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安徽慈善组织时空特征初探

2018-01-02王大学

社会科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慈善组织时空特征清代

摘 要:清代安徽慈善组织发展时空特征显著。乾隆后期以后善堂数量大规模增加,嘉道以来数量增加更明显,主要表现在安庆府辖境施棺助葬安置流民类善堂普遍建立。安庆府属各县善堂主要以小社区应对流丐骚扰、胥吏验尸中讹诈居民为主,有少量民众应付杂泛差徭的因素。善堂集中在六安州、芜湖县与安庆府,因为芜湖乃交通枢纽商业发达,怀宁为巡抚所在地,安庆府各县处于交通干道,乃流民乞丐出省必经之地,各县有大批流民到附近各府租种或垦荒,流民外出对地方骚扰不可避免。乾隆后期以来善堂数量高度集中与小社区型善堂应对流民间的密切关系,成为清代安徽慈善组织的显著特征,这与江南小社区善堂“儒生化”特征迥异。

关键词:慈善组织;时空特征;原因分析;安徽;清代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7)12-0145-11

作者简介:王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上海 200433)

除朱友渔的草创工作,明清慈善史研究代表性学者是夫马进、梁其姿和韩德琳,三者均主要从社会思想史入手。目前成果多为对善会善堂的专题或个案研究,但善堂建立与扩展具有明显时空特征,时空动态发展过程与各级政府政策、地方特定因素紧密相连。因此,历史地理视角的慈善史研究将扩大研究领域并探讨新问题。学界开始出现零星从时空变化角度研究慈善组织的成果。黄永昌对清代湖北育婴事业的发展阶段与空间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①。张嬴把清代重庆府慈善组织分为官办和民办分别论述,并分析了地理环境与慈善组织的互动关系② 。遗憾的是,上述两位未把时空变化过程落在实处,把慈善组织分类研究阻碍了对特定区域善堂发展总体状况的分析。

有鉴于此,本文将尝试探讨清代安徽慈善组织时空变化的特征及其原因。选取安徽来研究是因:第一,晚清时被传教士详细介绍的芜湖善堂被认为是19世纪中国慈善团体的代表③。第二,有学者把清代嘉庆年间安徽出现的以处理路毙浮尸为主要目的的善堂称为是受江南同类善堂设立影响而设立,同期太湖县以支办差徭为目的的新型善堂出现与当时法外征收杂泛差役复活有关山本进:《清代社会经济史》,李继锋、李天逸译,雷国山审校,第六章《清代后期安徽新型善堂的普及》,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121页。。据此,以下问题饶有趣味:第一,芜湖慈善事业在清代安徽代表性如何?第二,以处理路毙浮尸为主的善堂是否可称为新型善堂,是否受江南同类善堂影响?第三,以支办差徭为目的的新型善堂是否在其他地方设立,这种新型善堂是否与杂泛差徭重新出现有关?为研究上述问题,根据安徽方志建立了清代安徽慈善组织数据库。

一、清代安徽善堂时空特征统计

明清慈善组织发展有一定继承关系,但清初禁止结社使善堂善会发展一度低迷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3-134页。。善堂新设往往与中央政府命令密切相关,安徽更是如此。清代安徽各府州都有不同数量慈善组织,空间分布却相当零散。与江南各州县都有不止一所善堂的情况不同,安徽各府或直隶州所辖州县均至少设一所慈善组织的府州只有7个,占全部8府5直隶州的46%。如果用分子表示府级政区内设立善堂的辖县数量、用分母表示其统辖的县级政区总数,清代安徽各府州内善堂设立具体情况如下:泗州1/3、池州府3/6、凤阳府4/7、颍州府4/7、宁国府4/6、廬州府4/5、徽州府5/6、太平府3/3、安庆府6/6、滁州2/2、广德州1/1、和州1/1、六安州2/2,在清代安徽所辖的52个县级政区中有39个设有善堂,设立善堂的州县占全部所辖州县的75%。实现善堂全覆盖的府州中只有安庆府辖6个州县,其余府州所辖州县均在三个或三个以下。管辖县级政区多的府州辖境内善堂设立的广泛程度普遍较低。

本文参考梁其姿的方法并做了调整后,选取五个关键时间节点来探索清代安徽府级政区善堂发展阶段性特征:1644-1724年间的慈善组织零星发展;1725-1735年间雍正朝善堂在全国范围多点开花但在河南、山东畸形发展;1736-1795年间乾隆朝慈善组织发展官僚特征明显;1796-1850年间嘉道时期气候变冷、国力衰减、社会问题日渐增多;1851-1911年间是太平天国战争影响大半个中国且清王朝开始战后重建。

统计显示,清代安徽府级政区尺度上善堂发展高度集聚。清代,安庆府共有善堂236个,占总数的约63%。善堂数量20个以上的府州共三个,除安庆外,太平府善堂28个、六安州23个。在上述五个重要时间节点上,安徽各府级政区善堂发展情况见表1。

按府州为单位的统计尚不足展示各州县慈善组织数量,特统计各州县善堂数量如下:

清代安徽善堂可以分为:育婴类、清节恤嫠类、施棺助葬应对流民类、综合性善堂、地方公益、其他等类型。按照上述五个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分类统计后,不同时间段内各种类型的慈善组织具体统计见表2。

根据以上各类统计,初步分析如下:

第一,与清代江南善堂注重“施善与教化”不同,安徽慈善组织“教化”功能并不明显,“清节恤嫠类”和惜字会等明显“儒生化”色彩的善堂数量及所占比例几可忽略不计。清代安徽清节类善堂共7个,除太平府芜湖县3个外,凤阳府宿州、滁州全椒县、颍州府霍邱县和徽州府绩溪县各1个。弥补养济院不足的普济堂的数量与所占比例也很少。

第二,“育婴保婴类”善堂数量不多但时空特征明显。截止雍正朝结束安徽慈善组织以育婴堂为主,占善堂数量70%。这与当时全国慈善组织发展特征相一致,1724年之前慈善组织发展受历次中央政府政策影响,尤其康熙四十三年(1704)南巡给苏州育婴堂题匾的示范作用。雍正朝慈善组织发展最明显特征是,王士俊任河东总督时河南、山东善堂受其强推出现非正常增长 王大学:《雍正朝慈善组织的时空特征及运作实况初探》,《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此类善堂数量在乾隆朝新增12所、同光年间新增14所。截至1795年,安徽有善堂60所,其中育婴堂21所,占35%。如果以乾隆三十年(1765)作为时间节点,安徽善堂共36所,其中育婴堂19所,约占53%。安徽善堂大规模增长在乾隆中后期,以乾隆三十一年(1766)为界,此前安徽共有慈善组织36个,1795年有60个,三十年内增长了24个。此后慈善组织增长主要以施棺助葬和应对流民类为主。此种新型善堂的出现以及慈善组织数量总体增加,与人口数量增加、耕地面积相对减少、流民增多、手工业生产萎缩、贪污盛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和人民生活贫困化加剧等因素密切相关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41页。。endprint

需注意的是,育婴类善堂数量增多主要体现在其设置空间范围扩大,更多县级政区设置,但各县一旦设置此类善堂后就不再有新的同类慈善组织成立。清代育婴保婴类慈善组织时空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随时间推移而空间扩散,但有此类善堂的州县其数量多为1个。这种格局出现是因育婴类善堂运营不易,需大量经费且管理不易,管理者面对大量金钱易被诱惑,导致管理混乱,最终需官方介入整顿 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78-269页。。与其它各地育婴类善堂情形一样,安徽数量不多的此类善堂经费主要来自:其一,官方强力指导下全方位募集,这以省育婴堂为代表;其二,经济与商业发达处各类商业捐款,以太平府芜湖县育婴堂为代表。

安徽省育婴堂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巡抚、知府和知县捐金募建,后陆续获得宿松百子洲、怀宁保婴洲、望江安育洲并田庄、市屋等款作为经费,绅士董理。道光二年(1822),布政使陶澍倡同道、府、州、县捐银2236两,购买望江县海字号新生洲、丈得京粮充公洲地。三年(1823)大水灾,陶澍与藩司倡议捐廉在省城北门内建造育婴堂六十多间,招募乳妇收养遗弃的婴孩。四年(1824),巡抚陶澍鉴于育婴堂在江边且婴儿多在堂外领养,弊窦丛生,在省城北门内另建育婴堂三进共房屋60多间,会同各级官吏捐银8000多两。发典生息3700多两、谷236.3石,每年委派一名候补官员常驻育婴堂管理、一名实缺官员每月到堂稽查。咸丰初年毁,同治年间重建《重修安徽通志》卷37《舆地志·公署》。。

芜湖在清初成立两所育婴堂,主要因为芜湖乃“长江巨埠,皖之中坚”,是清代著名四大米市之一。众多商帮、商号捐款,资金雄厚和不动产较多。嘉庆年间,芜湖育婴堂田产约八百余亩,清末该堂有田产三千余亩、存银万余两、房产96间 嘉庆《芜湖县志》卷4《田赋志》;民国《芜湖县志》卷12《建置志·善堂》。。蕪湖育婴堂在运营过程中也屡受挫折。由于善堂管理者自身贪腐和地方官挪用善堂经费买补仓谷,该堂经费一度不足原额十分之二。经整顿后方略有起色。同光时期地方重建时,芜湖育婴堂经费还供积善堂和广仁堂等非育婴类善堂使用 宋镕《育婴堂碑记》、成章《开办育婴堂批牍》,民国《芜湖县志》卷12《建置志·善堂》。。芜湖育婴堂的这种经历并不鲜见。育婴堂运行中最容易侵蚀公款,需要地方官府介入和协调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页。。另外,育婴类慈善组织的设立和运营均需要大量金钱,贫瘠地区无力支撑更多的此类善堂。正是由于上述两个因素,促成清代安徽育婴、保婴类慈善组织的这种时空特征。

此外,部分育婴类善堂建立与外来宗教有关。宿松有天主堂、福音堂、圣公会,入教者人数众多,时人认为附设的学堂、医院、育婴堂对地方不无裨益。天主堂在城内小东门,光绪十八年(1892)法国传教士建,附设学堂、医院、育婴堂。同年,陈汉庄设立救婴局,该堂的设立有与教会育婴堂分庭抗礼的意味。此现象的背景是,光绪十七年(1891)中央政府应御史恩溥奏请,命各地因地制宜普遍设立育婴堂应对以往教案多与教堂建立育婴堂而引起地方民众猜测教堂残害婴儿的现象 民国《宿松县志》卷4《地理志·公局》。。不过,清政府的这道命令在安徽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除宿松外,截止清末只有潜山、宁国和英山新设3所育婴堂。

第三,地方公务类善堂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广,但乃清代安徽特有。

在18个“地方公益类”善堂中,六安州霍山县7个,安庆府太湖县7个、潜山县2个、怀宁县和宿松县各1个。这类善堂主要设立在嘉道之后,且9个设立于1796-1850年间,另8个设于1851-1911年间。善堂专门处理地方公务或兼营地方公务的现象乃清代安徽特有,与地方赋役制度密切相关。有关这一现象,山本进的研究可资参考 山本进:《清代后期安徽新型善堂的普及》,载《清代社会经济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121页。。需注意的是此类善堂出现时间比山本进认为的更早,它们更多与乡约有关。

乡约在明清安徽持续存在并维持地方社会秩序。徽州地区在明代弘治、嘉靖年间就出现了以保护山林为目的的“护林乡约会”,乾隆时期又成立以应付差徭、互济互助为宗旨的“经济型乡约组织” 卞利:《明清时期徽州的乡约简论》,《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乾隆五十四年(1789),祁门县候潭的四姓共十二户人家成立了《候潭乡约》,主要工作包括:讲乡约、支持文教和科举事业、应付差徭、缴纳赋税、利用乡约公共基金运营盈利、置买田地。其实,乡约在这个组织中只是象征性工作,申请者主要是藉助乡约名义更容易得到官方批准,其最重要功能是为应付差徭和缴纳赋税 转引自陈柯云《略论明清徽州的乡约》,《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4期。。

后来乡约功能不断增加,成为维持地方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太平天国战争在江南最为惨烈的时期,江阴、常熟和无锡等地开始设立乡约局。此时及后来新设乡约局早突破宣讲圣谕的局限性,加入宣讲积谷、施粥、恤孤和周寡等内容,更强调将乡约宣讲与社会救助结合起来,教养兼施,寓劝惩于救济之中,实施各种地方善举,例如育婴、掩埋、施棺助葬、积谷备荒和救火扶病等 董建辉:《明清乡约: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6页。。地方社会结合官方命令,巧妙地把地方实际需要结合在官方规定活动内。霍山县北乡小吉畈保公济局成立于嘉庆初,地方生员因地连州境最易薮奸,仿蓝田乡约募资置买田舍,创设此会刊立章程,兼行施棺诸善举,保内肃清 光绪《霍山县志》卷3。。

第四,表3中“其他”类慈善组织数量偏多,安庆府境内20所善堂未标明善举内容,其中潜山县3所、宿松县2所、其他15所属怀宁县。慎重起见,这些善堂功能上暂被归为“其他”。除潜山县同安局设于嘉庆十三年(1808)外,其余均设立于1851年后。就安庆府这些县份其他同名、同类善堂功能来看,绝大部分为“施棺助葬应对流民类”。清代安徽慈善组织分类中,“施棺助葬应对流民类”善堂比例绝对比目前统计数字更高。endprint

第五,“施棺助葬、应对流民类”善堂出现的时间晚但发展迅速,占善堂总量比例大。施棺助葬和应对流民类善堂自乾隆朝尤其是乾隆中后期后出现,嘉道之后在部分地区畸形扩展。具体时空发展情况见表3。

从该表可见,安庆府施棺助葬、安置流民类善堂数量自该类善堂出现以来就一直居于最高地位,嘉道以来增长速度、总量以及所占该类善堂总数的比例均越来越快。该类善堂数量最多的三个府州与清代安徽善堂数量最多的三个府级政区完全相同,只是六安州应对流民类善堂数量比太平府要多,后者善堂总量多于前者。

具体到各县慈善组织数量在清代的变化过程,图2可看到变化具体过程,各县善堂数量用圆圈大小表示。

二、慈善组织空间聚集原因

清代安徽地方绅民对被列入“公局”的善会善堂等组织有清醒认识:“官舍曰廨,听政曰厅堂,皇哉居上,临民治宇也。局则局于一方隅一部居之,称介乎公私官民闲,可大可小,可合可分,可政事亦可民事者也。”民国《宿松县志》卷4《地理志·公局》。 私“局”的主要任务是维持特定地域稳定与秩序。从上面分析可知,清代安徽慈善组织最明显的特征是,乾隆中期以后施棺助葬类善堂数量占绝大多数且空间集聚性极强,集中在安庆府所辖各县内,尤其以太湖和潜山县为主。要探讨这种时空特征形成的原因,还需要关注政治、经济、交通和社会等因素。

山本进认为清代安徽以处理路毙浮尸为主要目的的善堂是新型善堂,它们区别于以往以救济贫弱为主的传统善堂,并且安徽这种以救助有产阶层的新型善堂主要因嘉庆十七年(1812)苏州一善公堂成立后两江总督和安徽地方官员命令安徽各地建立同类善堂。这种说法不确切,安徽此类善堂出现更早,成立原因是内生性的。

早在苏州府浒墅关镇一善公堂成立前,安徽已经出现不少以施棺助葬和赈济流丐为主的善堂。怀宁县体仁局建于乾隆九年(1744),绅民出资,办理施棺掩埋、送药、敬惜字纸等善举民国《怀宁县志》卷4。。望江县锡类局成立于乾隆十四年(1749),知县劝捐,由十七个士绅捐资并设局管理,主要从事施棺助葬和掩埋无主尸体的工作乾隆《望江县志》卷3《民事·恤政》。。太湖县境内有大量施棺助葬和赈济流丐类善堂成立于嘉庆十七年(1812)前,例如小池保葆仁局成立于嘉庆六年(1801)、南庄保公输局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深村保公济局成立于嘉庆十年(1805),这些善堂均为了施棺助葬并赈济流民乞丐。还有以下善堂均标明成立于“嘉庆初”,根据嘉庆在位25年的时间推算,这些善堂均应成立于嘉庆十七年之前,它们分别是:寒场保近仁堂、青天保清平局、银河保上甲里仁堂、冶溪河保仁术堂、暗沟保与青石三保义施局同治《太湖县志》卷4《舆地志》。。潜山县彭家岭西泽局和陶埠河西泽局均由民间设立以施棺助葬乾隆《潜山县志》卷2《院局》。。六安州霍山县的久安会在西乡歇马台保。嘉慶十一年(1806),保内黄、宋、何、黎、范五姓捐资创设,有市斗租五十余石,请示立碑,禁革移尸、盗窃、赌博诸弊,并行赈济流民、掩骼、施棺诸义举光绪《霍山县志》卷3。。如果以嘉庆十七年为界的话,此前的施棺助葬安置流民类善堂共50所。

这些为了应付无主死尸而设立的施棺助葬类的慈善组织,大多也有赈济流民乞丐功能,说明其成立原因是内在需求 地方社会处理死尸的事情,已经有学者进行过深入研究,参见冯贤亮《清代江南命案尸场勘验的整顿与社会变迁》,《史林》2015年第3期;黄鸿山:《善堂与恶政:清代江浙地区的命案相验问题及其应对》,《清史研究》2015年第1期。。后来部分此类善堂设立的确受两江总督和安徽官员倡议影响,观风整俗是地方官责任之一,地方存在恶习、陋俗、刁风时,他会主动采取措施试图改善这些风气 寺田浩明:《明清时期法秩序中“约”的性质》,载滋贺秀三等著《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页。。此外,嘉道以来安徽部分地区社区类善堂发展主要与保甲有关。嘉庆十九年(1814),宿松知县根据上谕编立保甲,各里长在所管本里每百家为一甲,每甲公举甲长一人,一甲百户中每十家一牌公举牌长一人,每牌给门牌十张,牌长将本牌户口姓名年数执业详细填写在牌内,以便稽查。其中结会、烧香、敛钱、聚众煽动诱惑愚民以及成群打降、赌博、盗贼等人,由牌长据实举报否则连坐。如果有厚德笃行足为表率以及读书刻苦用功、节妇等,也要上报予以表彰 民国《宿松县志》卷4《地理志·公局》。。从上述可知,早在该上谕强调保甲之前,部分善堂就是以保甲为单位运作的。此后新成立的地方善堂,以保甲为单位的小社区特征更为明显。对于这种小社区自建善堂来应对流丐的问题的探索,还需要更长更大的时空视野。

流民和乞丐历史上早有 池子华:《中国流民史·近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卢汉超:《叫街者:中国乞丐文化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明清以来对淮北和皖北流丐的记载不绝于书。皖北流民的流动方向自明代到民国经历了一个由趁食到四处逃荒,再到大部分流向江南趁荒的过程,但其流向始终并不完全固定 陈业新:《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6页。。淮北民众无论丰年还是荒年,秋收之后年年南下,冬去春回,到江南开垦荒田或者做佣工 吴寿彭:《逗留于农村经济时代的徐海各属》,《东方杂志》卷27第6号,第75页。 。淮北和皖北流民乞丐“下江南”的现象,对清代安徽应对流民乞丐类善堂设立影响不大,他们的流动路线主要不在安庆府辖境。这并不是说这些人的流动对安庆府不会造成影像。皖北流民也有流徙到其他地区的。明成化年间,凤阳三百多灾民到潜山县觅食 民国《潜山县志》卷11《人物志》。。乾隆二十二年(1757),皖北大灾荒,颍州饥民成为乞讨的流丐。一行数百人携带刀斧,自江入楚,沿途抢劫拘捕格斗,打伤居民,酿成事端《清实录·高宗实录》卷560,乾隆二十二年四月上;乾隆《寿州志》卷11《灾祥》。。尽管如此,安庆府和六安州应对乞丐流民类善堂集聚的主要原因还要从其他方面寻找。endprint

安徽在乾隆年间出现此类应对无主尸体和流丐类的善堂,与社会逐渐失序和人口增多后流丐、僧道等流动人员的增加密切相关。康熙四十八年(1709),因连年荒歉,望江、宿松、桐城、太湖等处地棍勾连向殷实之家借米索食 曹寅:《附陈江西地方盗匪事件片》,《宫中档康熙朝奏折》,第2辑。。这种现象在灾荒之年经常出现。乾隆时期,安徽流丐已颇有流氓气。平时踪迹无常,“聚集多人,用强索讨,已为地方之害”。广德州的州官会同军方前去查拿,这些流丐用砖块、石头向官兵投掷,公然拒捕《清实录·高宗实录》卷787,乾隆三十二年六月下己酉条。。其实,游民借助僧道谋生的现象出现得更早,明代开始部分僧道出现无赖化倾向,被称为“神棍” 陈宝良:《中国流氓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0-178、271-274頁。。到了清代,随着人口增加,乾隆认识到游民问题的严重性,对僧道中的游民现象并不插手而是以此来解决游民过多的现象。

《御制诗》:御史有以沙汰僧道为请者,朕谓沙汰何难,即尽去之,不过一旨之颁,天下有不奉行者乎?但今之僧道,实不比昔日之横恣有赖于儒氏辞而辟之。盖彼教已式微矣,且藉以养流民,分田授井之制既不可行,将此数十百万无衣无食游手好闲之人置之何处?故特为诗以见意,云“颓波日下讵能回,二氏于今亦可哀。何必辟邪犹泥古,留资画景与诗材。”真大哉王言也!方今二氏之教不绝如线,正学昌明之会。彼说不足以惑世诬民,法海珠林,聊供词人之藻缋耳。况丛林绀宇,分养无告之民。生齿日繁,岂可泥腐儒之陈言哉?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14《僧道借以养游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38-339页。

但是部分游民在作为游方僧游荡过程中,会对地方社会造成一定不良影响。徐珂把晚清乞丐乞讨方式和职业特点分为走江湖、挟技、诡托、强索等十多类。走江湖的乞丐每年出现一二次,向丐头要钱或向商家乞讨。挟技的乞丐主要在江湖游走,唱各种山歌、民间小调或者莲花落,也有玩杂技或者玩蛇的。强索之丐多为有罪流徙之人,他们在奔赴发配之所的途中,历经城市乡镇就开始行乞,如果不给钱就拿出刀自残,用额头或者脸颊流血来恐吓别人。“诡托”也就是所谓的招摇撞骗,这些人往往谎称自己避灾外出、投亲不遇而流落他乡、父母有病或自己有病,更有甚者诡称家有死尸待敛者 徐珂:《清稗类钞》,《乞丐类》。。这种招摇撞骗的乞丐不仅骗普通民众,有时连官员也不免受此影响。山西出身的官员祁世长在光绪元年(1875)十月于滁州主持生员考试时候,遇到一个山西口音的衣衫褴褛之人拦轿,声称自己从山西寻亲不遇而流落此地。祁世长给此人洋钱二元以尽乡谊。其他人告诉祁世长这是流民的“撞骗” 祁世长:《校士日记》,姚锡光《姚锡光江鄂日记(外二种)》,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81页。。“就官僚政治思想而言,任何流浪的乞丐都威胁了社会安全,没有家庭的流浪汉是失去控制的人。”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55页。这也正是安庆府部分州县善堂专门表明应付游僧的原因。另外,清代安徽乞丐船从事拐卖人口的流氓活动 陈宝良:《中国流氓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6、332页。。这在长江穿越而过的安庆府及其他地方的影响可想而知。民众为了小区稳定,自然会给乞丐点好处,让他们到其他地方行乞。

其实,防范治理流民是统治者一直注意的问题,尤其是在安徽六安州和广德州等三省交界的地方更是如此。六安州辖境内慈善组织的最大特征是地方公务类善堂数量众多,这与其特殊的区位有关。此处是河南、湖北和安徽三省交界,明代以来流民逐渐增多并垦殖山林。嘉庆朝开始社会动荡加剧,在河南、安徽和湖北三生交界地方土匪活动极为猖獗,其名目分别有“红胡子”、“白撞手”和“拽刀手”等,从事的主要是一些抢劫活动。这些人实质上是平日里在乡里游手好闲的流氓《清实录·仁宗实录》卷308,嘉庆二十七年七月戊戌条。。这些所谓的流氓中可能还有一部分是要到苏浙等地租种土地的农民,他们在路途中顺带打家劫舍。尤其太平天国战后,苏浙皖三省交界地方人口大幅减少,大量田地抛荒,清政府的招垦政策吸引了大批河南、湖北和湖南的贫苦农民前来。河南光山、罗山一带的贫民一般先到安徽的广德,浙江的长兴、安吉以及江苏的溧阳等地落脚,然后再辗转到太湖流域一些县份,比如苏州震泽县《菀坪镇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贫民在流动过程中或者到了客居地均会因生活贫困而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光绪十一年(1885)长江下游反对天主教大暴乱,广德州到处传播着污蔑育婴事业的谣言。当年宁国府宁国县发生大骚动,原因在于:第一,官方对湖北移民收租过多而引起移民不满;第二,河南来的移民与本地人结成一帮,拿起武器攻击湖北移民中的入教之人 史式微著:《江南传教史》第二卷,天主教上海郊区史料译写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24-233页。。

安庆府各县境内慈善组织向来较多且广泛分布的原因在于,其重要的交通位置。太湖县是交通要道。见龙庵桥在县南十里,通望江。枫香铺桥在县东三十里,地当孔道。上格城保新林桥在县东四十五里,八省通津。篺形地桥,县西沙河坂保,路通英、蕲。马路口渡,县西一里,上通江右两湖闽粤川陜八省。徐家觜渡,县南四十五里,系太、望往来要道。大湖河、小河义渡,县西三十里,英、蕲通津 同治《太湖县志》卷5《与地志五》。。交通要道上形形色色的人等自然会不同程度扰动沿途地方,地方社会通过善堂来应对流丐的措施自然不难理解。

太平天国战争中交通要道作用更突出。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攻陷太湖,停征正供,递年团集民兵防守要隘。至八九十等年,官兵云集,差徭繁重,一切经费皆取给民间 同治《太湖县志》卷8《食货一》。。太湖县额设县前铺棠梨铺、汪洋铺、刘家山铺、枫香铺、小池驿铺。战争以来,垣驿棚铺舍都成灰烬,传递改由间道。咸丰九年(1859),清军增设新仓河、槎路口、刘家山铺、小池驿、南何家墩、桃花铺、西柿树铺、大湖河、平土岭、南阳河、白洋关、北合水涧、百里墩十三处,接递皖桐、宿、望、英、六、蕲、黄,文报经费均属局绅筹划 同治《太湖县志》卷14《武备志》。。新增交通站点由各公局自行筹集经费,一定程度上刺激地方社会筹集公款来应对。太平天国战后,治安本身不好的潜山与太湖县,因系陆路通衢遂成寇盗渊薮 民国《潜山县志》卷8《兵事》。。这促使各县善堂更多建立应付流动人口和盗寇的骚扰。表3统计显示,1911年安庆府共有施棺助葬应对流民类善堂172个,与1850年太平天国战争前相比增加72%,这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endprint

太平天國战争对安徽慈善组织的另一影响是,很多地方善堂被卷入赋役问题且更多承担救济流民和掩埋路上死尸的责任。安庆府宿松县排山庄体仁局成立于嘉庆丙子(1816)大灾时,专事掩埋道毙兼济本庄极苦孤贫。咸同军兴,夫役供亿,因距离县城较近,排山庄徭役最为繁重,体仁局本身经费不多因而亏耗严重,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欠户流亡者多,旧有放本无从取息,棺榇未施。同治甲子(1864),原有善堂管理者的后裔等提倡规复,按下保土田以伍拾肆顷柒拾伍亩陆分匀均派费收放,以维持善堂运行 民国《宿松县志》卷4《地理志·公局》。。这种情况在战争波及的州县普遍存在,说明在同光年间社会重建过程中,善堂经费来源更加困难,需要以小社区摊派的形式来筹集资金,这可谓是晚清安徽慈善组织运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结 语

清代安徽慈善组织的发展时空特征极其明显。从时段发展特征来看,乾隆中期以前慈善组织的发展缓慢且呈散状分布,这主要与皇帝提倡善举后官方的被动响应有关,但由于安徽大部分地区经济不佳而没有大规模建立。乾隆后期以后善堂数量大规模增加,嘉道以来数量增加阶段性特征明显。善堂数量增多伴随着异常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和类型单一性,育婴堂和普济堂的分布范围广但数量少,数量增长主要表现在安庆府辖境内施棺助葬安置流民类善堂的普遍建立,善堂集中在六安州、芜湖县与安庆府所辖各县。

善堂集中的原因可分为三类:芜湖乃交通枢纽商业发达,其善堂规模和发展特征乃安徽特例;怀宁为安徽巡抚所在地;安庆府属其他各县善堂主要以小区来应对流丐骚扰、胥吏在尸验中讹诈居民为主,有少量民众应付杂泛差徭的因素。善堂空间集中在安庆府主要因:各县处于交通干道,乃流民乞丐出省必经之地;各县有大批流民到附近各府租种或垦荒,流民外出对地方骚扰不可避免。乾隆后期以来善堂数量高度集中与小社区型善堂应对流民间的密切关系,成为清代安徽慈善组织的显著特征,太平天国战争的影响无疑是促成该特征的重要因素。这样的特征乃内生因素造成,并非官方推行苏州一善堂成例的影响。

尽管都是小社区类型善堂,清代安徽与江南同类慈善组织的功能大相径庭。嘉庆以来江南慈善组织发展最大特征是小社区型善堂大量出现,不讳言以当地居民利益为中心,将救济对象做“内”、“外”之分,救济小社区内的居民还有良贱之别,乞丐并不被认为真正属于境内居民而不能受惠,更有利于宣扬“儒生化”的价值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304页。 。江南善堂“儒生化”特色的逐渐浓厚与其经济文化发达所导致的善堂林立密切相关,而在安徽这样的省份应对流民乞丐对于各自小社区的骚扰反而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在江南不被小社区善堂考虑救济的这些所谓贱民倒成了善堂关注的首要对象。

(责任编辑:陈炜祺)

Abstrac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arity organizations in Anhui Province in Qing Dynasty were significant. The number of shantang(charity institutions) had risen massively after late Qian-long region-period, and even more ever since Jia-Qing region-period and Dao-Guang region-period, which was mainly represented by the widespread establishment of shantang helping bury the dead and resettle the homeless in Anqing Prefecture. Shantang in those counties subordinated to Anqing Prefecture were mostly set up to help communities to deal with beggars harassment and blackmail from petty officials in autopsies, and few of them to provide assistance in all kinds of corvee. shantang in Anhui Province clustered in Luan Prefecture、Wuhu County and Anqing Prefecture, that is because: Wuhu was a trade center and transportation hub, Huaining was the provincial governor seat, and all the counties in Anqing Prefecture were transportation hubs where numerous refugees would inevitable pass through while they fled to other provinces for land renting and reclamation, together with their harassment along the way.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ighly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of shantang and its community oriented formation to response to refugees since the late Qian-long region period, mad it an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for the charity organizations in Anhui Province in Qing Dynasty, and also distinguished it form the Confucian oriented community shantang in Jiangnan areas.

Keywords: Charity Organizations;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Causal Analysis; Anhui Province; Qing Dynastyendprint

猜你喜欢

慈善组织时空特征清代
基于数字足迹的自驾车旅游客流时空特征研究
草根慈善组织市场化程度研究
省内流动人口时空特征及其城镇化效应研究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山东省县域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浅析慈善组织的现状与行政规制存在的问题
美国纽约州检察长对慈善组织法律监督机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