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热点主题与演化路径分析

2018-01-02李少惠赵军义

图书与情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知识图谱图书馆

李少惠+赵军义

摘 要:文章通过对我国学者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成果进行高频关键词统计与知识图谱绘制可以发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功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农民工文化需求、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演化路径经历了研究肇始阶段、探索与发展阶段以及研究深化阶段。社会力量参与、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文化治理等主题将是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知识图谱;热点主题;演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25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7082

Abstract This paper carry on the high frequency keyword statistics as well as each kind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 drawing, combing the expert suggestion to find the research hot spot and the evolution path i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domain.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equal 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the role of library in the system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the supply model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cultural needs of migrant worker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library are hot spots in the research of the field; the study of the evolutionary path has experienced the stages of enlightenment,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deepening; and we can infer that the participation of nongovernmental forces, 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form vulnerable groups,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standardization and cultural governance may possibly be the research hot spot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library; knowledge mapping; hot topics; research evolution path

公共文化服務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政府保障公民文化权益、满足公民文化需求、履行其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一系列保障公民文化权益政策的陆续出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日渐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部分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进行梳理,如苗美娟、刘兹恒[1]、姜涵[2]等。这些既有文献综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有助于推进该领域的深入研究,但存在研究数据相对狭窄、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等不足。基于此,本文尝试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大样本分析,以便完整地把握该领域研究的演化脉络与热点主题,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也将更具指导意义。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为保证原始数据的全面性和可靠性,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为研究数据来源,以“2005-2016”为检索年限,得到篇名包含“公共文化”的期刊、硕博士文献共计4255篇,以此作为前期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的分析依据;为确保热点研究主题的聚焦性,以同样的检索年限搜集篇名和关键词中均包含“公共文化服务”(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的文献共计1806篇,作为后期挖掘该领域研究热点的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通过前期的数据搜集,CiteSpace 是由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的团队开发的一款用于在文献数据中识别与可视化其演化动态和研究热点的Java应用软件[3]。其基本原理是检测单位的相似性分析及测度,本质上属于宏观知识计量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因此有其独有的计量指标及含义[4]。自2005年该团队率先在中国命名和引入科学知识图谱[5-6]以来,科学知识图谱或知识图谱作为科学计量学的新方法和新领域在我国勃然兴起并获得长足发展。本文借助CiteSpace4.0.R5对数据源转化后的数据进行信息分析,绘制多元、分时的科学知识图谱,结合高被引文献对各类知识图谱进行深度分析,探寻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演进路径和热点主题。

2 公共文化领域研究的基本状况

2.1 文献量变化统计

根据数据统计可知(见图1),近十年来公共文化领域的文献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公共文化主题的相关研究。尤其自2012年以来,公共文化领域的文献数量保持在年均500篇以上,足以看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endprint

2.2 核心作者

作者发文量以及文章被引频次往往能反映其在相应科研领域的学术贡献与影响力。本文通过利用CNKI数据库的被引频次统计功能,对发文量5篇以上及单篇被引频次前20的作者进行统计(见表1、表2),我们发现:。

本文吴理财、李少惠的发文量均在20篇以上,是公共文化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周晓丽、高丙中、闫平、李少惠、夏国锋、万艳林的单篇被引频次均在100次以上,是该研究领域影响力较大的学者。

2.3 主要研究机构

通过对公共文化领域的研究数据进行机构共现分析,统计了该领域研究机构发文量情况(见表3)。发现: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发文量在50篇以上,是该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且前者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碩;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机构的发文量也相对较高,同样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

3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研究的计量分析

3.1 关键词抽取与词频统计

关键词作为论文主题内容的代表性词汇,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凝炼概括,当某个关键词在该领域文献中反复出现时,该词便能反映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动向。本文对国内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见表4),发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馆、均等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等词十分活跃,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

3.2 合作机构与合作作者分析

作者之间、研究机构之间以及作者与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往往暗含着学术共同体的内在演化逻辑。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作机构与合作作者共现网络图(见图2)。可以看到,网络图共有243个节点以及127条节点间连线;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等机构在该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吴理财、李少惠等人对应的节点相对较大,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核心研究机构与核心作者基本一致,如吴理财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与夏国锋、张良等学者有过合作;李少惠来自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与崔吉磊等人有过合作。此外,祁述裕、毛少莹、李国新、王列生、胡税根、傅才武等学者在著述和主持重大课题项目方面成果显著,且已然成为该领域的知名学者(见表5)。

3.3 突发主题词检测

利用 CiteSpace 提供的词频探测技术,通过考察词频的时间分布,将其中频次变化率高的词从大量的主题词中探测出来,依靠词频的变动趋势,来确定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由此,我们认为突现率高的关键词可以代表技术前沿领域。分析发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民族地区等主题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见图3)。

3.4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综合知识图谱分析

为能更直观地挖掘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及潜在热点,有必要绘制该领域的综合科学知识图谱(见图4)。观察图谱发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对应的节点最大,且与其他节点的连线最为密集,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核心研究主题;图书馆、均等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民工、绩效评估等词对应的节点相对较大,是近年来众多学者关注的研究对象;社会资本、图书馆联盟、服务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共享工程等词对应的节点虽相对最小,但基本都处在整个关系网络的连线末端,很可能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

4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热点主题

综合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统计、突发主题词检测与综合知识图谱分析,最终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归纳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功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农民工文化需求、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等六个方面。

4.1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新路向,其核心要义既非平均主义和等额分配,亦非抹杀人们的需求偏好而强制性地进行单一标准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而是强调不同地域、居民之间平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权利,是在尊重人们自由选择权的基础上,满足其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管窥现有研究,学界大多是沿“现状-原因-对策”的分析框架展开,认为目前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非均等化”主要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水平较低、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较大等方面[4];究其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历史、现实政策等多个方面;应在坚持社会正义等原则的前提下,进行政府角色重塑,从体制改革、财政保障、提高管理能力和政策制定能力等方面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此外,通过整合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以及构建均等化的指标体系,发挥图书馆在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方面的作用,确保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民族和贫困地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这一热点主题的核心论域[5]。

4.2 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功能

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集散地和思想文化的传播地,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机构,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界关于该主题的研究主要围绕二者的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展开。一方面,图书馆服务功能与服务质量提升能有效地维护社会信息公平,消除数字鸿沟,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通过文化系统的公共图书馆、教科研系统的高校、科研院所图书馆和隶属企业系统的企业图书馆三馆联合、资源共享,形成三维立体式的服务体系,满足全社会对图书馆的需求[6]。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图书馆的发展研究主要涵盖图书馆发展的自身定位及核心问题、服务功能的实现、创新发展等方面。同时,图书馆在完善自身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与其他馆舍在资源、业务、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与援助,注重借鉴企业组织的灵活服务手段并建立异质联盟,坚持无偿服务以提高服务质量,争取政府和社会外界的资金投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7]。endprint

4.3 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

随着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越来越被各界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绩效评估自然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绩效评估,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公平性、文化传播、管理决策等要求的必然结果[8]。对比发现,发达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在法制化、标准化和多元化等方面比较成熟,国内的相关研究则主要围绕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原因、意义、主体、原则、方法、模型、内容(指标)、模式和建议等方面展开。在评估模式的选择上,主要有“政府主持、政府评价”“政府主持、公众参与”“非政府机构主持、公众参与”三种主导的评价模式。关于绩效评估的原则,主要包括客观全面、经济适用、激励性、可比性、有效性[9];结果满意、公开透明、科学规范[10]等。对于绩效评估的指标选取主要分为基本绩效评估内容(指标)研究、区域性绩效评估指标研究、门类性绩效评估指标研究三类[11]。

4.4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越发受到各界重视。学界关于该主题的研究主要围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问题的多维分析、多元主体的供给模式、需求导向的供给机制[12]、供给质量的考评与提升几个方面展开[13]。对服务供给的研究主要涉及现状、结构及存在问题等方面[14];对价值意义的理论分析主要包括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守[15]、为民间信仰正本清源[16]等方面,主张在坚持国家大政方针引导的前提下,尊重农村本土文化的重点扶持培育;在供给模式的选择上,主流观点是要坚持多元主体参与的供给模式,摒弃政府的独角戏供给模式。供给机制方面,虽然学者们见解不一,但在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尊重民众真实的文化需求方面不谋而合。一般而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契合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良性运作,但唯有将评估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包括党委政府、社会服务对象、新闻媒体、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多元参与的监督评估体系,才有益于整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良性运作。

4.5 农民工文化需求

近年来,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尤其是经济收入逐渐得到社会关注,但其文化需求、文化权益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围绕这一论域,学界从农民工文化和生活现状、文化需求及获取途径、代际差异、供给机制、文化供给建议等方面展开。农民工文化和生活现状主要表现在文化程度不高、工资较低、文化生活单调贫乏、文化娱乐活动远离其居住地、法律意识较为淡薄[17]等方面。面对农民工文化需求满足的现实困境,一些学者对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效进行对接研究,发现公共图书馆提供文化服务受农民工心理障碍、经济障碍、文化障碍等因素的制约;提出公共图书馆应该利用优质的服务、现有丰富的文献资源以及开展有针对性的公益活动来吸引农民工读者,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18]。此外,一些学者针对因农民工的代际差异而导致的文化需求差异进行了探讨,提出化解农民工文化需求困境,需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基础设施建设、技能培训、营造良好的就业和工作环境、完善和改革相关制度[19]。

4.6 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

自全国各地兴起“农家书屋”建设以来,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管理运营不善等弊病,促使人们不得不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问题。梳理文献发现,学界就农家书屋及其相关概念、建设的背景及现状、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主要面临基层政府重视不足、资金保障机制缺乏、农家书屋管理不善、服务质量层次不齐等问题[20]。为此,各级政府要将建立农家书屋建设目标考核责任制纳入各级政府考核监督体系和各地的发展战略中,纳入文明城市、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指标体系中[21];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供给的多元筹资渠道;推动图书管理员专职化、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化发展;收集基层群众真实的文化需求信息,为农民提供供有所需、需有所给的图书资源。总体而言,学界对该主题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事实的描述性研究层面,缺乏深入的实证调研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5 研究的演化路径与未来潜在的研究热点

5.1 研究的演化路径

综合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时间分区图谱(见图5)以及高频关键词列表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相关研究经历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发展历程。为更加规范地梳理出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演化脉络,综合各时期国家政策及学者的研究视角,本文分三个阶段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作进一步的路径演化分析。

(1)研究肇始阶段(2004-2005)。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表述最早始于2004年,由深圳学者率先提出。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提出“加大政府對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国家文化战略部署并开始启动。受政策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研究成果十分贫乏。

(2)探索与发展阶段(2006-2012)。这一时期,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由“十一五”时期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2]到“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话语转换,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进的良好趋势。受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对实践需求的回应,这一阶段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文献数量大增(文献共计605篇,占样本总量的33%),研究主题范围也不断拓展。学者的研究既有初期对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概念的界定、体系构成、建设主体、供给模式、财政投入方式、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等一般性理论问题的研究,又涉及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及城乡一体化等议题的研究,还有一些学者则将视角转向农村和民族地区,更为关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建构[23]、供给模式选择和绩效评估[24]等内容,并结合新农村建设背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展开进一步探讨[25]。这一阶段可谓公共文化服务探索与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话语体系和理论框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endprint

(3)研究深化阶段(2013-至今)。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意味着要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一阶段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研究成果增幅最快(文献共计1186篇,占样本总量的65%),学者的研究视角聚焦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6]以及在此背景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27]、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28]、多元主体共建共享模式[29]及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30]等相关研究。同时兴起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话语,以正确把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些议题体现了对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正式实施和国家层面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实践层面的全面推进,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将会向系统化、纵深化方向发展。

5.2 未来可能潜在的研究热点

可视化知识图谱不仅能直观地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挖掘各研究主题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逻辑;而且能借助各研究主题所对应节点及连线的分布规律、年代演化推测未来该领域可能潜在的研究热点。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领域的各类知识图谱的综合分析,结合“十三五”规划等国家政策指引及专家视角,推断社会力量参与、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文化治理等主题是该领域未来可能潜在的研究热点。

(1)社会力量参与。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由之前大包大揽地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逐渐趋向依靠社会和市场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但同时又面临资源分配不均等一系列问题。社会力量作为新兴的供给主体被普遍视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缺乏、专项资金管理不善、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的治愈良药。“十三五”规划重点强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基于国家政策的指引功效,充分调动社会志愿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势必成为学界下一步的研究热点。目前有限的文献主要侧重于案例分析,缺乏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路径进行可推广性和可行性论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政策激励”的供给模式仍需完善,是未来潜在的研究热点。

(2)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不可否认,弱势群体中的大多数人都缺乏公共文化服务享用的条件和能力,且通常受到经济贫困的困扰,因而确保其公平享受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務意义重大,国家也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十三五”规划强调要“加强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的文化权益保障”;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同样指出要“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近年来,学界关于农民工文化需求的研究比较丰富,但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的一份子,很难代表该群体的全部利益诉求。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都应当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更要注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帮扶力度。因此,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确保不同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学界未来持续的研究热点。

(3)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十二五”时期,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针对偏远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盲点问题,提出启动建设“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受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内先后形成了内蒙古“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等颇具代表性的数字文化长廊典范[31],为其他区域的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提供了成熟的经验指导。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同样强调统筹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建设等项目,最终实现数字文化资源“一站式”服务。此外,“文化强国”“全民阅读”以及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理念的日渐普及,使得面向弱势群体的数字文化服务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现有研究主要从价值意义、存在问题、应对策略等角度对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进行宏观阐述,缺乏技术层面的指导性研究;有关老年人、贫困者、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研究仍显不足,是该主题潜在的研究热点。

(4)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作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两大法宝,近年来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学界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探讨已有时日,但有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研究大多出现于2015年,未来仍将是研究热点。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多建议从政府保障、服务设施网络建设、绩效考核评估等方面开展标准化建设;指出标准化主要包括保障标准、设施建设与管理服务等技术标准、工作评价标准三方面内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与均等化往往是内容与手段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尚徘徊在理论层面,对其内涵要求、范围定位、实施路径等方面的研究同样有待进一步深化。

(5)文化治理。文化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命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宏观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战略举措[32],是顺应全球化与公共治理趋势而衍生的“文化统治-文化管理-文化治理”的必然进程。当前基于不同学科领域对文化治理的研究成果日趋增多,但以文化治理为视角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探究的文献尚不多见。学界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文化福利”与“文化权利”的双层泛滥式解读,引起了部分学者的理智批判和回应[33]。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治理的内容和手段,需要在摒弃“文化福利”与“文化权利”的思维困局基础上,以文化治理的高度重新审视公共文化服务,寻求资源分配、社会整合、政治认同、权力关系(政府与民众)以及政府自身治理结构转变的治理旨向。需要以公共利益为行动旨归,融合文化治理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致力于民众的文化自觉培育及文化自信提升工作。因此,运用文化治理的思维促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同发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势在必行。endprint

6 结语

文献计量分析是近些年持续发酵的文献研究方法。浩如烟海的文献库存时常给初学者以眼花缭乱之感,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某一研究领域的核心观点。基于此,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再现了该领域的核心论域及未来走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诚然,限于分析视角及工具运用等现实性因素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观点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苗美娟,刘兹恒.近五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综述[J].图书馆论坛,2016(2):35-42.

[2] 姜涵.近十年国内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综述[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5(1):118-127.

[3] Chaomei Chen.Cite SpaceI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3):359-377.

[4] 张桂琳.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原则[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5):44-51,158-159.

[5] 胡税根,宋先龙.我国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1):62-67.

[6] 赵国林,高春倩.构建三维立体式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性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1(17):57-60.

[7] 柯平,洪秋兰,孙情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与社会合作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7):8-12.

[8] 王学琴,陈雅.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基本理论辨析[J].图书馆,2015(7):18-21.

[9] 陈红宇.内蒙古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24):3-5.

[10] 江易华.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07(1):155-157.

[11] 谢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4):17-21.

[12] 李少惠.互动与整合:甘南藏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47.

[13] 胡守勇.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研究综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4-81,95.

[14] 孙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体制性障碍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6):59-70,124.

[15] 王列生.和谐文化观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J].理论参考,2007(2):50-52.

[16] 刘如珍.当代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新策略研究——以福建省农村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120-122.

[17] 吴莹莹.关注农民工的文化需求[J]. 艺术教育,2010(6):142.

[18] 翟莹昕.论“80后”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与公共图书馆的作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0-31,52.

[19] 吳焱军.农民工文化需求的代际差异及对策[J].台湾农业探索,2012(4):38-41.

[20] 孙喜梅.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J].图书馆建设,2013(11):16-21.

[21] 海永雯.“农家书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J].开封大学学报,2012(2):34-36.

[22] 胡税根,李倩.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发展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43-53.

[23] 苏红.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其构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3-57.

[24] 李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构建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81-184.

[25] 付春.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基本思路[J].农村经济,2010(4):105-109.

[26] 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解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3):4-12.

[27] 李世敏.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三个维度及其定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9):10-13.

[28] 章丽华.提升建设农村文化礼堂 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农家顾问,2015(2):28-29.

[29] 兰剑.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困局及其路径重构——“社会化供给与多元主体参与”模式的一种设想[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82-88.

[30] 钟晟,王敏.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政策创新研究——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5):90-94.

[31] 范雪.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的建设与发展研究[J].现代情报,2016(5):128-132.

[32] 李少惠,崔吉磊.中国公共文化治理的本土化建构[J].贵州社会科学,2015(11):75-81.

[33] 吴理财.把治理引入公共文化服务[J].探索与争鸣,2012(6):51-54.

作者简介:李少惠(1964-),女,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行政发展、文化治理;赵军义(1991-),男,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知识图谱图书馆
图书馆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