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日语专业开设日语社会福祉学课程探究
2018-01-01回智光
回智光
(鞍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一、社会福祉的含义
福祉,通俗而言是幸福的意思,它是内在情绪的积极体现,是指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水准都能契合自身时的一种自我满足感,与福利相比,更注重精神上的满足。福祉是通过实现国家权力,针对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使其在精神和物质上都得到保障。而社会福利主要是物质援助,是为了给予残疾人、经济贫困者、失业者、老年人、自然灾害等社会弱势群体物质保障,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其援助的方式是利用国家权利或公用权力实现。社会福利是暂时缓和特殊情况形成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的一种手段,而社会福祉是国家建立长治久安的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1]。
多年来,我国社会工作的重心一直专注于社会福利方面,为一些特殊人群(主要是没有劳动能力与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服务,让这些人的生活得到保障。但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使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使中国公民的目光不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在精神层面上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精神生活要求也越来越高。党在十七大中也首次提出并载入福祉的含义。这表明社会福祉是顺应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并且社会福祉正是致力于改善并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社会福利向社会福祉发展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开设社会福祉学课程的必要性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指导和推动下,我国社会福祉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已经由过去的福利性质行业逐渐转化为社会福祉性质行业,但依然存在着起步晚,发展速度慢,规模小等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滞后问题。目前,我国福祉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导致我国社会福祉人才数量远远低于市场需求,严重阻碍了我国福祉事业和福祉产业发展,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福祉人才。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重需要老年福祉人才
由于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生育观念的改变,我国老年人所占比重逐渐增加,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推进我国的老龄福祉制度创新,我们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老年福利经验与实践进行反思。围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从政府、民间组织、社区和高校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同时,要加大力度提高老龄化福祉功能,培养福祉人才,让老年人福祉不仅是一种老年人生存的物质支持,更是一种能够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制度保障。
(二)儿童福祉事业的发展需要具有相关技能的人才
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我国儿童福利正在由少数儿童的补缺方向转变为全体儿童福祉方向,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也在其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观念的变化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动,单亲家庭、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数量迅速增加,对农村贫困儿童及闲散未成年人的看管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并且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我国儿童福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了解国内外儿童福祉政策,通晓儿童福祉相关知识的研究和实践人员[2]。
(三)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需要专门福祉人才
当前,我国3 000万贫困人口中有超过半数是残疾人。残疾人文盲比重较大,受教育水平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他们享受到“联合国残疾人世界行动纲领”中提出的平等的要求,怎样才能使残疾人和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携手奔向全面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同时更加需要的是掌握了解残疾人福祉相关知识和援助技术的专门人才,这不仅是相关组织和政府机关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使命。
(四)社会福祉快速发展需要应用型人才
除我们常见的老年福祉、儿童福祉、残疾人福祉外,社会福祉还包括休闲、文化、体育、娱乐、旅游信息、心理咨询、老年人教育、残疾人教育、大龄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等教育福祉产业,包括人民群众所能够使用的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由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等,同时它还涵盖了人们常常提到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基础,社会福祉的提高是重要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急需具有丰富的社会福祉学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
三、日语社会福祉学课程的特点
日语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日语社会福祉学课程,主要是在学习日语的基础上了解日本社会福祉学的相关知识,研究日本社会福祉、文化传统、经济发展、个人生活及家庭等之间的关系,探究日本社会福祉制度以及社会福祉支援的技术等相关问题。日语社会福祉学课程包涵日语、社会学、心理学、护理学、保健福祉、环境福祉、医疗福祉等方面。其主要特点是:
(一)课程门类多样化
日语社会福祉学课程门类较多,主要课程有日语社会学、日语儿童及家庭福祉论、日语高龄者福祉论、日语残障者福祉论、日语社会福祉支援技术论、保育学、看护学、营养学等。教育内容包括人类的尊严和自立、人际关系和交流、儿童福祉、残疾人福祉、老年人福祉、保健福祉、老年教育、残疾人介护、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婴幼儿教育、青少年心理教育、环境福祉、福祉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福祉信息技术等。学校需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
(二)课程模式多样化
日语社会福祉学课程实践性很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是日语社会福祉学课的特点之一。学校应根据社会需要,构建相对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如:与医院、敬老院、幼儿园等建立培训基地,开设实习实训课程,为学生实习、就职等提供条件,并且还会为地方经济、社会福祉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和服务。
四、日语专业开设日语社会福祉学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社会福祉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高校还没有系统地开设社会福祉课程,对社会福祉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因此,在日语专业开设社会福祉学课程中应关注如下问题:
(一)师资队伍问题
日语专业开设日语社会福祉学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应该具备日语和社会福祉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在学生进行实践时给予相应的指导。然而,这样的师资队伍正是我国目前高等院校急缺的。因此,相关部门更应该尽快制定有关政策,并在各个方面给予政策及物质的支持。加紧进行人才培养计划,解决人才留学障碍,吸引人才回国就业,减少师资缺口。此外,对于在社会福祉方面比较专业或者相关设施较完备的机关或企业,派出考察团进行学习调研,以此来提高师资和人才梯队水平。考察团成员要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并以此为动力,认真学习、潜心研究,在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充实自己并投身于社会福祉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聘请国外在此方面有一定造诣的、高水平的专家或学者为学生进行系统的讲解,或者留校任教。
(二)教材问题
由于在此之前我国高校没有开设有关日语社会福祉学的课程,因此,教学材料匮乏,没有相应专业的教材及辅助设备,如多媒体课件、音像教材等。为了确保日语社会福祉学课程更加系统、专业,高校应组织一批既会日语又会社会福祉学专业的专家、技术人员等进行相关教材的编写,也可以借鉴或引进日本相关的优秀的教学材料。
(三)实训基地问题
日语社会福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是日语社会福祉学科的特点之一。为了满足我国社会关于人才的需求,学校应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例如:在幼儿园、养老院、医院等单位,培养与课程相关的实习集体,将为高校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四)就业发展前景
对于日语专业日语社会福祉学方向的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在福祉医疗、福祉零售、福祉教育行业发展,也可在国际合作机构、咨询业等领域以及敬老院、残疾人福利院、孤儿院等社会公益及非公益机构中从事服务工作。部分毕业生也可去高校、科研机构工作,也可在相关企业部门进行教学科研以及政策的制定,为我国社会福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此外,对那些有志于从事海外福祉行业的毕业生来说,到日本等国家学习福祉等相关专业也是不错的选择。
五、全方位多元化开设福祉学课程
日本福祉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作用。福祉学科体系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选择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在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设置不同的福祉学课程。例如,在高校社会发展学院就可开设社会福祉学、儿童福祉学、健康福祉学、残疾人福祉学、老年人福祉学、低收入者福祉学等福祉方向课程;在福祉设施的经营管理等方面,高校商学院也可开展福祉经营与管理、福祉信息技术等课程;在福祉产品开发设计方面,高校美术学院可以开设福祉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等课程,食品与化学专业也可开设福祉食品研究与应用等课程。
总之,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全新的认知、岗位、职业不断涌现,传统职业的劳动性质和职业内涵已经变化,就业人员、职位需求也都出现了跨行业、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自由流动。虽然我国福祉产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属于新兴产业,福祉人才匮乏、发展速度缓慢、规模也相对较小,并且存在着产业布局不合理、服务项目及产品类型单一、科技含量较低等诸多问题,但福祉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高校可以此为契机,用多元化的方式变革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福祉教育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