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2018-01-01赵莉
赵 莉
(榆林市教研室 陕西榆林 719000)
近年来,随着“海量阅读”理念的提出,全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帮助学生获取语言信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重要阵地。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能使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应付考试,而且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课上很积极,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和个人差异对阅读望而生畏,不太喜欢阅读课,阅读习惯和效果欠佳,在阅读课上的积极主动性很低。现在,很多学生意识到了阅读策略和技巧的重要性,他们在不断努力去尝试使用不同策略技巧去读不同类型的文章。
那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
(1)创设阅读情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既定的阅读目标,而且可以通过一定的媒介促进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充分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积极创设阅读情境,帮助学生由情入境、由情入景、由情入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在思想上达到共鸣,并快速进入语文学习状态。以七年级上册的课文《春》为例,书中以优美的文笔描绘出了一个热情洋溢的春天。为了帮助学生体验出朱自清先生笔下描绘的美景,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充分领悟到那一幅幅动人的美丽春景。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首先应该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在文章开始的“盼望着,盼望着……”这一部分时,由于春未到,盼春到的情感,教师应该以一种舒缓、适中的语气进行朗读,帮助学生进入一种盼春、想春、思春的世界里。再如“春天是一个小姑娘……”这一部分的朗读中,教师就应该以适度的活泼、欢快的语调进行朗读,从而将学生引入春意盎然的情境中去。此外,在阅读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适当运用相关的背景,要以合宜的音乐、声音、视频片段等将学生引入文章学习的情境中去,从而为学生更深刻了解作者、理解文本作准备。
(2)激发阅读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学生最喜欢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可选择益智、有趣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色的故事作具体形象的讲述,使学生听得兴味盎然之时,引导他们主动去看课外书。统编教材中有些课文是节选部分,如果能让学生们去阅读全本书,了解原文全貌,把握文章内涵,学生会更有兴趣。比如学生们在学到《香菱学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去阅读《红楼梦》,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渴望读更多的书,主动去读,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经典中外名著文化底蕴深厚,对中学生的内涵培养有良好的效果,但因为书中的故事所发生的年代,离同学们现在的生活很远,难以让同学们理解并产生共鸣。这种忽视经典文学的现象不容忽视,中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成长的阶段,在文化百花齐放的当代社会中,非常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诱惑。学生们的现实情况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文本进行了解,同时给学生推荐作品时做到有针对性,使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都能自发调动起来。
(3)传授阅读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通过阅读实践,教师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统编语文教材有阅读方法的具体要求,比如精读,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读,做到咬文嚼字,细心揣摩文章内容与人物形象,透彻理解文章主旨。在精读过程中,圈点勾画的方法是用得比较多的,依据自己的认识在关键语句、好词佳句、有疑之处、感悟之处等等,做出不同的符号进行勾勾画画。在精读时,还可以进行批注,把对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写在段落旁边。精读的方法一般用来读经典名著《西游记》、《简·爱》等。略读是快速浏览,对故事情节有个大概了解,能够对文本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以及人物形象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对文章中的一些信息也有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作为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海量阅读,读不同文学体裁的书,读整本书。学生还可以针对不同文本的内容进行比较阅读,从词语运用、文本内容、表达方式、描写方法、修辞方法、写作方法、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等方面进行比较鉴别,从而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采用不同的方法阅读不同的书籍,促使学生在阅读的宽度、广度、深度都有不同的发展,带给学生不同的文学滋养。
在新课标背景下,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的提高已经不能够仅仅凭借传统的读写能力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高学生泛读能力与精读能力来培养学生对于文学阅读的通泛性和选择性,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够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