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2018-01-02冯忠华
冯忠华
摘 要:小学时期是学生接触校园的萌发时期,是其思想品质与行为举止初步成型的重要阶段,而《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重要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不单单停留在知识理论层面,还应将德育与其融合在一起,进而更好地塑造每一位小学生的优秀品质与美好心灵。
关键词:德育 小学教育 道德与法治 创新运用
国家发行的新课改着重强调“学校要注重素质教育,将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且全面发展的社会型人才”。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引入德育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教育之一,因小学生刚步入校园,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品质还没有完全定型,在这个初级阶段德育教育非常重要,每位教师都应重视德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创新应用,科学依据课程自身的特点来结合目前教学现状,深刻发挥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具体应用。
一、当前部分小学生对于“德”的认知
1.道德方面认知不全面
近年来由于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目前国内学校在教育方面均是重智而轻德,重知而轻行,学校仅仅重视学生智力上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情商上的培养。而且大部分家长对于小学生的培养多数也是以“惯”的形式来培养,如:学习中态度不端正,生活中生活不能自理,缺乏道德意识,学习依赖性强,自主探索能力差等表现,这些现象均体现于当代小学生们的身上。在学习中考试作弊现象与时俱进;作业抄袭比例高;不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等。在生活中随手乱丢垃圾,爱吃垃圾零食等不文明行为有很多。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有些小学生不尊重长辈师长,欺负弱小势力同学,偷盗财产物品等。以上种种现状足以说明当代社会小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认知极度欠缺,小学生无论是身体和身心都是处于发育萌芽的阶段,这个时候非常需要家长和教师时刻正面力量的言传身教,注重德育方面的传授,有利于小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从学校德育运行机制角度来看德育实效性弱化的主要根源
国家从中央政府到各省、各市、各区中发行的文件中都很强调培养学生要以德育为先,但是在实际实践中,德育并没有被完全重视,它只是学校众多课程中的一项,处于一种“谈起来很重要,实施起来较次要,忙起来不需要”的尴尬地位,同时学校重智轻德的思想理念严重影响了当代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发展。据调查得出结论,很多小学道德教育政治化倾向比较严重,在课改的范围缩小后,《道德与法治》就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课,严重缺乏德育方面的传授。对于教师和学校来说,传授知识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较少,导致学生对于德育的了解不深刻,联系实际生活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最终导致问题少年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二、《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起到的榜样作用
1.学习中对学生的教导作用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神圣、完美和智慧的象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现在的小学生都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的每个举动都在间接的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注意自身文化课的传播,平时的言行举行更是应该值得注意的首要问题,教师应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和学校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从细节抓起,例如:上课时不要迟到,尽量提前一点到教室做课前准备,以身作则更好地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的意识;下课时利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交流,在与学生们交流互动时,多加鼓励学生敢于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吸取并充分尊重学生们的意见,培养学生们尊重他人的意识;在教室时,对物品轻拿轻放,对门窗轻开轻关,以此细节来培养学生爱护学校集体财产的意识。这样,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不仅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平时的各种行为规范,同时在实际体验中逐渐体会到德育的真善美,最终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
2.在课堂中充分结合德育的意义进行有效的教学
《道德与法治》教学课是一个可以对小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和智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的重要课程。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能够提高自身思想上的觉悟、培养个人感情上的智商以及更好地适应为人处事能力。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每一次课堂教学时间,根据每节课的特点从中贯穿入德育方面的内容,根据具体情况重点地把《道德与法治》课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大部分都是对社会真、善、美的歌颂与社会恶、假、丑的鞭策,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体会课程所表达的主要主旨,同时要提升自身道德情操上的修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引进中华一直传承的“儒家思想”教育,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标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思想提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提倡人们应互帮互助互相友爱。
三、德育思想在学校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创新
1.确立德育思想的重要地位
中国《论语》中有一段话:“弟子首孝悌,次谨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些都强调了履行道德义务是学习知识的根石,德为先,德高于智,德是做人的前提。众多事实证明不以德育为前提的教育称不上是完美的教育,单一的教育会导致学生德智发展的不均衡,重视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根本。德育不仅能促进教师和学生整体素质,同时为社会和国家稳固了高尚的道德底线。学校应确立全员德育的教育理念,不要仅限于在《道德与法治》一门学科,要专业化且普遍化,每一位教育者都應身负德育的职责,借助与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接触,将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管理中,宣扬并强化德育的重要性。
2.树立德育与环境的总体观,做到自律他律的完善德育体系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些都是出自于儒家思想中的《论语》,儒家思想中传送的克己内省、慎言躬行和改过迁善等思想是一种独特的自律办法。[3]而幸福美满的家庭则是孩子成长环境的重要基础,父母之间的家庭关系和道德观念以及道德决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子女的道德思想状况和未来发展走向,因此,家长应重视家庭传统美德的建设与宣扬,使学生在和谐安稳的家庭中健康成长。教师在教育方面应鼓励学生建立终身的德育价值观,使学生可以时刻自主地自我检查、自我觉知和自我认同,通过道德思维的自我判断和道德行为的自我控制及完善,最终实现从心做到德育。endprint
3.改进《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法,创新融入德育形式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是《颜渊》中经典的一句话,用来表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再合适不过,小学教师是除了家人之外对小学生道德态度和道德情感最直接的教材。“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应注重自身的道德素养,用自身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学生们树立美好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之中,自然而然地顺学生之本性,引导学生走向正义的道路,做到真正的身教示范。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多增加一些乐趣到课堂当中,增加学生对德育的学习热情,学校和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科技手段来创新《道德与法治》课的授课形式,如:学校通过QQ、微信、FM调频、网站等学生和家长经常接触的网络平台,将以往传统的德育文化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融入到新媒体平台中,吸引小学生和家长们的兴趣,使学生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又能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和文化内涵。如:在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中有一篇关于“我是中国人-国庆节的诞生”的教学,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课文内容的传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国庆阅兵视频,使得学生通过大阅兵的宏伟壮观景象可以深刻体会到祖国的繁荣昌盛并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真正的中国人是多么欣慰和骄傲的事情。另外,學校整体合理有序的校园文化与环境也是核心因素之一,在学校环境中可以添加伟人的雕像和宣扬德育的华章美句,将民族伟大的精神文化渗透到教育者和学生心中以及校园内的各个角落,从而在学校中构建合理的道德信仰。
结语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小学生作为新中国的继承者和传承者,国家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方面应刻不容缓。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可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挖掘德育的重要意义,完美地将德育实践应用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使小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增强对德育的重要意识,在学习与生活中都能够自觉地约束不良行为。同时家长和教师要从小培养小学生遵纪守法、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最终实现从他律到自律、从必然到实然、从道德义务到道德良心的转化。
参考文献
[1]黄文平.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的创新运用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42):12-13.
[2]王晓东.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的创新运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8):71-72.
[3]张欣.《道德与法治》课与班主任工作的有机融合[J].数字化用户,2016, 22(41):55-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