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层级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民歌教学

2018-01-02

乐府新声 2017年4期
关键词:层级民歌传统

徐 烨

层级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民歌教学

徐 烨[1]

文章提出在中国传统民歌教学中应把握基础层、分析层、理论层、实践层4个教学层级;在教学内容上应区分 “精”、“泛”2种层级曲目;在教学组织上,应遵循以学生为内核主体层,教师为外围辅助层的教学组织层级原则;在教学目标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制定相适应的层级教学目标。

民歌/教学/层级

作者在武汉音乐学院多年从事中国传统民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越来越多的会通过网络,如五花八门的民歌网站、民歌网络公开课、无所不能的搜索引擎、微信等等,获取与中国传统民歌相关的资讯。在信息资讯如此海量、便捷的时代,用一部手机就能轻松获取所要的民歌知识,故作者认为基于这样的社会大环境,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全面的挑战,教什么?怎么教?真的是要认真思考和琢磨的问题。承载着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使命的教师们,如何将这种具有历史感、地域性、民族性的传统音乐文化,用当代青年学子能理解和接纳的方式来传递,让学生能在学习中体味传统,让传统音乐文化和现代音乐文化能有效沟通,有鉴于此,作者认为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应把握“层级教学”原则,将层级教学的理念贯穿在教学中,故将对此问题的些许感悟写成如下文字,请教各位同仁。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对这一研究领域相关的期刊文献进行了检索,以“民歌教学”为篇名,检索到音乐舞蹈类文献167篇,硕博论文22篇,其中大多数为探讨汉族区域性民歌与少数民族民歌教学的文献,与本论题较为相关的研究有 8 篇文献,如《高等音乐院校民歌教学探析》[2]苏青《高等音乐院校民歌教学探析》,《中国音乐》1994年4期,第28-30页。一文,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材料的选择等方面对高等音乐院校民歌教学进行了探讨,认为民歌的教学应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民歌“本文”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初探——对高等艺术院校民歌教学改革的思考》[3]李祖胜、匡君《民歌“本文”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初探——对高等艺术院校民歌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国音乐》2007年第3期,第80-82页。文章针对民歌“文本”教学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提出构建民歌“本文”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要将民歌与其文化背景联系起来。《民歌教学规律的探索与实践》[1]韩贤《民歌教学规律的探索与实践》,《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年第2期,第35页。一文,对如何提高民歌课程教学效果,从教师自身素养到教学环节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民歌教学中的“广、精、美、活”》[2]苏青 易人《民歌教学中的“广、精、美、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0年第4期,第9-11页一文,从民歌教学的内容选择标准和教学组织上,论述如何上好民歌课。《无中取有,亲近生态——高校音乐课堂中的原生民歌教学举措》[3]蓝雪霏《无中取有,亲近生态——高校音乐课堂中的原生民歌教学举措》,《中国音乐》2016年第3期,第177-185页一文中写明,认为为了能让学生尽可能学习体味到原生民歌,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尽可能保持原生民歌的味道。《浅谈民歌课的教学方法》[4]冯志莲《浅谈民歌课的教学方法》,《乐府新声》1993年第2期,第51-52页。一文,从讲唱的结合、音乐欣赏、提问与纠正3个方面对传统民歌的教学进行论述。

对前人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之后,不难发现,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民歌教学应采取何种教学理念和方法,从事中国传统民歌教学的同仁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考。本文与前人研究的区别在于:本文对传统民歌的教学,提出了在教学的开展实施中应有基础层、分析层、理论层、实践层4个教学层级;在教学内容上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明确层级教学目标;在教学组织上应遵循以学生为内核主体,教师为外围辅助,课堂讨论为核心的层级原则,在考试环节中应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进行层级式的考试设计。

一、中国传统民歌教学展开中的层级分属

从作者长期的授课实践来看,中国传统民歌的教学常有“鸡肋”之感,讲、唱、听、看的教学手段似乎看起来是丰富多样,但常有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效果欠佳的情况出现,民歌课最终常常与唱歌课无异,作为一门实践与理论均有较多积累的学科,这样的授课效果难免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作者归结为以下几点:其一,中国传统民歌艺术在当前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的衰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其二,当前的高校青年学生中大部分不知中国传统民歌为何物,对中国传统民歌缺乏了解,故对其“敬而远之”。其三,虽然现在政府大力提倡保护中国传统民歌文化,一些电视台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原生态”民歌比赛,但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远不及西洋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来的深刻。其四,由于中国传统民歌艺术有其自身的艺术特点,这些特点又与讲求“快餐文化”的现实社会缺乏某些“契合”之处,故难以迎合当代大多数青年学生的欣赏口味。其五,课程教学目标的模糊化,教学内容的固定化,教学组织的静态化。由此,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传统民歌的教学提出了基础层、分析层、衍展层、实践层4个教学层级的展开,现用表格将各层级所包含的主旨分述如下:

表1.中国传统民歌层级教学一览表

本文提出的传统民歌教学中的“基础层”指的是,在传统民歌教学中的记谱和模唱。在这一层级中,记谱成为模唱的基础,学生在记谱的过程中会将曲目反复聆听多遍,在聆听和记写的过程中将歌曲的大致风格在脑海中形成印象,为下一步的模唱打下基础。模唱是基础层级中的主要教学目标,重点模仿的是民歌唱段中的润腔与方言。对于基础层级的民歌教学而言是对民歌曲目的感性体悟,这种感性体悟是对民歌最为基础的学习,是其它层级开展的基础。

民歌教学中的分析层是指对已模唱熟练的民歌曲目进行旋律、结构、节奏、调式、唱词5个方面的音乐形态分析,通过对音乐形态的解析进一步了解民歌音调的内在构成,有助于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可以将不同区域、民族的民歌音调加以比较,加深对诸如“风格区”、“色彩区”等理论问题的认知。

民歌教学中的理论层是指研读与传统民歌相关的音乐、历史、地理、宗教、民俗文献,这是一个理论学习的层级,这一层级需要授课教师去筛选相关的经典文献以供学生研读,培养学生从多种思维角度去看待民歌的形成、发展与流变,将民歌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考量。

民歌教学中的实践层是指在基础层、分析层、理论层的基础上,对已学习的民歌作展演或创编,对于音教专业的学生而言还应加入讲授民歌这一环节,对于音乐学理论专业学生来说还可以加入撰写学术论文这一内容。民歌展演是用舞台表演的形式将所学习的民歌进行展示,要求学生根据所演唱的民歌作相应的服装、化妆及道具的准备,可以有独唱、对唱及小组唱等多种形式,评价的主要标准是与传统民歌的相似度。民歌创编是指将传统民歌与其它音乐类型相结合,引导学生作民歌与多种音乐类型相结合的尝试,如民歌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民歌与西方音乐的结合,可以是书面的作曲式创作,也可以是舞台表演性的创演,总之鼓励学生发挥音乐想象力,在这里可以打破一切既有的条条框框,让创意在这里尽情挥洒,评价的标准是创意与音乐的可听度。

中国传统民歌教学中基础层和实践层是偏感性知识的层级,分析层与理论层是偏理性知识的层级,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这四个层级的教学之间可以交错,如基础层——实践层的教学体系,主要针对非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基础层——分析层——理论层——实践层,主要针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情况,可以自主选择层级的组合,当然最理想的教学状态是4个层级均有涉及,培养学生对传统民歌从感性知识到理性总结后,回到感性运用的层面,形成从模仿唱——理解唱——创编唱的3个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模式。

二、中国传统民歌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中的层级分属

在选择中国传统民歌的教学内容上,应明确“精”、“泛”2种层级曲目,这里的“精”指的是具有区域性、民族性2个层面上经典意义的传统民歌曲目,如汉族江南地区民歌《茉莉花》、花儿的代表曲目《上去高山望平川》、信天游的代表曲目《兰花花》等等。“泛”指的是在经典民歌曲目之外的,具有较高演唱度和可听度的曲目,如河北民歌《绣灯笼》、山东民歌《绣荷包》、东北民歌《小看戏》等。当然不同的授课教师对“精”与“泛”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作者认为这对实际的课堂教学并无影响,每位授课教师可以视教学对象的不同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在传统民歌的教学组织上,应遵循以学生为内核主体层,教师为外围辅助层的教学组织层级原则。这个教学组织层级原则的提出,是受到目前兴起的有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发。“翻转课堂”[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第7期,第5-16页(Flipped Class Model)是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授课内容的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了教师答疑与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这样将学生的学习由较为被动式的接受,转成较为主动式的学习探索,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导,老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答疑者和协助者。作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教师自身的业务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试图将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应用在对中国传统民歌的层级教学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取得了一定心得,认为传统民歌的教学组织也可以用层级的方式去解构。首先,学生成为了教学组织中的主导者,成为教学中的核心层级。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料后,学生先在课下进行学习,这种做法类似于课前预习。由于学习的资料主要以视频或音频的方式呈现,故学生不仅可以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还可以反复学习,这样能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有更多的了解。其次,教师成为了在教学组织中较外围的辅助层级。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内容,设计某个或几个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议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小组讨论或辩论,小组成员通过交流、协作共同完成问题的探讨,并得出相应的结论。第三,为了较好的发挥学生的内核主体层级与教师的外围辅助层级之间的有机衔接和互动,需要授课教师对课程的授课内容及相关文献资料作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

随着“慕课”及网络公开课等各种“在线开放课程”的兴起,当今的青年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多样化,单向信息传递的传统课堂授课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授课形式和授课内容的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层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成就感。教师从教学的主体层级退而成为教学辅助层级,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倾听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及学习效果的反馈,以便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真正作到“因材施教”。

三、中国传统民歌教学目标中的层级分属

中国传统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一门基础的教学课程,是学生在校学习时最早接触的中国传统音乐,是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敲门砖,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在教学目标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笔者就以武汉音乐学院中国传统民歌教学为例,说明中国传统民歌教学目标中的层级分属。

武汉音乐学院的必修课《中国传统民歌》课的教学时长为36学时,教学对象涉及附中初三年级、音乐学理论专业本科一年级、音乐教育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因不同年龄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传统民歌学习的需求和侧重点不尽相同,教学情况复杂。笔者认为“一本备课本打遍天下”的教学模式,不能为学生提供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的知识“营养”,这样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纪律混乱,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之,故对此课程的教学内容就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需”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规划,制定符合学生学习要求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笔者认为可以将这三个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层级:

表二.中国传统民歌教学目标分层表

第一层级针对的是附中初三年级的学生,这个年纪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4—16岁之间,笔者认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歌可谓“白纸一张”,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歌的兴趣。教学的内容宜以生动有趣,富于童真情趣的传统民歌为主,对于传统民歌的理论知识部分则应偏重简单的基本知识介绍,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定义等,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模唱中国各地的传统民歌上,通过演唱传统民歌继而感受传统民歌的艺术魅力。

对于第二层级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中国传统民歌这一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大多数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工作而言,具有较密切的联系。在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就包括了中国传统民歌这一教学单元,其学习中国传统民歌可以直接用于今后的工作中,可谓“学有所用”。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笔者认为应采用实践演唱和基本理论学习并举的方式进行,但在授课的形式上仍要掌握灵活生动的原则,切不可“照本宣科”。在教学中要以模唱为基础,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考试时将演唱考试与学生自己备课讲授传统民歌的方式并行,锻炼学生教授中国传统民歌的教学能力,整个教学的侧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如何教授传统民歌和理解传统民歌,进而能理解传统民歌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上。

对于第三层级的音乐学(理论)专业的学生来说,此课是其专业学习中的基础课,是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只有较好地掌握了各地各民族不同风格类型的民歌,才能更深入的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发展和源流脉络,对于其后所学的《民族音乐概论》、《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戏曲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等相关基础课程才能起到较好地支撑的作用,故对音乐学(理论)专业的学生而言,该课程是应努力学好的一门课。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笔者认为,首先应在掌握相当数量的中国传统民歌感性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的民歌曲目对民歌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以期达到理论和实践演唱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在教学的形式上,应采用视、听、讨论、记谱、表演、分析所学民歌等方式穿插在教学中,使学生领悟传统民歌的真谛,并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民歌的教学要为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符合其自身情况和需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只有明确了教学对象的层级分属,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感,拉近中国传统民歌文化与青年学生的距离。

J606.2

A

1001-5736(2017)04-0056-5

[1]

徐烨(1976~)女,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

(责任编辑 朱默涵)

猜你喜欢

层级民歌传统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老传统当传承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藤县水上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