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次的叙事结构:《祖父之椅的整部历史》的叙事策略

2018-01-02方文开潘方圆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霍桑叙事策略

方文开+潘方圆

内容摘要:《祖父之椅的整部历史》的叙事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故事外层、故事或故事内层事件与元故事事件。故事外层反应了霍桑创作的文学动机和现实动机;故事或故事内层事件显示了作者的民主教学思想;元故事事件以插入的方式勾勒了美国独立的历史。这种叙事结构展现了霍桑重构美国历史的独特叙事策略。

关键词:纳撒尼尔·霍桑 《祖父之椅的整部历史》 叙事策略

1842年,伊丽莎白、塔潘和德尼特把霍桑早期创作的《祖父之椅》(Grandfathers Chair, 1840)、《自由之树》(Liberty Tree, 1841)、《杰出的长者》(Famous Old People, 1841)合并出版,命名为《祖父之椅的整部历史》。从第一部作品面世,霍桑的儿童文学就备受文学评论界的青睐。哈勒克(Reuben Post Halleck) 在《美国文学史》中评价道,“霍桑的儿童文学作品持续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使其成为少数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Halleck 1911:214)伊顿(Seymour Eaton)在《美国大学课程》(1916)的开篇写道:“不认识霍桑…就不是一个真正美国人。”同时也肯定,“霍桑是极具天赋的儿童文学作家,其作品精巧细腻,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Eaton 1916:145-146)尽管国内学者在报纸或专著中对霍桑的儿童文学有过简短评论,但相关研究成果较少1;相比而言,国外的霍桑儿童文学研究成果则丰富得多。除拉弗拉多(Laura Laffrado)的专著《霍桑的儿童文学》之外,2010年由“美国霍桑研究会”赞助出版的《纳撒尼尔·霍桑评论》春季刊专门刊载了有关霍桑儿童文学作品的十篇研究论文,它们分别从政治、历史、教育、种族等视角探讨了霍桑的儿童文学作品。由此看出,霍桑的儿童文学研究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在国外虽然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却缺少叙事视角的研究成果,因此笔者试图借助现代叙事理论,从多层次的叙事结构来研究《整部历史》的敘事策略,以揭示作家如何运用独特的叙事方式重构美国历史。

热拉尔·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给叙事层次作了如下定义:叙述者讲述的任何事件都处于一个故事层,下面紧接着产生该叙事的叙述行为所处的故事层。他认为故事层次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故事外层、故事或故事内层事件与元故事事件。(Genette 1980: 228)根据热奈特的观点,霍桑的《祖父之椅整部历史》明显地体现了这三个层次:霍桑的儿童文学创作属于第一个层次,固可称为故事外层;作品中讲述的事件(其中包括外祖父的叙述行为)是第一叙事的内容,因此称为故事或故事内事件;外祖父的叙事即二度叙事,其中讲述的事件称为元故事事件。

在故事外层,笔者认为霍桑创作儿童文学的动机有两个:文学动机和现实动机。首先,霍桑儿童文学创作的文学动机是“革新整个儿童文学的体系。”霍桑曾于1838年3月21日给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的信中建议道:“或许我们可以引起轰动,完全革新整个儿童文学的体系。”(Hawthorne 1985:266)这一伟大目标贯穿其整个创作生涯。从踏入儿童文学这一片领域开始,他就没有随波逐流,创作当时流行的那种知识型的、说教式的和福音式的作品,而是另辟蹊径,开创了霍桑式儿童文学,具有想象性、魔法性、神秘性等特征。这种风格跟其罗曼司风格极其类似。然而这种文学遭到同时代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古德里奇(Samuel Griswold Goodrich)的憎恨,他认为“这些儿童作品如《鹅妈妈童谣集》中的‘嘿,摇摆摇摆是一派胡言、充满谎言,像《小红帽》之类作品会震撼孩子的心灵。”(Goodrich 1857:166-167)在他看来,诸如《巨人捕手杰克》这类故事会扭曲孩子的道德价值,因为它通过鼓舞孩子们去“原谅,喜欢和赞成邪恶——谎言、欺骗和谋杀……!”(Goodrich 1857:168)但是霍桑却一如既往创作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在这一过程中,他得到皮博迪姐妹的大力支持。那么霍桑的作品真的引起轰动了吗?完全革新整个儿童文学体系了吗?对于这两个问题,瓦伦蒂认为霍桑的儿童文学作品凭借大众的认可和可观的销售量确实引起轰动,但是他的这种文学并没有起到颠覆性作用,固也就不可能完全革新整个儿童文学体系。(Valenti 2010:1)笔者也颇赞成瓦伦蒂这一观点。“自他的作品问世后,他的这些作品通过媒体、语言和文化等多种途径流通传播。”(Laffrado 2010: 29)文学评论界也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霍桑有时为了养家糊口而不得迎合文学市场的期待,重复19世纪美国传统的儿童文学的主题和目的。从这一点来看,他根本不可能完全革新整个儿童文学体系。其次,霍桑创作的现实动机是挣钱。霍桑于1839年写给朗费罗的信中说道:“我打算转向写儿童文学作品,一方面出于我自己私人原因,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学会要求我继续撰写一系列作品。对我来说儿童文学作品似乎有利可图。”(Hawthorne 1985:288)在霍桑眼中,儿童文学作品有广大的前景,能让他轻而易举走上发家之路。然而朗费罗对这种想法未作出回应。其实,霍桑起初打算和朗费罗合写儿童文学作品,但是朗费罗的热情似乎没有他那么高涨,于是他只好单枪匹马上阵,走上他所认为的致富之路。但事实证明,霍桑并未获得他预期的报酬。“正如沃兹沃斯所言,他并没有从这些作品中获得许多财富,直到《红字》出版之后,那时他建立起自己作家的名声。”(Wadsworth 2000:7)他自己曾对出版商科尔曼(Samuel Colman)提到:“如果能从儿童文学作品获得合理的报酬的话,我会竭尽全力地做好这件事。因为它比起成人的作品来说,更加容易些。但是我的经验证明我的观点是不可取的。”(Hawthorne 1985:1)相反他常常发生经济危机,尤其是在和索菲娅结为连理之后。他在1843年3月31日的日记中写道,“我们尝到了贫困带来的诸多不便,还有欠账、囊空如洗带来的羞愧……这让人烦恼。”(Stewart 1984:69)1846年2月,霍桑在给布里奇的信中写道:“如果孩子出生,工作无着落,我的处境真可谓雪上加霜!”(Stewart 1984:79)因此,霍桑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并未给他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endprint

故事或故事内层事件描绘了外祖父与听众交流的场面。在这一层面,外祖父与听众采用了轻松的炉边话谈的方式。外祖父坐在那把饱含历史故事的椅子上;听众们则围着椅子而坐。外祖父不再是独自一人在叙述,听众们可以通过提问题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来协助外祖父叙述。他们的融入使历史故事不再枯燥乏味,相反生动形象。这种民主的交流方式与当时Temple School里超验主义者奥尔科特(Bronson Alcott)教学方式和皮博迪姐妹教育哲学的许多方面相契合。这所学校由爱尔考特于1834年在皮博迪(Elizabeth Palmer Peabody)协助下建立的。他主要将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有关孩子天生的道德能力付诸实践。在这里没有教科书,只是听觉与视觉的课堂。他们认为孩子天性无邪,通过使用交流的方式或是讲故事的方式而不是强迫性地使用肉体惩罚或机械地记忆,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同时孩子的精神和智力得到更好地展现。(Valenti 2010:5)现实中的霍桑和妻子也是这样做的,他们在家建立起家庭式的学校,和孩子们亲密接触,关注他们所思所想,注重他们的口语表达。

元事件即外祖父所讲的故事。作者采用嵌入的方式将它们插入故事或故事内层事件中,且它们与故事或故事内层事件没有直接关系。《祖父之椅的整部历史》中插入了13篇小故事。这些故事勾勒了一幅清教徒从英国迁徙到北美大陆之后,经历各种磨难最终实现“美国化”的历史画。在这一进程中,读者充分感受到了排斥的力量。印第安人首当其中遭到迫害。除了“印第安人圣经”这则故事是正面直接描写印第安人的状况之外,印第安人只是隐晦在文本之中,他们被称作“野人”或“红人”,甚至只是用“手”借代他们。“印第安人圣经”中霍桑将印第安人的语言描述成“奇怪的”“不可表达的”,同其他的语言不相通。语言上的不相通预示着文化上也存在极大差异。他们终究得不到白人的认同,因此只能徘徊在“美国化”的边缘。作者通过这种插入故事的方式,筛选他认为独特的故事展现了美国独立的历史。

总之,《祖父之椅的整部历史》叙述了三层事件,彼此之间通过故事讲述者外祖父这一人物构成一个整体。这一叙事过程显示了作家未完全实现的创作动机、民主的教学思想和重构美国独立历史的愿望。霍桑试图革新美国十九世纪的儿童文学体系,开创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儿童文学,但他又受困当时的现实,不得不迎合当时文学市场,因此他不可能完全实现自己的创作动机:既能尽快发家致富,又能声名远扬。这一愿望直到1850年《红字》出版后才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相关研究论文共4篇:安武林,《一滴眼泪抵得过更多的笑声》,故事与作文, 2009 (5):50-51;眉睫,《纪秋云译霍桑童话附识》, 读书时空. 2006 (7):105-108;龚红霞,《被遗忘的儿童文学创作者——霍桑》, 大家, 2012 (12):7-8;方文开、潘方圆,《神话改写·中间地带·框架叙事:论霍桑<献给男孩女孩的神奇故事>的叙事策略》,外语研究,2015(2):98-103。

(作者單位: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无锡望亭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霍桑叙事策略
玫瑰有刺
玫瑰有刺
玫瑰有刺
让足球等一等
你帮助我做成的事
你帮助我做成的事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