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心浇灌留守儿童的心田
2018-01-01叶盼盼
叶盼盼
(蒙城县城关镇第六小学 安徽亳州 236800)
2014年秋季开学,笔者新任一所农村学校五年级班级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发现班里一位名叫王胜男(化名)的女生与众不同。她小小年纪,眼睛炯炯有神,说话落落大方,有爽朗干练的气派,但是她穿着随意,面容憔悴。经过多次交流,了解到她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爷爷奶奶年龄大了,又体弱多病,家里生活拮据。由于所在的村小被撤并,她选择了离家十多里的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可是每学期1600元的生活费,让她压力倍增。住校以后,她思念父母,牵挂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经常哭泣,常常失眠,这严重影响了她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效率。
知晓这个情况后,笔者对她的境况非常同情和怜悯,于是经常课下找她谈心,嘘寒问暖,并在生活上给予细致的照顾,在学习上耐心指导和帮助,情感上注重慈爱呵护。一段时间以后,胜男不仅情绪稳定了,身体康复了,而且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能力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小胜男渴望春节快点到来,她深深地爱着爸爸妈妈,希望能够早一点见到爸爸妈妈,想着爸爸妈妈的许诺——给她买新款衣服,给她父爱和母爱。她还邀请笔者春节和她爸爸妈妈见上一面,笔者欣然答应了。
临近期末统考的一个晚上,一个来自王胜男村庄的人,匆匆忙忙地把胜男接走了,只说了一句话:她家里出事了。笔者牵挂着小胜男,就连夜赶到她家,了解情况。原来胜男的父母,为了节约路费,租了一辆摩托车日夜兼程往家赶。临近到家的那天晚上,不幸遭遇车祸,胜男父母当场死亡,肇事者逃逸。这个飞来横祸,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个灭顶之灾;对小小年纪的胜男来说,是个心灵绝境。在这样的处境下,小胜男还能上学吗?爷爷奶奶年事已高,体弱多病,贫穷拮据,怎么生存呢?笔者把小胜男紧紧搂在怀里,和她一起流泪,一起悲伤。之后,笔者一直抚慰着她,并利用一切社会力量帮助孩子走出阴影,得到救助,坚强地生活下去。
春节到了,笔者邀请胜男来家。她穿着爷爷为她买的新衣服,带着爸爸妈妈的合照给我看。笔者激励她战胜困苦,送给她一些励志成长的书,还像母亲一样送给她最喜欢的吃食,并且希望她经常来,因为这里就是她的第二个家。看到孩子快乐的笑容,笔者的心才踏实下来。
第二学期开学了,胜男如期而至。然而开学不久笔者就发现她的情绪反常,课堂上常常不抬头,课下独来独往。笔者和她深入谈心,才真切感受到家庭的不幸给她带来的内心深处的伤痛,明白了她回校读书所承受的压力。为了让胜男心里得到慰藉,减轻内心的伤痛,笔者为她向学校申请了免收一切学杂费,生活费减半,同时建议学校的党员老师为她资助生活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校的老师们生活上帮助她,精神上安慰她,用自己的方式激励她。全班同学更是伸出援助之手,主动关心她,和她谈学习,谈生活,谈未来。笔者则更加细腻地关怀着她的精神状态、身体疾病和心理健康问题。渐渐的,小胜男脸上也泛出了红润,性格逐渐开朗。笔者询问她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她说的话让笔者很感动,她说:老师,我虽然还未成年,但是我能处理好个人和家里的事情,你让老师和同学资助我,我非常感激,我不会辜负你们的希望。
现在小胜男已经顺利地升入到七年级,学习上不仅成绩突出,生活能力显著提高,思考观察水平明显高于同龄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她的志向切实和真实。她要承担照顾爷爷奶奶的家庭责任,还立下坚定信念:自己和妹妹都要考上大学,她还准备长大以后,利用现有的调查资料千里追凶,为父母讨还公道。看到孩子的成长进步,作为班主任和老师,笔者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强烈的自豪感。
在这个长达三年的爱心跟踪、关怀和引导过程中,笔者觉得有三个方面的体会和思考,特别值得总结。
第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教师关心爱护留守儿童的首要原则。农村扶贫不仅要对贫困的村民给予物质上的支持,更要重视给予贫困家庭的孩子,特别是遭遇天灾人祸的孩子及时的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灵上的呵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教书育人的带头人,更应该身体力行,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理动人,以理服人,如此小学生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细之以微,持之以恒,是教师对待缺乏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的关键因素。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心灵特别脆弱。教师以爱心呵护,以爱心浇灌,以爱心期盼就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对母亲一样的依恋感情,在这样的互动亲密的感情中,教师一是要坚持持久,二是要无微不至,如此学生才能变孤独为融合,变苦涩为甘甜,完成童年期挫折感向少年期成长心理的转化。
第三,爱之以心,导之以行是教师激励留守儿童的重要环节。俗话说,播下习惯收获性格。留守儿童不仅需要关注与爱护,更需要激励和引导,尤其需要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一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优良的品性,懂得感恩,报答和回馈社会,孩子们就会拥有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