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默会知识学习与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16-03-11华勇马玉龙

考试周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默会知识课堂教学

华勇++马玉龙

摘 要: 默会知识是一种内隐的、难以言表的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和发展具有显性知识无法替代的重要价值。课堂教学应更新教学观念,全面推行情境体验式、小组合作等教学形式,促进默会知识的有效传承与共享,增强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显性知识 默会知识

一、默会知识及其特征

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概念是由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 M)于1958年在其《个体知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人们所拥有的知识比他自己所能表达出来的多得多,并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言或书面形式明确表达出来的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那些人们知道但难以用语言或书面形式明确表达出来的知识(也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即为默会知识。因此,默会知识是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图表和公式等显性形式清晰表达与传递的,主要以经验、直觉、感悟和诀窍等内隐形式存在的知识,这种知识一般要通过长期实践方可逐步习得,并且在一定的情景下才能得以显现。波兰尼还指出:“人们的一切知识,要么是默会的,要么根植于默会知识之中。”人们的一切知识是其所有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总和。职业默会知识是从业人员对职业岗位的默会的认识,它是人们在工作中逐步形成的对工作独特的体会和对职业的独特感悟。它来源于人们在工作实践中日积月累而淀积形成的工作经验,或在人们长期的工作体验中而逐步淀积形成的职业底蕴。这种对职业默会的认识,又常常外显为人们解决实践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不仅是严密的逻辑,而更多的是对问题的正确预感、直觉和猜想,以及由此引导的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向和方法,这种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最终将决定人们的职业综合能力发展。

与显性知识相比,默会知识具有以下特征。

(一)默会知识“难以表达”。默会知识通常体现在实践活动之中,难以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个体在对待特殊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时,不自觉地使用自己的默会知识,凭直觉把握问题的走向及解决途径。当问题情境没有出现时,我们几乎感觉不到默会知识的存在,但当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情境出现时,附着于个体的默会知识就会被唤醒,从而应用于问题的解决中。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结晶。

(二)默会知识“难以传递”。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语言、符号等形式得到明确表述,可以通过学校、大众媒体等形式传递,可以被任何学习者接受、分享,具有公共性。而默会知识是一种拥有者和使用者自身都很难说得清楚的知识,因此也无法准确、规范地进行传递,其他个体是难以学到他人所掌握的默会知识的。

(三)默会知识具有“社会实践性”。默会知识比显性知识具有更强烈的文化特征,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了不同的默会知识体系,这既包括默会的自然知识体系,又包括默会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显性知识往往传达的是一些明确的社会规范,而支配人们的实际行为的往往是那些深深根植于社会文化传统的“潜规则”,只有生活在这种生活实践中,才能掌握这种以默会知识形式存在的真正规则。

(四)默会知识具有“情景性”。实践表明,默会知识的获得总是与一定特定的问题或任务的“情景”联系在一起,是对这种特定问题或任务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离开了这种特有的情景,默会知识也就无法获得。

二、课堂教学中传承默会知识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默会知识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政策制定、人力资源开发等各个领域,对职业院校教育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默会知识对职业人才培养呈现出显性知识无法替代的重要价值,是学生职业岗位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显性知识获取、实践技能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默会知识是学生获取显性知识的向导。默会知识事实上支配着人的认知活动的整个过程,是个体获得显性知识的背景和源泉,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本质。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或操作规程等显性知识时,如果缺乏应有的个体默会知识的支撑,则往往只能形成一些“非常理性”而在实践中难于应用的空泛的概念和程序知识,无法达成对显性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把握。

其次,默会知识是学生获得实践技能的基础。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职业院校区别于一般院校重要特征之一,而实践技能的习得与实践智慧的形成,往往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会性质,无法仅靠口耳相传实现,必须有学习者个体默会知识的积极参与。

此外,默会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哈佛学者布鲁克认为,知识创新并不仅仅是对客观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更重要的是发掘主体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智慧。而这些“潜在的想法、直觉和智慧”往往不易被察觉且难以准确言明,是默会知识的直接体现,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只有充分挖掘其个体潜在的默会知识才能使创新得以顺利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院校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明确院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上可以明言的显性知识,更要注重学生默会知识的习得和默会能力的培养。

三、默会知识传承的课堂教学策略

默会知识镶嵌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学生要获取以默会知识为主体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关键是通过对具体实践行为的观察、模仿和体验,而并非语言的传递。也就是说,“实践知识只能通过身体化活动的参与才能被个人所默会地掌握”。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作者认为在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行“情境体验式”,实施“小组合作式”教学策略,对于默会知识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一)树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观。默会知识是具有鲜明个体性的知识,缄默知识的最终获得,只能依靠个人实践。因此,教学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单向传递,而应尊重学生个体实践智能的发挥,让他们在自我探究性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调动其已有默会知识的全部积累,不断进行揣摩、体验、内化,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与能力体系。教师必须抛弃“知识权威”角色,而将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路线、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处理各种信息;同时充分关注学生个体这一认识主体的全身心参与,调动学生个体的兴趣、热情和价值取向等因素。

(二)构建学做合一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学做合一”课程体系,就是按照“能力本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课程体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打破“学”与“做”的界限,使理论知识教学服从并服务于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意识到“做”的目的不仅是应用与检验显性知识,更是从中获得课堂教学中学不到或无法理解的相关默会知识。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边做边学、先做后学、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其实质是一个“通过做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内化”为默会知识并进而转化为个体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诀窍的过程。“学做合一”的课程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默会知识的习得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而且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书本显性知识的兴趣并增强其成就感。

(三)推行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与通过明确推理方式获得显性知识不同,默会知识的有效掌握依赖于认识主体在一定情境中的身体感官与理性直觉。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创设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情境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掌握工作岗位的默会知识营造认知环境和载体。情境体验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景中学习,通过创造基于工作的、模仿从业者真实活动的学习环境,或借助信息技术设计的逼真、仿真环境和虚拟实境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并保证知识向真实情境的迁移。在课堂上开展情境体验教学,一方面要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既可以是真实工作现场,又可以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的仿真场景。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情境体验教学的有效形式,开展“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各种形式的情境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把握一般课堂教学难以文字化的默会知识。

(四)实施“小组合作”的教学策略。实践表明,默会知识的习得过程离不开沟通与分享,离不开知识共享型组织文化氛围的营造。因此,教师一方面要积极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敢于并乐于将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独特体验和理解拿出来进行交流与分享。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实施“小组合作”式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探讨、相互启发,从中分享他人的认识、感悟、思路,从而实现学习成果的分享和群体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叶建柱.默会知识与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105.

[2]方明.缄默知识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25.

[3]董仁忠.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对职教课程改革的若干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34.

[4]李白鹤.波兰尼默会认识思想探析[J].江汉论坛,2006(9):62-65.

[5]Polanyi M,著.许泽民,译.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78.

[6]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8):32.

猜你喜欢

默会知识课堂教学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运用默会知识的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运用默会知识的实践分析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应用默会知识,激活语文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