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017-12-30李巧玲黑龙江省黑河市孙吴县第二中学黑龙江黑河164299
李巧玲(黑龙江省黑河市孙吴县第二中学 黑龙江 黑河 164299)
前言:人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拥有比较强的观察力,这样才会就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创新和升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观察力,下面浅谈自己关于这方面的几点作法。
1 通过趣味性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想要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应该让学生对观察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会在兴趣的激发下,积极地进行观察和分析。教师要紧紧立足于教学特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初中物理教学现象迎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物理“眼睛和眼镜”教学的过程中,我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观察身边同学的眼睛和眼镜,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清晰的认知。
2 通过明确的目的引导学生观察的针对性
要引导学生在进行观察时首先确定明确的目的。在观察的初始阶段,学生往往拥有比较强的好奇心,教师要激发并保护它。引导学生找出观察目标,这样,在进行观察之前,我都要向学生展示出明确的观察目标。让学生明确要观察的具体现象,在发生的现象中发现了什么样的规律。随之,具有目的性的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观察效果更好,观察能力得到提升,并对初中物理现象产生清晰的认知[1]。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敏锐的观察能力,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
3 通过科学的观察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3.1 全面观察法。在实际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全面观察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升观察力。该观察方法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对观察对象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多个层面和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对象产生清晰的认知,对不同的特性进行分析,同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进行重点分析,对观察对像有一个系统的认知。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全面观察法进行观察来提升其观察力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3.2 重点观察法。在物理学科中,在对一个具体的对象进行观察的过程中,会拥有比较多的知识点。因此,在实际开展观察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以观察目的的不同,对观察重点进行转变和升级。例如,我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设计了让学生利用弹簧秤测物体重力的实验,让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引导学生如何理解“相互”,从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的角度去探究,在这样的背景下,和观察目的无关的内容就可以忽略了,这种观察形式就会提升学生观察的效果和质量,从而更好的达到观察的目的。
3.3 对比观察法。在实际开展初中物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对比观察的形式,让学生针对某些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让学生去观察事物,找出规律及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对观察事物的具体本质和特征形成清淅的认知。如,在讲解物体熔化的内容时,我把晶体与非晶体安排在一起,让学生开展对比观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从本质上对熔化的本质进行重点掌握。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让学生更好的发现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的共性和个性[2],加深理解所学内容。
4 运用敏锐的思维挖掘观察活动的价值
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的过程中,一定要融入大脑思考、分析、判断的过程,把观察行为和思考的行为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方能形成对事物本质的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实际进行人教版初中物理“浮力”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浮沉的过程、露出液面的体积变化等,进一步探究浮力大小的变化,从而推理出浮力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对结论进行深度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为学生提供引导,然后学生能够形成善于思考和观察的习惯,最终提升观察能力。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蕴含着许多的观察现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挖掘教材,并走向生活去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对初中物理现象产生清晰的全面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形成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