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某医学院校954名大学生手机依赖现况调查

2018-01-02姜淑瑞席苗苗腾子豪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新生综合征

姜淑瑞,沈 静,席苗苗,腾子豪,王 茜

(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新疆某医学院校954名大学生手机依赖现况调查

姜淑瑞,沈 静,席苗苗,腾子豪,王 茜*

(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目的 探索大学生手机依赖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其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新疆某医学院校95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两部分。结果 在调查的954名大学生中,手机依赖综合征检出率为39.5%。不同民族、是否新生、是否独生子女及不同运动情况的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严重,应从多方面着手进行防控。

医学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通讯设备的普及,手机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近年来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多,使其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然而在手机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与“低头族”“手机控”有关的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多[1],“手机依赖”“手机成瘾”等相关词汇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对于手机依赖或手机成瘾,国内外均没有明确的定义,但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手机依赖是一种成瘾行为,表现为个体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持续的渴求感与依赖感,并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2]。本研究选取新疆某医学院校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初步了解新疆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大学生手机依赖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新疆某医学院校大一至大四本科生中,每年级随机抽取3个专业,然后在所抽专业中随机抽取一个班,以所抽班级的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分为一般情况调查表和手机依赖量表两部分。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民族、年级、专业、生源地、父母婚姻状况、是否独生子女等),参加学校活动及运动情况等。手机依赖量表则是引用香港大学梁永炽教授编制的“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调查中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入各班讲解填写调查表的相关要求及注意事项,被调查学生知情同意后自行填写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采用匿名方式,问卷当场填写,由调查员检查填写的完整性后当场回收。

MPAI共17个条目4个因子:失控性(指使用者在手机上花费大量时间而不能自控),戒断性(指无法正常使用手机时产生挫败感),逃避性(指利用手机逃避焦虑等情绪)和低效性(指过度使用手机影响到日常生活与学习)。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从不”计1分,“总是”计5分,得分越高表示手机依赖倾向越明显,量表条目中有相关表现≥6项者被判定患有手机依赖综合征。

1.3 统计分析

利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后进行数据录入,利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不同影响因素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人口统计学特征

共发放调查问卷995份,收回有效问卷954份,有效回收率为95.9%。其中男生329人(34.5%),女生625人(65.5%),平均年龄(20.0±1.5)岁;汉族509人(53.4%),维吾尔族 318人(33.3%),哈萨克族、回族等其他少数民族127人(13.3%);包括临床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中药学等7个专业。

2.2 学生手机依赖情况

根据MPAI评分规则,本次调查中大学生MPAI总均分为(38.7±11.7)分,其中,377名大学生被判断患有手机依赖综合征,占39.5%;511人认为自己患有手机依赖综合征,占53.6%。大学生MPAI 4个因子得分情况见表1。

表1 大学生MPAI 4个因子得分情况(s,分)

表1 大学生MPAI 4个因子得分情况(s,分)

因子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得分14.1±4.8 10.8±4.2 7.4±2.7 6.4±2.6

2.3 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民族、是否新生(大一学生为新生,其余年级为非新生)、是否独生子女以及不同运动情况的学生MPAI得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详见表2~5。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差异在进行方差分析后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汉族与维吾尔族学生的MPAI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影响因素,如性别、专业、父母婚姻状况、是否参加社团活动等对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以是否患有手机依赖综合征为因变量,以民族、是否新生、是否独生子女及运动情况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异的危险因素,结果见表6。

表2 不同民族学生MPAI得分情况±s,分)

表2 不同民族学生MPAI得分情况±s,分)

注:*P<0.05,**P<0.01,***P<0.001

因子F值总分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维吾尔族40.6±12.0 14.6±4.9 11.5±4.2 7.8±2.6 6.7±2.6其他少数民族39.1±11.9 13.8±4.7 11.2±4.1 7.6±2.8 6.4±2.7 7.577***2.881 9.438***5.930**4.423*汉族37.3±11.3 13.8±4.7 10.3±4.1 7.1±2.7 6.3±2.5

表3 是否新生MPAI得分情况s,分)

表3 是否新生MPAI得分情况s,分)

注:*P<0.05,**P<0.01

因子t值总分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非新生(n=683)39.1±11.8 14.2±4.8 11.1±4.1 7.3±2.7 6.5±2.5 2.026*1.937 2.854**1.408 2.486*新生(n=271)37.4±11.4 13.6±4.6 10.2±4.4 7.6±2.7 6.1±2.6

表4 是否独生子女MPAI得分情况(,分)

表4 是否独生子女MPAI得分情况(,分)

注:*P<0.05,**P<0.01,***P<0.001

因子t值总分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非独生子女(n=706)39.3±11.7 14.3±4.8 10.9±4.2 7.5±2.7 6.4±2.5 2.647**3.236***1.676 2.027*1.183独生子女(n=248)37.0±11.8 13.2±4.5 10.4±4.2 7.1±2.7 6.2±2.6

表5 不同运动情况学生MPAI得分情况(s,分)

表5 不同运动情况学生MPAI得分情况(s,分)

注:*P<0.05,**P<0.01

因子t值总分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每月3次及以下(n=267)39.9±12.0 14.4±4.9 11.5±4.2 7.4±2.9 6.5±2.6 2.040*1.614 3.255**0.173 1.215每周1次及以上(n=687)38.2±11.6 13.9±4.7 10.5±4.1 7.4±2.6 6.3±2.5

表6 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近年来,青少年手机依赖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广州地区2 213名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发生率为23.3%,其中医药类学生的发生率为20.1%[3]。洪艳萍等人[4]研究发现,30.8%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南京地区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占总样本的10.7%,戒断性与逃避性的检出率高达33.7%和37.3%[5]。本次调查的954名大学生中,共有377人被检出患有手机依赖综合征,检出率为39.5%,高于其他报道。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使用的量表及判断标准的差异,另一方面可能与手机功能的增多有关。除打电话、发短信等基本功能外,手机还具有聊微信、刷微博、看视频等功能。此外,学生还可通过手机完成网络作业、查询成绩等[6],因此,学生在享受手机多种功能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对手机的依赖。

通过对不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维吾尔族学生的MPAI总分及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因子得分均高于其他民族学生,提示在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防控中应重点关注这一群体。大一新生的MPAI总分为(37.4±11.4)分,明显低于高年级学生的(39.1±11.8)分,这与蚌埠地区的调查结果一致[7]。大一新生在刚入校时可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适应新环境与熟悉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上,生活较充实,而随着年级的增加、手机使用年限的增长以及社会交往需求的增加,导致高年级学生更加频繁地使用手机,手机依赖程度增加。独生子女MPAI总分为(37.0±11.8)分,低于非独生子女的(39.3±11.7)分,这与广州、蚌埠地区的调查结果不同,尤其是失控性和逃避性两个因子得分差异显著。可能是因为大学生缺乏生活的磨砺,心理尚不成熟,情绪波动较大[8],而非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熟悉的大家庭,大学独立的学习与生活方式与他们之前的生活环境形成较大反差,导致他们不适应环境,从而产生烦躁、苦闷等不良情绪,而手机的各种功能便成为其宣泄这些不良情绪的途径,因此易导致手机依赖。经常运动(每周1次及以上)的大学生MPAI总分低于不经常运动(每月3次及以下)者,尤其是戒断性因子得分差异显著。经常运动的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运动中,手机使用时间相对短,则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就会相对降低。

青少年较其他手机消费群体而言,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容易被新事物吸引,更易受到负面影响。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报道增多,许多国家[9,10]、地区[11]都在探寻其影响因素及防控措施。然而本研究结果表明,以上影响因素均不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提示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是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进行防控时应从多方面入手。根据本研究结果,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防控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重点人群重点关注。对于本次研究结果中的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与非独生子女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其降低手机依赖程度。(2)从新生入学开始对学生手机依赖进行防控。本研究显示,新生手机依赖程度远低于高年级学生,故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实施相关防控措施,引导其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现实生活与学习中。(3)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引导其正确使用手机。手机功能的增多使得手机在生活中的普及和使用时间的增加已经势不可挡,然而手机依赖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个人成长会产生不利影响[12]。学校应开展相应的活动,加强手机依赖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和引导学生科学、健康地使用手机。另外,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文体活动,以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现实生活中,从而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抵制手机依赖。但目前关于手机依赖干预效果的相关报道较少,很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1]颜利飞,王积超.“低头族”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2017,17(1):16-21.

[2]郑显亮,王亚芹.国外青少年手机依赖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8):19-22.

[3]王畅,王声湧,李文浩,等.广州地区2213名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的现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10):949-952.

[4]洪艳萍,肖小琴.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与人格特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4):626-627.

[5]孙悦,胥鉴霖.南京市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症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医学与社会,2015,28(2):88-89.

[6]周金辉,李晓飞.大学生基于手机的学习行为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4(9):52-59.

[7]杨葛君,胡传来.蚌埠地区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2):227-231.

[8]徐成芳,顾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J].教育理论研究,2011(11):217-218.

[9]Jose De-Sola Gutierrez,Fernando Rodriguez de Fonseca,Gabriel Rubio.Cell-Phone Addiction:A Review[J].Front Psychiatry,2016(7):175.

[10]James A,Roberts L U C,Chris Manolis.The invisible addiction:Cellphone activities and addiction among male and female collega students[J].J Behav Addict,2014(4):254-265.

[11]张霞,陈丽霞,杜世正.青少年手机依赖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1):1756-1760.

[12]宋默涵,黄华平.手机依赖对安徽某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实证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5):723-728.

G455

A

1671-1246(2018)01-0125-03

注:本文系2016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201610760023);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CX2016023)

(*通讯作者:王茜)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新生综合征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重获新生 庇佑
Chandler综合征1例
考前综合征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
新生娃萌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