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地域视野下康若文琴的诗

2018-01-01

阿来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马尔康碉楼诗作

栗 军

读当代藏族诗人康若文琴的诗,一种清新的感受扑面而来。她的诗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在文化地域视野下,其作品呈现出现代诗作中的婉约和柔美,以及对日常生活情感的表达,甚至是对时空感知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和看法,都让人钦佩、深思,回味无穷。

一、文化地域性中的诗性表达

康若文琴是四川阿坝的诗人。在文化地域性视野下的诗性表达,是其诗歌最突出、最鲜明的特色。从1991年发表诗歌以来,康若文琴作品散见于全国各级报刊,入选多种文集,到目前为止,结集出版有 《康若文琴的诗》《马尔康 马尔康》。四川阿坝马尔康,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一个颇具特色的小城,给予了诗人信手拈来的文化地域材料。

诗集 《马尔康 马尔康》就是作为 “阿坝作家书系”之一呈现的。该作分为五辑,其中第一辑名为 “边界——从蒲尔玛启程”,第二辑名为 “嘉绒——关于自己的颂词”,第三辑名为 “叫出你的名字,纳凉的盛典”,第四辑名为“隐约的万物,低语”,第五辑名为 “风吹门”。前两辑都是从地域角度入手来选篇的,第一辑里的诗作有 《嘉莫墨尔多神山》《茸岗甘恰》《蒲尔玛的雨》《莫斯都岩画》《六月的马尔康》《梭磨峡谷的绿》等,是从地域角度命名诗歌的;第二辑也以地域入题,中心大多都是这一地域的人;第三辑多是藏地的事物、风俗,如 “佛珠”“酥油”“藏靴”等等;第四辑主题虽是大自然的景物,但也有 “青稞”“羊”这些高原特色;第五辑从标题看地域性不甚明显。

而在诗集 《康若文琴的诗》中,其诗作的标题,青藏高原地域性特点也十分鲜明,如 《在高原》《达谷冰山》《六月的马尔康》《阿坝高原的雨》《梭磨峡谷的绿》《阿坝草原的风》《初春,日干乔草原》《热尔大草原》《米亚罗的泥石流》《莲宝叶则神山》等,都是以地名来命名的;而 “云”“冰山”“神山”“草原”“瀑布”“泥石流”“雪”这些阿坝高原特有的自然景观也都进入诗作的标题。如 《阿吾的目光》《致阿苾》《有关碉楼》《黑虎羌寨的下午》《母亲节,看见一群尼姑》《放牧的妹妹》《酥油》等中,有以地方特有的称呼入题,如嘉绒藏语 “阿吾”指爷爷,“阿苾”指外婆;也有以地方特色建筑入题,如阿坝最常见碉楼、羌寨;有藏地路途中最常见的尼姑、草原放牧的妹妹;还有人们日常饮食生活中的 “酥油”等,大多数诗作都能从文化地域上展现其独特的诗性。

作者写过多首关于故乡马尔康的诗,其中的 《六月的马尔康》就是描写故乡马尔康的经典:

你和太阳一起到达

夏至的清晨

马尔康早早醒来

夜雨催欢了梭磨河

在熹微中抛尽眼波

碉楼低垂长影的睫毛

回味昨夜湿漉的梦

梭磨河沿着峡谷一路奔跑

在阿底追上新架的桥

晨光中的马尔康

挽着河床自在地伸展腰身

婀娜却不妩媚

目光伸得越来越远

山与山靠得越来越近

夏风抚摸古碉的疼痛

经典的红黄蓝

沉淀在嘉绒人的血脉中

蓝天下白塔托起千年凝重

马尔康从不躲避欢乐

在河与山的背景上

祈福的三原色已经调匀

马尔康夏日最美,诗人的拟人化手法,让马尔康马上活灵活现出来。“碉楼”“经典的红黄蓝”这些鲜明的藏区建筑和风景,点明了马尔康就是藏区。但诗人并没有局限于描写藏区风物,而是在 “千年凝重”中深入到悠远而厚重的历史,又从 “祈福的三原色”回到现实中人民对幸福的渴望。一首 《在高原》,干净、纯粹的文字中地域性极为明显,“高原”“蓝天”“云朵”,高原上离天很近的直观感受都显现于诗作中:

在高原

心一下子放低了

由不得自己

天近了

人静了

望一眼

便蓝得通体透明

云朵还是高高在上

手不可摘

却能听见它的呼吸

自由自在

《高原:客人》把阳光对于高原的重要写得极为深刻:

阳光,来到院内,薄薄的敷上土墙

阳关每进一步,阴影就退一步

风想了又想,奔向故乡的方向

我们一生奔波,是不是刺向大地的一根根刺

阳光下,影子发黑,就像陈年的血迹

于是,天地间,人来人往①康若文琴:《高原:客人》,《山东诗人》2017年夏季号。

当然,作为现代诗人,其诗歌也不仅仅局限于一域,诗人的地域性表达也会延伸到其所到之处。如 “西安”“统万城”(位于陕西榆林)、“西江苗寨”“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玄武湖”(南京)、“景德镇”(江西景德镇)。这里有诗人的脚步,诗人的地域性延展,也有诗人独特的思考。如 《西安的肥》:

肥曾是西安的时尚

那时西安还叫长安

有个叫玉环的杨家女娃

把她的胸脯一挺

唐朝的世界就变了

在更早的时候

肥也是西安的一段悲伤

那个叫孟姜的婆姨

寻夫未果

一屁股坐在国家的建筑工地上死哭

泪眼之中,秦时的月亮又白又胖

现在,因为春天

西安又肥了

各色游人从不把自己当客

动不动就使钱,把西安的历史蹭得油光

乍一看,肥成那怂样

这首诗借用了个别方言词语,如 “女娃”“婆姨”“怂”等,是颇有幽默感的诗作。诗歌围绕西安这座城市,抒写了不同历史时段的人物,最后落笔到今天,颇具反讽意味。

二、藏民族特色的诗意表现

阿坝虽然行政区划属于四川,但族源上属于康巴藏区,虽然这里和卫藏、安多等藏地的风俗稍稍不同,但也有自己的藏族特色。康若文琴生活在阿坝,她诗作中表现出极为浓郁的藏族特色。康若文琴的诗首先能呈现出一种浓郁的高原风光,如 《尕里台景语》:

把羊群撒上草原,孩子喊叫母亲

黑帐篷以外,牦牛是人的亲戚

人是神的亲戚

此时的泽多,牵着孙儿

跟着青草以上的牛羊

走上山去,她的身影发黑

似乎大地的伤疤

骑马的男人掉头

村庄扭动腰身。日光下的寺庙

喇嘛安详,诵经的大地

充满神谕

在大地上,村庄始终躬身

炊烟携带它们的内心

好像有人呼唤

哦,树林里的喧哗

正好对应人心,尤其是在这

趋近正午的时分①康若文琴:《尕里台景语》,《民族文学》2017年第5期。

诗作呈现了一幅安静、平和的美景,有马尔康特有的 “黑帐篷”,有草原、羊群,有骑马的人,有安详的喇嘛、寺庙,还有人家的炊烟袅袅。再如一首 《俄尔模塘草原》:

俄尔模塘草原从容地在天边躺下

白云大口大口地喘息落了下来

道路追逐车轮

俄尔模塘草原飞旋绿袍

在我们眼前张扬

花朵熙熙攘攘地和我们赛跑

花的呼吸酿成蜂蜜

月白色的羊群就醉成亘古的玛尼石

云朵守候草原

红脸高原骑云彩飞奔

高亢的吆喝滚动黑色牦牛群

滚动在心中碾来蹍去

俄尔模塘草原啊

你的小山随呼吸如波浪缓缓起伏

一伸手就可触及

云来

月往

谁也握不住你的手

绿袍状的草原,草原中的山岗、各色的花朵、玛尼石、黑牦牛,这些意象无一不具有高原藏区特色。

康若文琴的诗也具有浓郁的高原民族生活特色。这里有人们常见的宗教生活,也有人们最自然,最贴近真实、原生态的生活状态。藏地的人们笃信藏传佛教,因而康若文琴的诗作 《色尔米的经幡》《擦查》《风马》《佛珠》《沙画》《藏历年》《燃灯节》等都以藏传佛教相关物象入题。而民俗生活也呈现在诗人的诗作中,如 《箭台》《酥油》《说给火镰》《阿妈的花腰带》《藏靴》《卡普》(嘉绒藏语,火塘正对大门的座位)、《普吉》(嘉绒藏语,打土块的长柄木槌)等。同时,康若文琴的诗中也有生活在这片藏区的人,既有宗教人物,历史人物,也有自己身边的亲人,甚至是周围为人服务的人,如 “毗卢遮那大师”“阿吾云旦嘉措”“梭磨女土司”“阿妣”“银匠”“画师”“放蜂人”“女美发师”等。如这首 《佛珠》:

马尔康街头,手持佛珠

可以不静心,不诵经

佛珠,在闹市

如老马识途

与捻羊毛线的阿妈重逢

捻搓年轮是门绝技

走一年捻一圈

曾经闪光的年华

在蓝天下迷了路

老阿妈腰身佝偻

就找到了路

佛珠

有时从众,有时引路

佛珠在藏地是最常见的事物,它可以是商品在闹市售卖,也可以是一位老阿妈随时随地拿在手上伴着诵经之物。“佛珠/有时从众,有时引路”,意蕴深厚。

康若文琴的诗的藏民族特色,还指她的诗承载了很多藏族民间文化意味。如这首《有关碉楼》:

汉子们想出的主意

汉子们用心垒起

汉子一样站在寨子旁

嘉绒人的故事里

这个粗壮的感叹号

永远掩护着谜底

遥想当年

月黑风高之夜

面对碉楼

敌人的火枪哑了

汉子们坦然地笑了

胆怯的女人闻到

怀中孩子的梦又香了

不错。是碉楼

是汉子们用石头垒起的碉楼

护住了

火塘上喷香的青稞

新娘耳边叮当的银饰

还有佛前不灭的酥油灯

以及灯下摇曳的合十的身影

还是这碉楼

汉子一样站着的石头的碉楼

在时光里打了一个盹

如今便走进了书本

与长城一起

像一位拖着长髯的老者

供人观瞻

却无言以对

这首诗呈现了碉楼的民间历史,碉楼在今天则作为有藏民族特色的建筑供人游览。

在 《莲宝叶则神山》一诗中则有对藏族史诗 《格萨尔王传》的描述,莲宝叶则据传是格萨尔曾经征战的古战场。诗歌是这样写的:

莲宝叶则

格萨尔曾在这里栓住太阳下棋

兵器一次次从火中抽出

让铁砧胆寒

珠姆一转眸

时光就隐匿在粼粼的波光里

往事鸟一般飞走

曾经的金戈铁马凝固成奇峰怪石

在心灵的家园

或站,或蹲,或卧

守护着比花岗岩更凝重的历史

历史文化是需要诗人来传承的,在本诗中,诗人仿佛从奇形怪状的石峰中看到了当初的金戈铁马,也想到了格萨尔用兵的从容,以及格萨尔王妃珠姆的明眸。

三、马尔康女诗人的别样抒情

王国维在评价中国古代诗词时曾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①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5页。康若文琴的诗以地域为中心,用诗歌的形式书写藏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诗歌毕竟是具有抒情性的,如果说马尔康的地理风貌、民族风俗呈现的是景语,那么诗歌本身则表达了情语。康若文琴的诗在文化地域视野下有其特有的女性的柔美和婉约,也能显现女诗人母性博爱的一面。

康若文琴的有些诗就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如 《致阿苾》《阿妣和火塘》《梭磨女土司》《茶堡女人》《荞麦花》《娜姆和央金》《俄玛》《素晓》《女美发师》《五月十二日,陪朵朵吃饭》等,其中写 “阿苾”(嘉绒藏语,外婆)的极多。在这些以女性为中心的诗作中,诗人以马尔康特有的民族风情来抒怀。如 《致阿苾》:

酥油灯亮起来

阿苾坐在岁月的火塘边

故事说了一遍又一遍

歌谣唱了一曲又一曲

青稞醉红了脸

阿苾捻着时光

下雪了

牦牛都回家了

春风只轻轻一吹

阿苾的故事就融化

记忆收入了布满皱纹的壁柜

打火石一次比一次走得更远

风景便翻山越岭

高原啜饮着龙井和咖啡

沙砾也硌痛天空

阿苾日夜捻着羊毛

下雪了

回来吧

青稞酒浅回低唱拉伊

捎回的茶叶也熬成了酥油茶

诗歌以藏地特有的风景作为阿苾的背景,委婉地讲述了老阿苾一生的故事,极有沧桑感。

康若文琴的一些诗是特别具有女性特色的。如 《母亲节,看见一群尼姑》:

母亲节看见你们

这个事实非常残酷

你们都有做母亲的天赋

康乃馨和莲花,美丽的植物

你们选择后者

莲从污浊中走出

呈现给天空是圣洁

街道上少不了赞颂母亲的欢呼

你们的心里也有

因为你可以不做母亲

而你一定来自一个叫母亲的女人

可以和你说几句话吗

在这个俗世里,语言是母亲给的

一点也不俗气,就像

母亲节里,母亲们坦然的笑意

在母亲节,看见你们

作为母亲,我打算去高高的寺庙焚香

求佛保佑

你们这些母亲的孩子们

这首诗颇有佛教意味,更显示出诗人母性的意味。

康若文琴的诗,能体现女性特有的婉约式的美,是因为诗人特别喜欢用拟人的手法,让诗歌显得灵动而富有诗意。如 《风儿吹来》这首:

风儿吹来

花儿会点头

月光脉脉

树叶会弄影

水流走

河床心痛

水千年地来回

河床笑了

河床千年的沉思

拈花微笑了

鱼儿失眠

水草恼了

水流去

不再回头

风吹过

还会来吗

康若文琴的诗特别喜欢使用拟人手法,这拟人化的风格特别像冰心的小诗,其中婉约地表达出的哲理,也让人觉得意味深长。能够表现地域性的拟人化诗作,在康若文琴的创作中比比皆是,如 《梭磨峡谷的绿》:

绿是九岁的小姑娘

春天一到就笑

漫山的羊角花就坐上叶的缎面

渐次开放

推窗,眼睛洗得波光潋滟

高原蓝祥云白倚在群山之巅

经幡用六字真言随风

为碉楼的炊烟祈福

阳光照亮嘉绒人的胸膛

扶绿坐上时光的船

随从的是梭磨河

枯萎和成熟如影相随

河床的包容让梭磨河常绿

春风一开放绿就青葱

掩映的碉楼越发老了

梭磨峡谷的瞩望中

每个人都是小蚂蚁

来去匆忙

不老的却是绿

诗歌将特定地域 “梭磨峡谷的绿”比作一个 “九岁的小姑娘”,而峡谷中的景色:蓝天、白云、经幡、六字真言、碉楼,在春来临之际,总是 “一到就笑”,其中却又蕴含着历史沧桑感,“每个人都是小蚂蚁”所喻指的普通人渺小的感觉,极为真实,颇具哲理韵味。

四、时间空间的阔达呈现

历史是一条时间长河,空间是我们生存的世界。在文化地域视野下,康若文琴的诗展示了空间中历史长河的流淌。康若文琴的很多诗,都是以地名来命名的,如 《嘉莫墨尔多神山》《茸岗甘恰》《莲宝叶则神山》等;也有很多诗题是某地的事物、某地的状态,如 《莫斯都岩画》《蒲尔玛的雨》《梭磨峡谷的绿》等。以某地这样一个空间来写诗时,诗人并不单单是描摹,而是常常把思索深入到历史的隧洞中,如 《梭磨峡谷的绿》写自然景物,但诗作中的流水却好像是时间的大河,而 “每个人都是小蚂蚁/来去匆忙/不老的却是绿”,则有一种回到最底层生活的民间感和宇宙时空不变的阔达。空间和时间都在康若文琴的这类诗作中体现,如 《嘉莫墨尔多神山》:

阳光吹响法螺

马尔康、赞拉、促浸、丹巴

河流银光闪耀

一路南下

核桃树低垂时光

火塘与世无争

万山莲花般旋转

您在群山之巅

四野屏气凝神

冰雪的桂冠升起来,升起来

照亮的地方就是王土

云雾从来想吞噬您

嘉绒人为您备好风马

经幡过处

青稞布满光芒

从海底到雪山巅

喇嘛苦苦寻觅伏藏

——天地血汗泡软的秘密

风马御风而来

杂谷、瓦寺、鱼通、冷边、打箭炉

刹那间,栅栏内外回声细密

诗作在 “嘉莫墨尔多神山”这座屹立的神山空间中展开,“马尔康、赞拉、促浸、丹巴”,“杂谷、瓦寺、鱼通、冷边、打箭炉”涉及一系列地方。除了表现对神山独特的敬畏,还表现出颇为浓烈的历史感,历史中不仅有 “喇嘛苦苦寻觅伏藏”,也有民间的“核桃树”与 “火塘”,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都在神山这个空间框架下,得到诗意的抒写。

康若文琴还有一些诗作并没有直接点明空间,比如写到人物的 《毗卢遮那大师》《阿吾云旦嘉措》《梭磨女土司》《阿措阿妣》等;也有一些写某种具体事物的,如 《箭台》《酥油》;还有写自然万物的,如 《一株草》《一株桃》《人和羊》。细读每首诗,可以发现诗人总是给我们打开了一种空间,在定格的空间中任时间慢慢回溯。如 《阿吾的目光》:

阿吾坐在门前眺望

这是祖先留给他的习惯

那时候,对面的山上没有路

缕缕青雾跨上他浑浊的目光

艰难地攀登

阿吾的目光累了

栖息在碉楼的石墙上

一片猩红。侧耳倾听

崖壁上传来斧凿之声

铿锵,如苍老咳嗽

獒在风中狂吠

炊烟驮着糌粑的清香迤逦而来

阿吾的目光拐了三道弯

乘坐山尖上的第一道阳光

惺忪滑落了下来

新娘远在圣山的深处

步子比阿吾的目光还沉重

她双手合十

把前世今生庄严地捧上额头

仿佛托起一座山

尽管只是写爷爷阿吾,但我们通过他的眼光却能看到阿坝藏地的历史,有碉楼、糌粑,还有曾经的新娘,历史感在一幅幅画面中被徐徐带入,意味深邃。

阿来在为 《康若文琴的诗》作序时曾说过,他年轻时候起,喜欢把诗人划为两个类型,一类是宽广的诗人,他们视野宽阔,精神强健,神话、历史、政治、地理无一不可入诗;另一类是待在一个地方不动,把自己的内心当作一个深不见底的井来不停挖掘,总能把复杂的幽暗不明的心绪点染出诗意的光芒的诗人。而康若文琴正是在这两类诗人的中间地带往返。阿来说她既能写出 “阔达的诗”,也能够对现实和历史进行回溯。①康若文琴:《康若文琴的诗》,四川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阿来序,第1—7页。康若文琴正是在这种文化地域视野中把自己对历史的看法,把自己对世界的感悟融入诗歌的,她的每首诗几乎都有一种时间和空间的阔达呈现,尽管诗人的诗风是清新的,而其诗大多都能从阿坝马尔康这座最淳朴的藏地小城入手,把诗歌丰富深邃的意蕴呈现出来。

猜你喜欢

马尔康碉楼诗作
马尔康市
中江有碉楼精巧神奇名邓氏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研究——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在马尔康,我看见了一些树(外一首)
GHOSTS OF GUANLAN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赞马关石垭口碉楼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