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
2018-01-02王茜
王茜
内容摘要: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未来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教学面临的困境,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源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是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根”与“魂”,从而进一步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教学方式,构建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融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微媒体构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新环境,以切实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教学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教学面临的困境
比起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较为复杂,无论是文化基础、技能水准还是道德倾向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均衡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较为突出。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状况令人堪忧,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学生没有读完四大名著,对《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中国传统经典著作更是知之甚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意识逐渐模糊并有所忽视,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同时,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得到高度认同,而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的认同度较低。加之高职院校中盛行的“重技能、轻人文”的育人方向,不少学校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忽视了对学生人文底蕴的培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要么作为选修课供学生自由选择,要么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对于系统化的、针对性的传统文化教育普遍欠缺。而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多是艺术竞技类、专业技能类、志愿服务类活动较多,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的活动结合少之又少。
二、高职院校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深入阐发中华文化精髓,让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推进高职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在高职院校推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帮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体会民族精神,对高职学生的为人处世、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现。无论是《论语》中强调的“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还是《孟子》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论述;无论是孔夫子曾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还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均强调为人处世的坦荡精神,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的深刻诠释。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食粮。无论是春秋时期《周易》中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还是《孟子》所提倡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礼记·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对中华民族勇于开拓进取精神的深刻诠释。进入新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局势下,中华民族的复兴前行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两条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之源和力量之源,更是培育和践行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1]。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根”与“魂”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源泉,是一个民族的根與魂。几千年来,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高职教育应该也必须重视学生文化基础的培养,让学生浸润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中,通过“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吸纳、汲取优秀文化知识,成长为“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中华文明已经深入文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傲立世界之林的民族特色。在高职院校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既是对当前教育现状的反思,也是对当前社会强调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的品格和能力的一种实践。
三、创新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教学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孔不入的网络深刻的改变了民众的生活、娱乐与社交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高职院校学生生活、学习、交友带来巨大便捷的同时,也在悄然侵蚀学生的思想。做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一)构建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原则是要突出人文素养教育,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这是在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根本目标和核心灵魂。其次,要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通过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的知识和成果,才做到心怀天下、仁民爱物,才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三,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转变灌输为主的传统文化实践教学方式,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也可以通过中华诗词大赛、中华成语大赛、经典导读、课外实践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校园活动。最后,加强传统文化在日常教学中的融入和渗透。课堂是当代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还可以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的教学结合,在课堂中,教师若能有效的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将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杜甫诗中所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代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也应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般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endprint
(二)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高职院校教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教育责任,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用传统文化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才能推动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先学先行,入脑入心,学深、学透、学活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做好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作为高职院校教师,首先要做到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要学会运用传统文化思想武装头脑,用传统文化充实课堂教学,用传统文化思想提高自身的人文底蕴。其次要要坚持“古为今用”的思想,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将马克思主义观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最后,活学活用是关键,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减少枯燥说教,糅合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各种生动事例进行教育。
(三)融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于校园文化建设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让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教育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高职院校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阵地,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让学生在“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思想引领下,以“中华之崛起”为己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身心,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的指南,全面培养自身的民族文化自信,进而构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3]。
(四)利用微媒体构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新环境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度,“微时代”视域下,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也必須占领网络文化高地,通过官方微博、官方公众号等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可以通过开设微博、公众号等形式,开创传统文化教育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抢占线上阵地,夯实线下教育,冲破固有的教育方式,扩展现在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和理念,利用自媒体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信息传递等功能,做好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工作的结合工作,通过“润物无声”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潜移默化的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精神价值的倡导,构建高校育人新环境。
参考文献:
[1]王莹.重续传统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报,2014(5):13-18.
[2]王丽芳.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9:71-75
[3]王文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学习,2013(7):21-24.
(作者单位:开封大学财政经济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