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楼梯式”策略在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2018-01-07王慧婷
王慧婷
(合肥市伦先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1)
单位换算知识,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这方面的计算,学生最容易出错。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混淆单位之间的进率,二是没有掌握好单位之间的换算是扩大还是缩小,三是个别学生做题时常常审不清题意。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个具体的有效的方法才能很好地解决。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以及对别人教法的一些借鉴,我在教学中逐渐摸索出根据单位进率进行单位换算的一种方法——“楼梯式”策略。
一、“楼梯式”策略的含义
在教学单位进率的时候,我采取“楼梯”图示法和巧记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直观、生动地感受各种单位之间的进率变化。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学习厘米和米以后,二年级下册又学习了分米和毫米,四个长度单位的换算,孩子就开始犯迷糊了。在课堂教学中,我加入画“楼梯式”基础图,还有“上楼下楼”记忆法。首先从下往上建楼梯,最底层住的是毫米,依次往上建,是厘米、分米、米。如下图:
先复习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主要让孩子发现“下楼”时,单位前面的数值是扩大,数后面要加零;反之“上楼”时,单位前面的数是缩小,数后面要减零。关于单位前面数值加零或减零,一年级教授这一方法时,学生没有学习乘法,对于加零是数值扩大相应的进率倍数,减零是数值缩小相应的进率倍数,学生还没有深刻理解。在二年级学习乘法知识以后,要再次强调加零、减零的含义。当然教学前要明确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例:50米=( )厘米,看基础楼梯图,可以得到米换算成厘米,是“下楼”。“下楼”的话,“50”会扩大,扩大多少倍,主要看下了几层楼,米到分米进率是10,分米到厘米进率是10,所以米到厘米的进率应该是10× 10,即100。这里就代表50要扩大100倍,其实简化为50后面加两个零。通过练习孩子们了解到,当“下楼”时,数值扩大,下几层楼,数值后面就加几次单位进率对应的零;当“上楼”时,数值缩小,上几层楼,数值后面就减去几次单位进率对应的零。
二、“楼梯式”策略中的巧记方法
在练习中,学生通过“楼梯”基础图的对照,能轻松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而这些题目也给我们透露一些规律。
(1)“大单位前面小数值,小单位前面大数值”。比如3米=300厘米,7000毫米=70分米,500米=50000厘米。大单位前是小数值,小单位前是大数值,这一规律,可以帮助学生检查答案,也能帮助他们快速判断是“上楼”缩小还是“下楼”扩大。例1长度单位换算:11米=( )厘米,米是大单位,厘米是小单位。大单位前面小数值,小单位前面大数值。米前面是小数值11,说明厘米单位前面应该是大数值,也就是11要扩大。例2重量单位换算:3000千克=( )吨,千克是小单位,吨是大单位。大单位前面小数值,小单位前面大数值。千克前面是大数值3000,说明吨单位前面应该是小数值,也就是3000要缩小。当我们知道括号内应填大数值或小数值时,我们接下来要确定,若是数值扩大,小数值后面要加几个零,若是数值缩小,大数值后面要减去几个零,接下来就要观察楼梯图。
(2)结合楼梯图,每上一层楼,就在大数值的后面去掉相应进率的零,每下一层楼,就在小数值的后面加上相应进率的零。如上面说到的例1长度单位换算:11米=( )厘米,单位米换算成单位厘米,长度单位楼梯图:
米 m分米 dm厘米 cm毫米 mm
单位米是下两层楼,以上四个长度单位中每相邻两个单位进率是10。先从米下楼到分米这一层,将11米扩大10(进率=10)倍变成110分米,再从分米下楼到厘米这一层,110分米到再扩大10(进率=10)倍,即1100厘米。例1长度单位换算:11米=(1100)厘米。又如上面例2重量单位换算:3000千克 =( )吨,单位千克换算成吨,大数值要缩小成小数值。先建立重量单位楼梯图:
吨千克克
单位千克是上一层楼,重量单位中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进率是1000。千克上楼到吨这一层,将3000千克缩小1000(进率=1000)倍变成3吨,即例2重量单位换算:3000千克 =(3)吨。
在理解扩大或缩小多少进率的基础上,简而化之,如在长度单位换算中,如果下两层楼,就在小数值后面加上两个0;如果是上3层楼,只要在大数值后面减去3个0即可。单位进行换算时,数值后面加几个0或减几个0,必须知道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三、“楼梯式”策略的延伸教学
因为二年级学习长度单位,引入了“楼梯式”策略,在三年级上册学习千克和克时,也运用了这一学习方法,还扩展到之前学习的货币单位、时间单位换算上。例3:5元=( )分,先建立货币单位楼梯图:
元角分
元转化为分是下楼扩大,在不同性质单位转化中,也要明确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元和角进率为10,角和分进率为10,所以“5元”下楼是扩大2个10倍,即5元先“下楼”到角这一层,扩大10倍为50角,再“下楼”到分这一层,50角扩大10倍为500分,所以5元=(500)分。
例4:3600秒=( )时,先建立时间单位楼梯图:
时 h分 min秒 s
秒转化为时是上楼缩小,在时间单位转化中,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进率为60。时和分进率为60,分和秒进率为60,所以“3600秒”上楼是缩小2个60倍,即3600秒先“上楼”到分这一层,缩小60倍为60分,再“上楼”到时这一层,60分再缩小60倍为1时,所以3600秒=(1)时。
在教学不同单位之间加减运算时,也要明确单位不同时,单位前面的数字不能相加减,必须换算成相同单位,才能进行运算。比如,如果你在1楼,别人在3楼,两个人都见不了面,怎么进行加减运算啊?为了进行加减运算,必须让两个不同的单位变成相同的单位。为了方便计算,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把大单位的数值换算成小单位,再进行小单位之间的加减运算。例:3米+4厘米=( ),我们先把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再运算,即先换算3米=(300)厘米,3米+4厘米=300厘米+4厘米=(304厘米)。若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数值,就会出现小数,但对于二年级学生,还未教授小数的概念知识,所以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更合适。又如:35角+6元=( ),把6元换算成( )角,更方便后面的运算。6元为60角,35角+6元=35角+60角=(95角)。在“楼梯式”换算策略基础上,学生进行不同单位之间的数值运算,会变得更简单明了。
采用“楼梯式”策略教学单位换算,学生只需记住单位“楼梯式”基础图和相邻单位进率,就能完成较复杂的单位换算,避免记很多关系,否则比较费时间,时间久了还容易记混乱。我把这样的方法用于教育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后单位换算的错误率大大降低,随着年级升高,学习不同单位换算,学生会更深入理解“楼梯式”策略换算法,成效显著。
以上“楼梯式”策略换算法,只是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单位换算上错题较多,通过与学生沟通错题原因,家校联系时家长反映,单位换算是其孩子薄弱知识点,我结合课堂教学总结的一点心得,肯定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