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篇探赏两题

2018-01-02邹晨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边城

邹晨

内容摘要:本文对志贺直哉的《清兵卫及葫芦》和沈从文的《边城》二文进行了探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清兵卫及葫芦》《边城》 探赏

1.《清兵卫及葫芦》探赏

在评价日本作家志贺直哉时,郁达夫曾赞誉他“大可比得中国的鲁迅”。事实也的确如此,由于志贺直哉所处的文学时代,适逢自然主义及唯美主义思潮的盛行,因此当他逆流而上,主张尊重个性、追求个性解放时,其人道主义的文学诉求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也就深刻影响了当时日本的文学趋向。从这个角度看,郁达夫将他与鲁迅相提并论其实并不为过。

与很多现实主义作家相比,志贺直哉的创作特点鲜明,其作品大多取材于自已的生活经历,情感真实丰沛、语言明白晓畅,不过在那些看似简单的文本表象下,却隐含着作家深邃宽广的思想认识。像《清兵卫及葫芦》一作,就充分反映了志贺直哉的这一创作特征。

作为一篇以情节取胜的小说,《清兵卫及葫芦》采用了一种首尾呼应的叙事方法。作品前半部分集中笔力,重点描写了主人公清兵卫对葫芦近乎疯狂的热爱。比如他曾把一个老头的秃脑袋错看成葫芦;每次上街都会呆呆地望着挂着的葫芦,甚至是每天跑去看店铺里的葫芦,买到葫芦后爱不释手等情节,都反映了清兵卫对葫芦一种朴素和原始的爱,这种爱发自内心、天真无邪,正是志贺直哉所倡导的人性的自然流露。可以想见,世界的美好丰富和五彩斑斓,不就是透过清兵卫纯真无邪的人性才展现出来的吗?从这个角度看,志贺直哉用他娓娓道来的叙事笔调,还原了人性的至简至真,蕴藉其中的,无一不是他对理想人性的衷心向往。

随着故事进程的推进,作家的叙述也开始变得微澜乍起:父亲对清兵卫热爱葫芦感觉不高兴,进而愤怒呵斥。孩子和成人之间的冲突,随着教员将葫芦没收及父亲将葫芦砸碎而逐步升级。志贺直哉对这种矛盾张力的铺垫和构筑,以及由此所反映的人性的冲突,莫不为此后悲剧的发生打下了伏笔。而作家这种步步为营的叙事笔法,自然也让读者对清兵卫的前途深感担忧。接下来,志贺直哉继续用对比的方式,通过描写葫芦价格的暴涨、校役的圆滑世故,以及孩子对葫芦淳朴的爱等细节,进一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小说结尾处写道:“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怨恨用槌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小说的主题至此也浮出了水面:其实家长和老师,反对的并不是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而是这个孩子身上的纯真人性。作为熟谙人情世故的成年人,他们根本理解不了清兵卫对葫芦的一片痴心,以及在这种执着背后所反映出来的真挚人性,他们只想用自己的想法去禁锢清兵卫,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他们的无上权威。由此可见,扼杀孩子的天性,以及从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性悲剧,正是志贺直哉最为重视的创作主题。

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虽然清兵卫的个性被家长及老师无情扼杀,但他似乎通过绘画,又找到了个性解放的新出路。但问题就在于,那些长辈们会不会再次干扰和践踏清兵卫的人生梦想呢?结尾的戛然而止,让本就充满了悲剧意味的小说愈发撼人心魂,同时也让读者充满了无尽的想象——我们在为清兵卫的人生前途深感担忧的同时,也完全浸入了作者的叙事进程。

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人间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老师和家长以自已的喜好来左右孩子们的天性爱好,不是“精心呵护、循循善诱”,而是“吹毛求疵”,迫其“改弦易辙”,将孩子好奇的天性无情毁灭,这不能不说既是孩子的悲哀,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哀。从这点来看,《清兵卫及葫芦》呼吁个性解放,倡导人性的自由发展,不仅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而且还蕴含着丰厚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直面悲剧的现实主义精神。由是观之,这部作品毫无疑问是一部极具思想力度的文学佳作。

2. 《边城》探赏

古往今来,有不少作家都描绘了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不过在我心中,唯独陶渊明和沈从文笔下的乌托邦才堪称完美。且看在陶渊明笔下,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是何等美丽的世外桃源;而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世界更是意味深长。虽然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安,但怀抱着邊城世界的纯朴与美好,沈从文也为自己找到了一处安放心灵的小庙。正如作者写道,在边城里,“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不仅有秀丽清新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节日习俗,而且还有乱世中难得一见的和谐与安宁。这里的自然环境与人性淳朴相得益彰,较之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似乎更能反映中国知识分子的乌托邦想象。

小说主人公翠翠,因与傩送在端午节上的一次偶然相遇而产生了懵懂的爱情。傩送健康淳朴、热情乐观,同时又幽默风趣、乐于助人,在翠翠最困难的时候及时出手相助,自然会让翠翠对他一见钟情。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翠翠那颗懵懂的少女心思也愈发强烈,她的心里,始终惦念着与傩送相遇的场景。饱经忧患、深谙人情世故的爷爷看穿了翠翠的心思,打趣地问她是否愿意做傩送哥哥的媳妇时,翠翠虽然着了恼,但心中仍然牵挂着傩送所在的青浪滩,以及两人初次相见的地方……。沈从文极为擅长刻画翠翠的少女情怀和懵懂心思,正所谓“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翠翠对于心上人的思念和渴望,就在沈从文的细节描写中跃然而出。这种思念无处表白,无处倾诉,只能深深地隐藏在心底。他们之间的爱情,正像边城一样,没有功利自私和利益纷争,只有原始乡村所孕育出来的纯真感情。

然而沈从文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他深知世界的常与变,没有任何一处世外桃源可以躲开历史的侵蚀,当恒常的边城之美受到现代文明大变局的剧烈冲击时,纯真如翠翠、傩送等等,也不得不面对命运的无奈。由于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在心知无法和傩送竞争的前提下驾船远行,却不料出事殒命。傩送心里内疚,不久也出走边城……。小说里写到的那场夜雨,夹杂着雷声,不断地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最终船被冲走,屋后白塔垮掉,爷爷也溘然长逝。“暴风骤雨”对人性的洗礼,既折射出了人性的善良,也反映了命运的坎坷。

毫无疑问,《边城》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感染力的悲剧。读者禁不住要问,为什么善良纯朴的边城人民,就不能拥有皆大欢喜的结局呢?其实对沈从文来说,悲剧固然瓦解了此前他所倾力建构的唯美世界,但这一悲剧色彩却在寄寓作家批判意识的同时,也描绘了理想的崇高。结尾处冬天那个飘着雪花、无比静谧的场景,以及翠翠心想“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的祈盼,无不象征了沈从文对理想可望而不可即,同时又值得追寻的复杂心理,由是也就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深度。每每读到这里,读者都会被悲凉的情节所吸引,不仅感同身受了翠翠的深切痛苦,而且还与翠翠一样,通过对傩送归来所抱有的期许,融入了沈从文对理想之境的向往和追寻。不难发现,在这难料的世事背后,正是一种古朴的“美”与“爱”才支撑起了读者和人物共有的希望。

汪曾祺曾说过,《边城》的语言是最好的语言。在作者笔下,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如银的月色等等,无不勾勒出了一幅幅乡村的山水画卷。而且这画卷在端午、中秋、过年时又各不相同,既热闹非凡又平淡平奇,既别具一格又自然生动,无数画卷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情景交融地烘托出了不同人物的心理特点。从这点来看,《边城》无疑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七班)

猜你喜欢

边城
家在青山绿水中
灰狼和山羊
塞翁失马
《边城》英译国内研究现状
熏风四月到天涯
《边城》
皈依真·善·美
《边城》人物形象分析
边城
边城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