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默会知识系统下的进阶式教学初探

2018-01-02周培培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默会知识思考数学

周培培

[摘 要] 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和非默会知识存在于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但是如何运用两者解决问题呢?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将默会知识的传授与体验作为能力目标,采用“进阶式”的渐进方式,“进阶式”教学登的是“原有默会知识—新的明确知识—强化明确知识—新的默会知识”的知识转化的“山”,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的美,唤起学生自发的进取心和热情,激发学生源源不断的内部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的高层面,最终实现“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默会知识;进阶式;课堂教学;数学;思考

进阶的过程比较艰难,但一旦翻越了一个高峰,到达了另一个顶峰,那种战胜一切,征服一切的喜悦便油然而生. 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令人着迷,使人变得更有决心和目标,希望马上到达另一个顶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不会觉得疲惫,拥有的只是快乐和信心. 其实,我们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进阶呢?刚开始可能会有点难,一旦获得成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之后,便会信心十足,越学越有兴趣,不畏艰难、越学越深,反而不觉得累. 学习在不经意间就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现在的困难是部分学生反映,上课能听懂,但是自己做题却不会,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学生之中. 要让学生登得“实”,登得“高”,教师讲解不能停留在知识的显性特征,而需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默会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 界定

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迈克尔·波兰尼提出:人类知识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其一是显性知识,即能用语言、公式、图像等手段进行表述的知识,这是感性的、可知的;其二是隐性知识,即默会知识,默会知识存在于个人显性知识的周围,而且远远比显性知识多得多,如何利用默会知识进一步提升学习成为知识进阶的关键.

其主要特性有以下方面:

(1)内隐性:默会知识是存在的,但是学习者从未通过文字、语言或符号进行系统的说明和整理,对默会知识的加工是无意识的,所以它是以零乱的状态存在着的,这是默会知识的首要特征. 如果将知識整体比喻成一座冰山,那么显性知识就是露在水面的部分,而默会知识就是水面下更大的部分. 例如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情感和感悟等都是隐藏在水面下,是不易被察觉的.

(2)动态性:默会知识是镶嵌于实践活动过程中的,通过实践行动不断地体验、总结、反思,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默会知识被察觉、被意会动态地获得. 同时,默会知识也是动态存在的,稍纵即逝,不宜进行编码和格式化,不易保存、复制、传递与分享.这与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一致的,课堂教学中放主动探求知识权给学生,就是在实践互动中,让学生主动探索默会知识的形成.

根据默会知识所具有的特点,对于复杂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复杂知识. 例如对于数学的抽象概念通过“进阶式”的剖析挖掘新概念的内涵实质,再经过从易到难的阶梯式训练,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和领悟,形成对新知识的默会认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路径

对于传统的阶梯式课堂教学主要是明确知识——明确知识的实践,即目标、达成、评估,一元化的教学模式;进阶式的对话教学,即主题、探究、表达,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基于教师与学生的默会知识形成知识愿景,借助语言、文字或符号创造适合环境,形成师生谈话,采用一定的策略通过特定程序习得显性的知识、技能,即默会知识显性化. 再通过练习不断熟练,与原有知识结构的有机的结合,形成自我的意识,让学习者无意识地自动转化为隐性知识,这就是明确知识——默会知识的过程. “进阶式”教学登的是“原有默会知识—新的明确知识—强化明确知识—新的默会知识”的知识转化的“山”,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的美,唤起学生自发的进取心和热情,激发学生源源不断的内部学习动机. 然而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个适合学生,适合默会知识形成特征的教学过程,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探究了“进阶式”的教学设计对学生默会知识形成的实施措施,具体如下:

1. “进阶式”的新知探究,促进默会知识显性化

根据默会知识的内隐性可知,默会知识是不易被发现的,一般的教师和学生都会忽略或无视默会知识的存在,而忽视默会知识的结果就是:由于学生已有的默会知识和教学内容的不一致,甚至冲突导致干扰,从而产生了教学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对新知识采用“进阶式”探究方式,让学生将没在水面下的知识凸显出来,并通过观察、辨析、检验等方式改变个体已有的甚至是错误的默会知识使之符合教学内容,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直线的参数方程》中参数引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难点.

2. “进阶式”的概念拓展,挖掘显性知识的本质

数学概念属于显性知识.通过对新知识的探究之后,学生已把默有的知识归纳概括为显性知识,并能正确地表达出来了,但是这只是处于一种初步的认识阶段,还没有对新知识有一个彻底的认识. 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层层逼近、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逐步探索新知识的内涵,挖掘其本质,以便为后面从显性知识沉积出默会知识打下基础.

例如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中给出定义:一般地,“若p,则q”为真命题,我们就说p可推出q,即p?q,那么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课本例题都是建立在“若p,则q”的形式上,而从命题角度和考查角度而言通常都是判断“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或者判断q的充分(必要)条件是p,还有就是寻找q的充分(必要)条件p. 课本只是给出了在p?q的前提下得到: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现在要试着调整到判断p是q的必要条件,可以通过条件与结论的交换来实现.

问1:p: x2=y2是q: x=y的充分条件吗?

问2:那么p是q的什么条件呢?

问3:你能否给出得到“p是q的必要条件”的一般判断方法吗?

问4:根据你的结论,能否举一个例子呢?

在命题真假判断的默会知识基础上,结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新知概念,拓展到判断p是q的必要条件新平台上,然后通过自己的语言概括一般的处理办法,将自己的实际操作,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逐步地实现对新知的内化、内隐,最后借助举例的形式,将内隐的默会知识显性化.

[?] 尾声

默会知识如空气一样贯穿于整个认知过程,是人类知识各层次融会贯通的关键,而显性知识则是离散地存在于认知过程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互相转化. 由于默会知识的特征及其转化与生成途径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贯彻默会知识的教学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掌握显性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已有的默会知识基础上结合显性知识的特征,形成更加丰富和强化的新默会知识.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利用“进阶式”课堂教学渗透默会知识观,可以促使教师意识到自己默会知识的存在及其来源,使默会知识显性化,同时不断地修正、改进和应用,将默会知识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学生“进阶式”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发展,沉积自己的默会知识以便更好地学习.endprint

猜你喜欢

默会知识思考数学
小学语文教学运用默会知识的实践分析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应用默会知识,激活语文教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职业默会知识学习与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