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亦足道:小学科学微视频应用现状和素材处理研究
2018-01-01史幽鹤
史幽鹤
(杭州市临安区晨曦小学西校区 浙江杭州 311300)
微视频是相对于一般视频而言的,突显在“微”上,它具有“短、快、精”、参与方便以及随时随地随意的特点,一般在30秒~5分钟以内。它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元素融为一体,变得更形象、直观,有效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知识,从而建构科学概念,提高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质量。
一、现状:微而不精——微视频应用路在何方?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微视频被广泛应用于课堂。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亟待我们去调整和改善。
1.微视频缺乏合并统整——取舍不当
笔者在教学和观课中发现,小学科学教学可以运用的视频素材主要来源于以下几大类:新闻类微视频、纪录片类微视频、Flash动画类微视频、自主拍摄类微视频等。不同的课型微视频的运用方法也不同,不同的教学目标微视频呈现的形式也有差异。
2.微视频错失播放时机——节点难掌
微视频的播放是为了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将学生的认知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微视频播放的时机尤为重要。播放的节点把握不到位,就会使课堂效果打折扣。在教学《水的三态变化》一课中,第一个班教学时将讲解自然界水的循环的模拟Flash动画微视频放在了课尾,前半节课就显得沉闷了;第二个班教学时,将这段微视频放在了课开始后的十五分钟处呈现,学生刚处于注意力涣散的节点,微视频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第二个学习高潮由此而来,可见微视频播放的时间节点的选择尤为重要。
3.微视频错估课堂主体——学情不明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们的教学设计都应该围绕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情展开。微视频的选择上也不能忽视这一点。例如在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中,课本上介绍的保护区如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都是离学生比较遥远,虽然使用了微视频学习,但是课堂效果并不理想。可见,学生认知能力也应该成为微视频选择的因素之一。
二、求索:微而有“效”——微视频素材处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更好地运用微视频,前提是寻找到众多的紧扣教材的微视频素材。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教师平时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查找、观看、筛选和积累,逐渐形成―个可以运用于教学的视频素材库,以便能随时随地随意地运用到教学中。
1.紧扣教材,截取整合视频素材
我们在利用微视频进行教学时,应紧扣教材内容,这样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小学科学学科的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除了一些动态的视频之外,我们还可以将原有的一些文字、图像和声音,录制成微视频,使学生视听结合,犹如身临其境,体验科学的魅力。
例如《生物与环境》单元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中,“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因我校地处南方,学生对沙尘暴没有切身体会。因此,我从网络上已有的视频着手,截取了沙尘暴滚滚而来的城市画面,以及沙尘暴对人们生活的干扰,再画外音转到“草原上的人们为了采中草药,把草原挖的坑坑洼洼的画面,还有一些盗猎的违法分子,去滥捕乱猎猎鹰等珍稀鸟类及幼雏的”画面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被微视频里面捕猎的残忍画面震撼到了,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油然而生。
2.围绕教材,剪辑合并视频素材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的视频内容往往只需要整个视频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如果选择全部播放完,使整个教学环节拖沓,内容不连贯。其实在课前,我们可以使用很多视频制作软件,如爱剪辑、会声会影等,经过剪辑和合并,就能把一些断断续续的视频合并成一个几分钟的微视频,从而呈现与教材相关的重点,更有利于学生观看与学习。
3.拓展教材,拍摄整合视频素材
小学科学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该课程的与众不同之处。因此,微视频的应用同样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自主拍摄或者让学生拍摄一下微视频。
例如在《做一个生态瓶》教学时,本人做了一个微视频。首先自己拍摄了办公室教师制作的一个生态箱的视频,在适当的画面上添加了对应的文字、合适的图片,并进行旁白配音,让学生明白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只有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达到一定的平衡,才是一个真正的生态瓶,从而为学生自己制作生态瓶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了众多的素材,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直接拿去给学生观看。必须经过后期的截取、整合、剪辑、合并后的“微视频”,才能真正地贴合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方便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