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理趣”融入高中历史教学

2018-01-01沈宋彬

关键词:理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沈宋彬

摘 要:“理趣”是一个渊源深远的词语,晋代书籍中便有這一词语的记载,引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将理说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听得眉开眼笑,是一种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思维。“理趣”的方式很多,本文略举联想、角色扮演和使用辞格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中历史;理趣融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0-076-1

“理趣”就是把理说得有趣,本来说理是一件理性且较为乏味的事,但若要将其说得引人入胜,那必然要下一番工夫。在担任高中历史教师的初期,我就很向往并开始探究,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在实现教学目的的同时,变得生动有趣,将学生深深吸引在学习中,但一直把握不好其中的度,有时过于生动,却发现教学内容深度不够,有时使劲向深里钻,而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毫无兴趣。接触到“理趣课堂”后,我才明确了:理在趣前,趣跟其后;理是目的,趣为手段。即便是高中生,他们也只能够在直观感性的经验支持下进行独立的理性思考,但在全面和系统性上都还很难达到精确,而高中历史的“理”,正需要较为精确的概括综合、比较分析和认知评价。这样一个说理过程是相对严谨的,教学时教师很容易会表现得严肃、慎重,而失之幽默有趣,在准确掌握对“理趣”的理解后,我发现其中融合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一、引导进行联想,由抽象到形象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之所以时常会用到小视频或图片,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对教材中文字的形象感,加深对历史的认知和感悟。高中历史的理性内容,指的是名词术语的内容、作用、影响,事件的因果、条件、价值、意义等,如果是直接理解、记忆这些内容,学生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我常看到有学生为强迫自己弄明白相关句子的意思,用手指着逐字慢读,依然是心有余力不足。他们所使用的这种从抽象到抽象的暴力方法,脱离了高中生学习以形象经验为支撑的特点,若能引导他们运用与自己阅历或已有知识相关的联想作帮助,就会容易很多。

例如在理解西周的分封制时,要硬将课本第六页的相关内容读懂,既需要环境悄然无声,又需要人凝神静气,有时教师在出示引导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后,还喋喋不休地提示,就可能引来一些静想的学生的反感,这就学得很辛苦。若在给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后,还发现有的学生对这个问题强记效果不好,便可以画出示意图。

再以家庭绵延为例进行强调:周天子就像你家里的爷爷,继承他老人家皇位的是你爸爸,二级圈里的诸侯就是你的叔叔们,他们的长子也将继承他们的诸侯位,第三级中的卿大夫就是你叔叔们的其余儿子。记得我这样解释的时候,有同学问:那我在哪?顿时全班哈哈大笑,有人回答:阿笨,你家有皇位继承,你都不知道自己在哪,你是长子,在周天子下的嫡长子的下面。

二、借助角色扮演,从课本到现实

有不少教师认为,角色扮演这种教法,多用在小学和初中这些比较幼稚的学生身上,高中课堂一般不太适用,这种说法是将其与表演混为一谈,虽然它属于表演形式,但与一般的表演有较大的区别,首先它强调的是“角色”,所以可以用在对人物的探究理解上,其次它将不同学生想象中的不同人物,进行了现实化,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因表演的不同而引发学生将其与自己想象的人物作比较,能够深化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但由于学生在时间、认知等条件的限制下,所编写的人物短剧有时会偏离历史较远,甚至违背史实,因此我一般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质量把控;一是对要求掌握的重点人物,以作业的方式布置下去,交上来由我挑选或整合为最接近原型的短剧;二是由几个有兴趣的同学,自发组成临时兴趣小组编写。

上必修一第二十三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了让学生掌握当时外交政策制定的原因,培养分析能力,领略周恩来等老一辈外交家的风采,我设计了一个角色表演的环节,提前让有兴趣的学生报名,根据教材,查找资料,编写并表演周恩来等外交家三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经历,并虚构一场记者招待会,以问答形式解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制定的原因,贯穿其中运用其精髓答记者问。

三、运用典故辞格,让深沉兼具幽默

辞格也成修辞格,是为提升语言的表达效果,而采用的修饰词句的方法。我想到运用辞格获取“理趣”,是从幽默的原理中得到的启示,很多相关书籍在谈到幽默的形成时,都认为辞格是其中一种来源,诸如双关、夸张、对比、比喻等辞格,恰当地运用到语言中,都能产生幽默效果。若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单单是学会修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形成从辞格到幽默的思维:比如双关,可以借词语的谐音引申出新的含义,也可以从一词多义中发现新语义;又如夸张,这个较为容易使用的方法之一,是用比喻故意夸大或缩小事实,……。使用辞格的时候要注意,幽默心理是求新的,所以用词必须有所更新,或者运用一些不常见的语汇,否则学生从小听到大,有趣也变得无趣了。

上必修二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介绍背景时,我用了两则材料让学生探究,一则是华国锋提出的两个“凡是”,另一则是《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借毛泽东的话说的“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价第一则材料时,我笑说:“这种做法就是板板六十四。”学生兴趣顿时上来:“什么意思?”“就是宋代制钱时,每一版规定为六十四个铜钱,不得加减。铜钱制造可以这样,管理国家可以吗?”于是大家捡到了一个比喻,在我们班通用起来。

可见,大道理也是可以用有趣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高中历史是偏向于理性思维的学科,要将有意义而严谨的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等,融入有意思的过程中,教师们还需不断学习,跟上学生的“趣”点。

猜你喜欢

理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理趣课堂”实践研究初探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冀军校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草色遥看近却无”理趣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