系实际更新实践内容较少,实践内容远离时代热点、落后于时代潮流,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脱离学生信仰观现状

实践教学活动设计应当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实际和接受水平。然而,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普遍的信仰观现状,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或者接受教师所要表达的观念,进而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培育效果。

(二)培育方法缺乏多样性

实践教学的方式有很多,与课程理论结合的学术报告会、案例分析会、课外阅读活动、辩论活动,与社会实践结合的社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以及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等都可以成为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方法。但是,高校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存在运用方式单一,引导方式不灵活以及与现代互联网技术耦合性差等問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清、对新技术新方法掌握不够以及教学条件限制三个方面。

(三)反馈机制缺乏实效性

由于不少高校没有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因此也未能明确其具体的学时和学分。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学校既没有对活动过程进行考核,也缺少对活动效果的评估,这导致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其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培育效果也不尽人意。

一些高校虽然将实践教学纳入了教学计划,但在实践教学的考核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或参照,没有具体、规范的操作机制,更没有一套完善、系统的审核和监督体系。他们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多采用单一结果的诊断性评价,即通过一定的评价程序,通常是以平时出勤状况+平时作业(论文、实践报告等)+期末考试的形式,最终确定学生的课程分数。而这一分数只是评价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不能有效反映和评价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习得情况。

此外,由于高校缺乏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得学生因为实践教学不与学分以及评奖评优等挂钩而降低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高校因为保障机制不健全,无法按照教学安排正常实施实践教学,也影响了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建立。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的基本思路

要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目标,不仅需要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也要讲求培育方式、方法,同时需要建立长效的实践育人机制,多管齐下,帮助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变为自觉的行为和实践。

(一)设计内含丰富的实践课程体系

1.科学设计符合学生需求、时代要求的实践课程内容

要在教学体系和内容上有所创新和突破,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依据学生的主体需求设计大学生信仰教育体系。其次,要因时制宜。依据时代潮流选择实践教学内容。以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增加新题目和新内容。最后,要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可信”。

2.构建主题化、专题化的教学模块体系

教学体系的主题化、专题化可使教学目标更清晰明确。课程体系往往是根据学科的发展、认识规律和育人的目标构建的。目前的课程内容安排体系严谨、知识的逻辑性强,但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内容的割裂、交叉和重复。通过“主题+专题”式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设计,可以解决教材内容方面的不足,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之路,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养成,更好地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观。

(二)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培育是“鸦雀无声”的,而想要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活”起来,就必须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同时“入网随俗”,抢占信仰培育的网络阵地,通过整合文字、图片、漫画、声频、视频等,使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培育“声情并茂”起来。

1.注重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首先,学校要提供学术平台、讲座平台、文娱平台等,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听学术报告、参与文娱表演、听知识讲座来充实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过程。其次,成立专门的信仰培育活动室,通过书籍、电影、歌曲等多种载体重点宣扬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有趣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学习氛围,同时将活动推广到社区,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再次,组织具有红色意义的实地考察活动,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敬仰之情。

2.抢占信仰培育的网络阵地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是一个说服、影响,进而内化的过程。网络思想教育凭借其时效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等特点在展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还可以跟随时代的发展适时呈现最新理论发展动态,而且因其艺术性和趣味性更强,更容易被认可和接受。开发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开发整合在线学习、在线辅导、适时考核、过程监控等功能,可以更好地抢占信仰培育网络阵地,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实效。

(三)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完善并严格执行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已成为实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培育长效性的重要条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要兼顾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过程考核主要是学生的出勤和在实践教学中的具体表现,结果考评考核学生实践教学的收获如调查报告、实践总结等。要针对具体评价内容,细化指标,严格执行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制度,形成强有效的约束机制。同时将这种反馈结果整理成册、记录在案、进行适时地跟踪调查和全方位的反思调整,以不断对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完善。

2.完善保障机制

一方面要求学校对实践教学进行全面的的组织督导和基地建设、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进行适当的教师培训;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积极开展与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社会组织的帮扶和对点学习服务政策,以保证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真正由短期活动成为长效教育,由临时行为成为规范管理,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艾敏,赵国艮.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及实现路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04).

[2]袁惠芬.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及其突破路径[J].湖州职业技术学报,2013,(02).

[3]郑美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探微[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4]刘善晴.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研究[D].郑州大学,2016.

[5]张静.多元文化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困境解析与路径选择[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4).

[6]宋晓燕,刘丽娟.思政課实践教学与价值观教育统筹设计思路[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2).

[7]岳芯羽,顾玉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转型理念与方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5,(05).

[8]张昱,崔美花,李军,刘丽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网络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

[9]刘文艺.网络社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研究[J].德育天地,2016,(06).

[10]范晓锐,张超.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中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J].思政,2012,(11).

[11]杨欣艳.实践教学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J].思政,2012,(11).

(基金信息:本文为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项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培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6ZD076)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1]候秋月,武汉商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德育;[2]罗双燕,武汉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