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尊重文化 完善家校沟通
2018-01-01岳遵元
岳遵元
(合肥皖智中学 安徽合肥 230011)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遗传、环境和教育是人的认知发展的三要素,三者互为前提。遗传因素是物质基础,提供了认知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和教育是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的有效有段。严格地说,环境包含着教育,或者说环境本身就是教育,这里的环境当然包含家庭、学校及社会,三位一体,但随着社会发展,寄宿制成为现代高中教育的趋势,而寄宿制的教育管理新形态有利有弊,主要弊端就在于对三位一体的割裂,所以寄宿制学校的教育管理成为新课题,因为传统学校教育更多关注的是课堂教学,淡化或忽略了管理教育。如何在现实背景下重建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三位一体,寻求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合力成为学校管理的迫切需要。
本文试图从寄宿制的特殊环境和当代高中生这一特殊对象的角度,结合合肥皖智中学“尊重文化”的实践,就如何完善家校有效沟通,寻求教育合力,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寄宿制学校的现实背景
传统中国社会以及传统中国家庭中,孩子的成长一直是伴生式的,是在与上一代朝夕相处中完成的,但年轻父母已经无暇也无力以陪伴的方式实现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寄望于祖父母一辈的照看显然又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于是家庭教育的无助催生了寄宿制学校的普及与发展。它的好处首先就是解放了父母,减轻了教育孩子的负担;其次是让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融入群体,有利于个性发展与人格养成;同时也免去了上学放学在路上的时间,让孩子有更多时间集中精力学习。但利弊总是共生的,寄宿制学校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马克思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寄宿封闭的一方净土割裂了或者说疏离了孩子与家庭与社会的联系,尤其不利于全面的人的养成。学校管理者如何扬长避短,克服寄宿封闭的弊端,尤其如何保持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寻求教育的合力,实现对下一代的全面、合理的培养,成为迫切的现实课题。
这是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起点。
二、尊重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合肥皖智中学是一所新生的学校,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三高”定位,秉持“尊重、安静、开放”的办学理念,追求“高端、优质、精品”的办学特色和“涵养正直人品、打造高效教品、成就优秀学品”的办学品格,着力打造并践行“骨子里尊重老师、心底处尊重家长、灵魂上尊重学生”的“尊重”文化,努力实现我们的办学初心:在中国,办一所好学校。
我校以“尊重”为学校文化的关键词,就是基于对现代教育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学校发展的崇高期许。“尊重”的基本内涵是尊敬、重视,其实践意义体现在平等相待的心态及言行之中。作为学校文化的主题词,我们赋予了三个维度的阐释即“骨子里尊重老师、心底处尊重家长、灵魂上尊重学生”,这是观念,是心态,更是言行的准则。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家庭是教育的前提。教育主体的一切行为都必须要基于对学生这一客体的尊重,包括对学生背后的家庭、家长的尊重。学校教育的成功实施正是基于这三位一体的合力,罔顾其一都将枉然。“心底处尊重家长”恰恰是最容易被罔顾的一端。
三、尊重家长的必然与必要
所谓必然,是注定如此的;所谓必要,是不可缺少的。实际调查发现,大多数家庭选择寄宿制高中是被动的,迫于无力无助而寄托于学校,但心理期待上又不同于幼儿时期的托管,对孩子在学校三年的学习成长,存在牵挂与焦虑。这正是我们提出“心底处尊重家长”的客观背景,这种尊重,是理解也是共情,是必然也是必要。
寄宿封闭的特殊性决定着尊重家长的必然。我们的寄宿制学生一个月放假一次,这种空间的割裂与心理的疏离对家长和学生两端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结果。如果沟通渠道缺失或信息互通不畅,家长一端对学校管理在观望中会产生误解、质疑甚至干涉、干扰;学生一端在高强度、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难免压抑、枯燥甚至孤独、忧郁,这种特殊性决定着学校必须在两端之间建立沟通的平台。同时,教育是有特殊专业性要求的,不是每个家长都懂教育,都会理解配合学校,所以学校教育的源头必然要上溯到家庭,这种延伸的教育必然要求以尊重为前提,才可以建立互信,消除误解,争取配合。
教育目标的趋同性决定着尊重家长的必要。向善向上,成人成才,是我们对下一代的共同期许,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元素、多维度的有效参与。这也就要求家长必须加入到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来,作为教育主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尊重基础之上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联合教育是必要环节。此外,家长由于所受教育背景的差异、教育专业知识的所限,况且从心理上处于弱势一方,未必都能够理解并配合学校的教育管理,只有基于尊重的前提,获得信任,予以弥合,寻求合力,才可以实现共同目标。
因材施教的差异性决定着尊重家长的必要。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精灵,都是一个成功的胚胎,成功的教育在于发现并发挥出孩子身上的优点与优势,顺天之性因势利导。每一个结果的产生一定有相应的原因,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也都有着不同的特性,我们要做的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为“每一个”孩子做好更周全的教育准备。这份准备当然不是学校的一厢情愿,不是家庭的盲目设定,而是双向的基于尊重的充分、平等、有效交流。
四、家校沟通的途径与措施
“心底处尊重家长”作为我们学校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作为对一种价值观念的认同与坚守,关键是落实到操作层面,即一系列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的建立健全,以期家校之间多渠道、常态化的有效沟通。比如,组织家长开放周、邀请家长参与监考、每月致家长一封信以及编辑家长手册,指导家长做一位智慧型的家长,在过程中切实感到被尊重,进而切实形成以尊重文化为基础的家校多渠道有效沟通交流体系。
开放校园增互信。每一次开放校园,都是一次增进家校互信的机会,让家长走进课堂、亲近老师,了解我们的教学,感受我们的努力,倾听孩子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愿望,接受一次再教育,让双方的初心更趋同、更凝聚。学校也借此机会更真实地了解家长,发现孩子身后的环境背景,更真诚地表达我们的尊重,更切实地发现我们工作中的疏漏,弥合分歧,谋求共振,不再是隔空喊话,各唱各调。
亲临考场显双效。家长现实中只是看重孩子的成绩,对于成绩怎样来的并不是很了解,这就会造成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片面性”和“沟通难”的问题。家长参与监考,一方面能近距离体会学生考试过程中的紧张氛围、心理情感的变化以及临场发挥的实时状态,进而更容易产生同理心,真正达到换位思考的境界,与孩子互相理解和有效交流,陪伴其成长。另一方面,家长参与监考也是对学校工作的一种监督,这是学校不断发展的必要环节,精细化管理过程的必然要求。
一封家书传真情。每月一封的皖智家书主要由近期学校工作回顾与总结、下一阶段我校各部门工作安排、学生每月学习生活的总结与下一阶段的计划、班主任月总结以及家长的话和对学校的建议等几个部分组成。以反思、总结、计划为抓手,简明扼要地跟每个孩子的家长定期汇报学校阶段性工作和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状态。在此基础之上,家长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常态化地反馈、交流近期意见和建议。返校后,学校专门安排相关人员整理、收集,以会议的形式集中讨论交流,合理采纳,完善相关工作。
家长手册惠万家。我们编制的家长手册是具有特色的特别手册,以尊重家长为基础,以教育案例为载体,以教育理论为支撑,启发每个孩子的父母做一个智慧型家长。孩子不同成长时期的沟通、指导方法不同,在家长手册里可以不断汲取他人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择优而用,切实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这也是我们把教育的源头向家长上溯这一理念的具体落实。学校、学生、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结语
在当今教育发展形势之下,形成一套家校互动的有效机制以充分发挥二者的合力,共同教育好每一个孩子,托起每个家庭美好的希望已是必然。自建校以来,我们一直努力探索全封闭式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基于尊重的家校间有效沟通、形成教育合力的契合方式。通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吸纳家长的合理建议,不断调整和完善,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办一所好学校,践行尊重文化,完善家校沟通,寻求爱的合力,成就每一个孩子,造福每一个家庭,回报每一份期待,是我们立校的初心,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会一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