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贵州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究
2018-01-01
(贵阳学院,贵州 贵阳550005)
引言
创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1972 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出创业素质应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1989 年11月,“面向 21 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在之后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作了深入的阐述。他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 因此,创业教育,不仅关乎学生就业,更有利于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然而,对高校而言,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要使高校创业教育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必须有相对完善的动态的创业教育体系。
在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只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理念与培训体系。创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各高校自主探索阶段,从1997 年至 2002 年 4 月。在这一阶段中很多高校都做了有益的自发性探索,主要集中在教育学界。第二阶段是创业教育得到教育部的重视后,创业教育进入试点阶段。这一阶段从2002年 4 月教育部确定 9 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开始至今。由于在观念上对于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和社会意义还没有形成充分的认识,一方面,我国大学里开展的创业活动中的创业计划书竞赛,企业化运作成功率不高,个别单位过分热衷于新闻炒作;另一方面,少数开展创业活动的大学由于缺乏相应的支持系统,运行模式陈旧,导致不具备创业素质和技能的学生走上创业之路,最终导致创业失败。而国外创业教育呈现了以下的倾向: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过渡;由经济领域拓展到文化领域;由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性教育;由宏观走向细化;社会公益性特征日益突显,更加关注创业教育的“生态性”效益。因此,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贵州高校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开展了相关教学和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研究贵州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于推动我省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实现弯道取直和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实现我省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要要求。
一、贵州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贵州高校也积极投入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中,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深刻反思,还是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一)思想理念偏差
1.理念偏差。在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老师,甚至领导,由于缺乏对创业教育的深刻认识,总将创业教育理解为教学生怎么开公司;创业教育是一阵风,不能长久;创业教育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种有效手段等等。
2.人为缩小了创业教育受众的范围。相当一部分学生、老师和领导,认为创业教育不能针对所有的学生,否则是浪费教育资源,因为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创业。只有那些有创新精神、有商业头脑、有基础条件的学生,才适合接受创业教育。这种隐形选拔的创业教育,缩小了受众的范围。事实上,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不是让他们人人都去开公司,更多的是培养他们的一种创业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接受创业教育。
(二)教育质量不高
1.教育主体实践积累不足。创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创业教育最核心的环节是实践,而不是理论。但在现实中,绝大多数创业教育的老师,并没有真正创业的人生积累,就凭着自己的理解从理论的把握上进行创业教育。这样的方式,培养的学生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已。
2.课程结构不合理,未能形成学科合力。贵州高校里的创业教育,几乎都与公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严重脱节,单独新开一片天地,自认为就可以包学生打天下。其实,创业教育完全可以融入到学生各种课程学习中,形成系统的、连贯的和实践性的课程体系,最终形成创业教育的课程合力。
(三)缺乏有效和高效的实践平台
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学生在学业期间又不能完全脱离学习而全身心地进行创业。因此,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搭建起尽可能有效和高效的创业实践平台。然而,目前,贵州高校的创业教育提供的实践平台少之又少,即使有些实习基地,例如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大学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等。但是,它们往往门槛较高,许多有想法的学生会望而却步。因此,学生得到的实践机会很少,只能空想空谈了。
除以上所述之外,贵州高校创业教育还有诸多的不足,例如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没有形成创业的长效机制等。
二、贵州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一)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创业教育
1.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业教育。如上所述,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而不是一味地鼓励学生创立公司,不是单纯地为了就业。换言之,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要素和基本品质的。要让学生达到这样的思想认识,不可能离开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统一起来,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促进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
2.教师要转变创业教育理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创业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以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创业实践”为抓手的创业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创业教育更看重的应该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学生的书面成绩。因此,创业教育要始终强调和贯彻教育与社会实践、与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二)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
1.教师队伍的建设。创业教育的教师光有理论不行,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创业教育的效率。因此,加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势在必行。学校在选拔和派遣创业教育教师时,要充分考虑是否具有实践经验,要把具有创业经历、管理经验的老师纳入创业教师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和能力提升。同时,要整合学校不同的教育资源,鼓励不同专业和学科背景的老师加入到创业教育队伍中来,在不同的思想和思维的碰撞中,为创业教育带来活力、生命力和创造力。此外,高校也要积极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到高校讲学,充实和提升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2.优化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业是智慧和能力的结合。因此,高校要整合各种学科的力量,站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甚至是“一带一路”大战略背景下进行思考。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作为课程目标,把课程设置作为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路径。在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团队能力、抗受挫能力。要把创业教育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理工科与哲社科相结合,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完善和丰富创业实践平台与机制
创业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更注重实践。因此,创业实践教学是创业教育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和环节。高校要努力为学生建立、完善和丰富创业实践平台。
1.构建创业实践教学。要在创业理论的指导下,实现计划内实践活动与计划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堂内实践活动与课堂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校内实践活动与校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就某一成功创业案例进行调研和分析,让学生通过认识一个企业的管理运行而认识创业。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基地建设上,都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意义。
2.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建设。未来保证高校创业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应成立校级层面的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由学校党政一把手共同担任组长,学校党政副手担任副组长,各相关党政部门、教辅部门、附属机构和各教学院(系)党政负责人作为主要成员。同时,还要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成立类似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或创业教育学习中心的机构,配备专职教师从事相关研究,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相关研究,指导学生开展创业经营活动,为学生提供相关业务咨询服务,例如对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审批,帮助学生申报创业项目和资金等。形成党政力量、师生力量的合力,及时解决创业教育中的各种难题,为创业教育保驾护航。
(四)建立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1.拓宽创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筑牢创业教育资金基础。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创业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在我国,政府拨款始终是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因此,政府首先要加大力度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在提供相对充足资金的同时注重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创业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有效,要对受助者提出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定期向所在高校创业教育管理部门汇报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进展情况。高校要积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充实创业教育基金,如优秀校友捐助、社会爱心人士捐助、优秀企业家捐助、国家相关部门捐助等。同时,高校相关部门要主动作为,加大对受资助学生的指导、帮助和监管。对成效显著的项目可以增加资助力度,对成效甚微或无成效的项目要减少资助或撤销资助,努力在学生中形成注重前期思考和积累,注重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注重项目中后期管理的有效心理。
2.构建良好的创业环境保障体系。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学生的创业实践,离不开良好的的创业环境、创业文化和创业精神。然而,这种环境、文化和精神的打造,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政府要从学生创业的角度,制订相关政策,给予相应的优惠,鼓励大学生创业;社会要给予创业学生一种宽松的环境、包容的心理和理解的姿态,提高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高校也要从自身角度,为学生提供各种方便条件,如学习管理、学分积累、评优评先等,要形成共同为创业教育服务的良好环境。
(五)建立、强化和完善创业教育的考评机制
考评机制是创业教育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环节,因为合理的考评机制可以增强学生创业的内驱力。没有考评,就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考评机制,对创业教育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它能让师生及时了解创业教育中的成功之处与缺陷不足,促进创业教育和创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所以,高校要及时建立、强化和完善创业教育考评机制。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的角度对创业教育开展全方位的考评。对于不合格的要及时指出,积极指导;对于优秀的要大力表扬,树为榜样,例如对优秀指导教师,可以从职称晋升、学习进修、岗位竞聘、职务提升等方面进行激励;对优秀创业学生,在学分累计、奖学金评定、访问学习等方面进行激励。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
结语
创业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因而,它必然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如何开展好创业教育已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尽管目前已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但总的来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现成的经验以供借鉴。不少高校的创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跟风的嫌疑,因而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度并不高。同时,虽然我国目前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普遍都集中在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创业教育模式以及与国外的创业教育的比较等领域,而从我国实际出发,有关创业教育机制、政策、制度、保障等问题的研究却严重不足。为此,笔者开展贵州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确有抛砖引玉之意,希望能引起更多、更深、更系统的思考和研究,把贵州高校的创业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