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趣味性的提升
2017-12-30周克建重庆市合川区东津沱小学重庆401520
周克建(重庆市合川区东津沱小学 重庆 401520)
前言: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科学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对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的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1 设计趣味环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科学是一门让学生在探索和实验中获得知识的学科[1]。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教学环节,改变以往小学科学课堂上枯燥、无趣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掌握更多的知识。比如,在学习“春天的植物”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且为学生提供几个观察的对象,如柳树、桃树、草地等,这几样资源的变化非常明显,而是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更有利于观察活动的进行。教师要让学生写出观察笔记,并且在一段时间结束之后汇报观察的结果。通过对这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长时间的观察,学生能够了解春天里植物从沉寂到生机勃勃的整个发展过程,从而初步体悟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强化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时更加注重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有全面的了解[2]。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比如,在学习“土壤里有什么”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采集土壤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学生采集来的土壤来做实验,通过烧杯、木棒、蒸馏水等实验仪器的辅助,学生对土壤中所包含的物质会有初步的体验。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说一说关于土壤学生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学生可能会提问:我想知道漂在水上面那层白色的东西是什么?我想知道水里的土壤到底溶解了没有?然后,教师应该为学生耐心的解答疑问。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增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 开展合作学习,在交流中激发情感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有一些科学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有一些实验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来获得更加活跃的思维,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中通过共同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在将学生分组时,教师要注重分组的分平性和合理性,小组内成员的学习水平要有高有低,性格特点要各不相同,小组和小组之间的时实力也要相当,从而保证小组合作高效有序的进行。教师在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时需要为学生精心的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并且让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在学生完成合作学习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肯定的评价,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3]。比如,在学习“是什么在影响植物生长”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向学生展示两盆植物,让学生说一说这两盆植物有什么不同,并且讨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整合学生的答案,总结出影响之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水、阳光、温度、土壤等、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各个小组选择一个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设计本组的实验方案,再进行研究。通过亲自实验,学生对影响之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会有更加感性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探索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结论: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有待提升。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多为学生创造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机会,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的探索,并且合理的开展合作交流,在交流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奥秘,体会到这门学科的趣味性,并且树立起科学意识,从而积极主动的投身到学习过程中,促进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