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戏换新颜
——评晋剧《烂柯山下》
2018-01-02张艳琴
张艳琴
旧戏换新颜
——评晋剧《烂柯山下》
张艳琴
张艳琴,女,山西传媒学院,助理研究员。
2017年8月22日,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在太原市南宫剧场演出了晋剧《烂柯山下》。该剧讲述的是汉代名臣朱买臣的故事,但又在传统故事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塑造出了全新的女主人公形象,传达出新的主题思想。演出当晚,演员以精湛的演技博得场内阵阵掌声,观众也被剧中人物的遭遇和命运所打动。可以肯定,演出是成功的。但这个新编的老故事也给我们以反思:传统剧目在当代该如何改编?又该如何传承?
一、故事本事及流变
朱买臣,历史实有其人。《汉书·列传》第三十四卷记载:“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学,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见买臣饿寒,呼饭饮之。”后来,买臣成为卒吏,并等到同乡严助的举荐,最后做官到会稽太守。他返乡后,“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可见朱买臣出身贫寒,卖柴为生,被其妻弃,后发迹,荣归故里,羞妻复仇的故事史有记载,这成为后世文人创作和民间故事流传的蓝本。但从记载中我们也看到了两人分离后,落难偶遇,相互接济的事实。由此看到无论是朱买臣还是其妻,也都并非无义之人,相反在这则故事中还能觉察到温情的存在。然在男权社会,多是夫休妻,而非妻休夫,他们这种戏剧性的分离方式,就成为后世杜撰故事的基点,进而引申为对婚后不能与夫同甘共苦、半路寻富之妇女的道德批判。
唐李白《笑歌行》有诗句云:“笑矣乎,笑矣乎,宁武子,朱买臣,扣角行歌背负薪。今日逢君君不识,岂得不如佯狂人。”宋朱谦之在朱买臣庙上题《朱买臣斋二首》之一:“贫贱难堪俗眼低,区区何事便云泥。会稽乞得无他念,只为归来诧故妻。”可见汉唐以后,他们的故事就成为文人借以抒怀的选取对象。
自宋,通俗文艺兴起,朱买臣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宋元已佚戏文《朱买臣休妻记》、元杂剧庾吉甫《会稽山买臣负薪》、无名氏《朱太守风雪渔樵记》、明代传奇顾锦《佩印记》、单本《露绶记》、无名氏《烂柯山》、清代戏曲《新编渔樵记》《夜梦冠带》《马前泼水》、昆曲《痴梦》等俱有演绎。
元杂剧《渔樵记》把朱买臣塑造成一个落魄的书生形象,在岳父和其妻的激将逼迫下,被休离家赶考,高中后还乡,岳父托第三者解释原委,夫妻二人遂团聚。这一故事仍然基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最高理想追求,并且也以大团圆为结局,不存在道德批判的意义。明传奇《烂柯山》全剧已佚,但在《缀白裘》中保存了其中七出,《缀白裘》中收录的多为当时广泛演出的戏曲选本。从中可以看到,传奇《烂柯山》在保留《渔樵记》部分情节的基础上,还写了买臣中举后,行报复之举的事情,也写了其妻悔恨当初不该抛弃买臣的心情和其遭遇马前泼水的羞辱,剧本具有了道德批判的指向。其后的舞台演绎,基本按照这个故事或繁或简进行搬演,但概不出道德批判和对婚姻关系思索的主题。
至汪笑侬改编的《马前泼水》,基本保留了朱买臣穷困读书,屡试不第,其妻嫌贫爱富,休夫重嫁。后朱买臣高中归乡,其妻悔恨遭辱,马前泼水而投湖等情节。不同的是批判了朱买臣在已没有口粮、没有柴火的情况下,仍然不切实际地卖弄着诗文,为其妻在这种情况下逼买臣休自己找到了令人同情的借口。此剧在人物关系和戏剧情节方面较之前有些许改变,使之更加符合人性的逻辑,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编剧现代主义的思想,是传统戏现代改编的一次有益探索。
而晋剧《烂柯山下》,再次将其改编再创造,可谓给传统的朱买臣故事注入一股清流,无论在人物性格还是主旨立意方面均打破传统,在向现代性的审美范畴中迈进了一大步。这在传统剧目的改编上,可谓是一次大的突破。该剧讲述了汉代名臣朱买臣卖柴为生,贫寒读书,在给人写婚书之际,戏剧性地被婚书上的主人崔巧凤看中,遂巧凤违背父母之命(崔巧凤之嫂)与朱买臣成婚,婚后二人吃苦耐劳,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努力。七年之后,崔氏终于难以忍受饥饿寒凉的生活,更难以接受朱买臣屡试不第的现实,灰心失望。理想破灭之际她说出气话,提出被休。朱买臣极力挽留,但崔氏仍坚决要求朱买臣写休书,朱买臣一怒之下,写就休书,夺门而出,留下心情复杂的崔巧凤独守草房。后朱买臣终于高中回乡,崔氏欢喜迎夫。但朱买臣对崔氏的隐忍以“马前泼水”回报之,而崔巧凤无法接受自己苦等来的结局,投河自尽。买臣回家,触景生情,意识到崔氏并无背叛自己,后悔不已,但结局已无法挽回,最终等来了崔巧凤的一具尸体,故事以悲剧结尾。如此改编,使得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故事情节环环相扣,逻辑关系清晰顺畅,是改编朱买臣故事的成功实践,下文详细分析。
二、人物性格和主题的变化
于这个故事来讲,无论是传统还是新编,成就故事主题的关键性人物在于女主人公,即朱买臣之妻。她的性格特征与处事方法直接推进了故事情节的进展,促成了故事主旨立意的伸张。在旧的故事中,她是一个充满哀怨、嫌贫爱富,甚至有些坏习惯(惯赌)的妇女,这些性格行为直接促成了马前泼水的结局和观众对其的憎恶。但在晋剧《烂柯山下》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有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她已然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其一,她大胆刚烈,也可以说具有反封建意识,面对不理想的婚配对象,她敢于与家长(嫂子)对抗,而毅然决然地和“穷酸”的朱买臣私奔。其二,她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凤冠霞帔”梦,凤冠霞帔不仅可以带给她富贵,更重要的那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具有一种精神层面的意义存在,这个梦想也成为她面对贫苦生活的精神支柱,更是推进这个新编故事高潮迭起的关键所在。其三,为爱而嫁,有情有义。是朱买臣激起了给予她富贵和身份的“凤冠霞帔”梦,但一开始面对三个小丑和一个清逸俊朗的朱买臣来说,她选择了后者。她愿意跟随清贫的朱买臣,等到苦尽甘来。事实证明,婚后他们也曾相敬如宾,举案齐眉。而且在逼休之后,买臣离家出走,她依然挂念买臣的安危。且三个小丑的利诱依然敌不过朱买臣在她心中的形象,她独守草房,将买臣的书屋打扫得一尘不染,这些都表明了她对朱买臣的忠贞与爱。
凡此三点,将其塑造成了与传统故事中大不相同的朱买臣之妻,她身上显现着现代主义女性的光辉,她的大胆刚烈成就了她的婚姻;她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使得困苦的生活有所寄托,使得朱买臣的梦想得以实现;她的有情有义和对朱买臣的包容,让人看到了贫贱夫妻幸福生活的可能。她全新的形象使得此剧的主题一改往日在封建男权意识下夫为妇纲、恪守妇德的伦理规劝,而成为激励婚姻中男女在困难面前要相互信任,相互包容,同舟共济的相处之道,无疑这个主题已超越了时代、超越了空间。
剧中的朱买臣与以往的变化不大,他依然是一个封建文人的典型代表,刻苦读书,屡试不第。在其男人的尊严被挑战以后,决然休妻。荣贵之后,行报复之心,马前泼水。不同的是,编剧在其休妻离家之后,让其靠卖字卖文为生,解释了又一次科考之后能中举的直接原因,即关起门来死读书和读死书都是不行的,必须在实践中了解民生疾苦,关心社会问题,方能成为栋梁之才。这是朱买臣后来悟到的,也是编剧的现代意识在剧中的体现。最后买臣的忏悔是传统故事中没有的剧情。这一情节使得朱买臣作为一个文人,他身上的勤、俭、温、良、恭、让等性格特征更加完满,但悔恨终究换不来妻子的复活。笔者看来,他的忏悔给此剧增添了温暖气息,也更加剧了此剧的悲情气氛!
无疑,此剧的高潮在买臣富贵还乡一场。看到此处,我内心有很多疑问,崔巧凤已然与《朱买臣休妻》等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不同,那么此处,该如何化解矛盾?是否还有“马前泼水”的情节?崔巧凤的结局该如何处置?然而接下来的剧情,有“马前泼水”,也有崔巧凤含羞投湖。剧情发展至此,朱买臣忏悔不忏悔似乎都无法改变结局了,两人终归不能团圆。忏悔可能会给观众些许安慰,但这种安慰似乎也不能让观众减少对崔氏的同情。忏悔是要给朱买臣一个机会,想让其得到观众的原谅?如果说忏悔能让剧情更加圆满,更或者说用其来为这个悲剧埋单的话,那这种忏悔似乎又显得力量小了些,其改变不了结局,更无法加强这出悲剧的力量。我久久思索,欣喜于编剧在改编中的现代意识,同时感到,这一悲剧结局如同给人吃了一颗枣,酸酸甜甜地嚼着嚼着被枣核支了一下牙齿,有些让人不爽。悲剧在酿成的一刹那,已经震撼了观众,留给了他们思索的空间。忏悔,无异于一个尾巴,分散了悲剧的力量,削弱了观众的想像。当然,瑕不掩瑜,千年来流传的朱买臣故事今天能有这样的创编,已经实属不易了。
三、继承传统,发扬了传统戏曲“密针线”的创作理论及“插科打诨”与舞台写意的戏剧表现手法。
如果说这部戏成功地塑造了人物,明确了主题立意,这被称为“立主脑”的话,那么,在“密针线”的讲究上也是到位的。“密针线”是戏剧家李渔的戏剧创作主张,指的是剧作除了中心人物和中心思想以外,还应有次要人物和次要情节,而这些次要人物和情节均应为中心人物和情节服务,使得整部剧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犹如缝制衣服,紧密针线,才能使衣服结实。晋剧《烂柯山下》中,充分体现了“密针线”的运用,三个丑角的争婚和几个报子的串场即是。丑角的出场突出了崔巧凤不贪图富贵,而执着追求理想的美好品质,也衬托出朱买臣的清逸俊朗、贫困努力及其更高的精神追求,同时也活跃了剧场气氛,使得剧情在紧张严肃之时,给观众带来些许的放松,使得演出张弛有度。
报子的串场,提示时间,连接剧情,完全是一种“针线”作用,即整合了剧情,也起到了留给观众思考休息的空间,足见编导的功力匠心。
整个舞台空间亦干净空灵,而又充满写意,一幅画即是烂柯山,一桌二椅即是朱买臣的家,两条红绸,如梦如幻,在现实和回忆中切换,写意特质明显。
总之,在一个大舞台上,不足十位演员精彩地诠释出一个新编的老戏,在当前诸多的新编剧目中是难能可贵的,而晋剧《烂柯山下》成功地做到了。
(责编:于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