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探析
2018-01-02陈秀玲
陈秀玲
内容摘要:《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巅峰之作,在这本小说中蕴含了深刻的思想主题,整体语言特点表现为生动、含蓄以及简洁。作者曹雪芹在该本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驾驭语言艺术的能力在这部古典小说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本文将进一步对《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红楼梦 语言艺术 语言特点
《红楼梦》将中国文学史上的诸种艺术形式有效融为一体,在该本长篇小说中作者运用其极具个人特色的语言艺术风格,向读者呈现出了那个年代的封建贵族生活史和崩溃史。《红楼梦》的出现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写作思想和手法,其蕴含了广阔的思想内涵和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语言特点具有纯真之美、个性之美以及修辞之美。
1.《红楼梦》语言的哲理性
《红楼梦》这部作品具体描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史,封建贵族家庭从繁荣富贵到落魄不堪,其语言蘊含了哲理隽永的特色。该语言特色不是作者曹雪芹仅仅通过运用几个哲理性语句体现的,而是在整本小说中无论是从语言艺术整体上,还是从历史性内容上都充分反映了含义隽永的哲理美。
《红楼梦》中哲理性语言显著的特点包括了隐喻、明喻、形象以及隽永等[1],这些富含哲理的语句都是作者从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提取而出的,并未对其过多的加工演练,从而能够表现出语言艺术的持久生命力。就比如,第二回中描写到“外面架子虽未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又比如第八十二回描写到“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些文中的语言极具哲理性,能够给读者的实际生活带来一定的启迪作用,细细品味又别有一番风味,有效增加了读者阅读过程的趣味欢乐性。
2.《红楼梦》语言的反讽性
作者在创作《红楼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利用叙述语言充分表达出了自身对那个封建时代贵族生活的讽刺含义,其合理采用“似褒实贬, 似贬实褒”的特殊笔法,有效构建出了文章叙事内容与述说语调之间的矛盾,明显表露出了自己的反讽意图,是作者身处那个时代生活的真实情感经历。
在《红楼梦》中似贬实褒的反讽述说主要体现贾宝玉与林黛玉这对叛逆儿女的描写中,其中描述的具体方式各有不同。例如,对宝玉的语言描述,既有从其人物评价中写出社会环境对他的否定,也有利用社会评价将对自身的真实评价掩盖起来(如,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而林黛玉的反讽述说则是通过利用环境对她的否定(如在第27回红玉的话、第32回王夫人的话等),只是以间接的方式反讽了这位时代悲剧女性,表达了作者的同情怜惜之感。
3.《红楼梦》语言的个性化
《红楼梦》在人物语言和对话艺术方面具有极高的成就,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诗词,这些诗词是文中人物语言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也是这些人物内心丰富情感的真诚流露。众所周知,不同作者在描写的相同内容时,由于个人自身的写作语言特点,会赋予人物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最终所表现出的语言艺术效果会直接影响到整部作品的质量好坏。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作品中其语言就极具个性化的特点,作者通过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层次展开对文中人物语言的讨论分析。
例如,文中塑造出的林黛玉形象其整个语言基调表现为哀怨悲沧[2],与她生活中的悲剧性格切合一体。作者在描述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时往往都是通过运用诗词方式进行表达的,这些诗词读后让人鼻酸含泪[3]。例如,在第二十七回中让人记忆深刻的出自林黛玉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该首诗充分表达出了文中林黛玉形象的率真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了林黛玉心碎的满腔悲怨。又比如,在第七十回的《唐多令·柳絮》中描绘到“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 忍淹留”。词中,林黛玉将自身比作柳絮,倾吐自身感情生活的不幸之处。读者读完不禁让人百般感慨,为其所叹息。整本小说中除了符合林黛玉形象的个性化语言特色,还有贾宝玉的感伤、痴狂以及叛逆,薛宝钗的端庄、冷漠,凤姐的八面玲珑、奸恶不作等。这些不仅是人物个性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物语言的重要色调,充分展现出了作者所用语言的个性化特点。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文中故事情节描绘妙笔生花之处俯拾皆是,往往都是作者信手拈来,并为刻意的对其进行雕琢,从而品味起来那么的质朴、自然,就像是在诉说一个那个时代的家庭故事。
参考文献
[1]杨甜丽.浅谈《红楼梦》的语言艺术[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3):123-125.
[2]陈开梅.《红楼梦》语言艺术浅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8):36-38.
[3]武建雄,张运磊.“情”本位的哲理建构和人事演绎——论《红楼梦》神话叙事结构对主题的揭示[J].东方论坛,2013(05):62-65.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