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时代茶产品整合营销策略研究

2017-12-30姜秋月霓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辽宁阜新123138

数码设计 2017年15期
关键词:茶叶消费理念

姜秋月(霓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辽宁 阜新 123138)

随着智能终端和电信网络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也得到了提高,在此背景下,企业和商家要充分重视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展营销活动。

1 互联网时代茶产品消费特点

1.1 品质受到高度关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的消费趋势已经向品质的追求转变。网上关于茶产品网络销售的数据显示,消费者购买的高档茶叶的数量明显高于低级茶叶。

1.2 消费年轻化。在当今社会,茶叶产品的用户越来越年轻。年轻人对茶的兴趣逐渐加深,20-30岁的年轻人都是潜在的消费者。

1.3 名茶更受欢迎。在茶叶产品的搜索过程中,消费者首先在互联网平台上寻找知名的地区品牌,如中国的“十大茶叶”。区域品牌下的名茶是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对象,同时,知名品牌和规模较大的公司更加容易得到消费者的信任。

1.4 更加要求消费体验。随着茶产品消费的年轻化,消费体验越来越受到重视,多数年轻人对茶品带来的价值体验和情感体验要求不断提高。

1.5 商家信誉非常重要。当消费者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购买茶时,他们非常重视商店的声誉,而且会充分考虑其他消费者的评价。

2 互联网时代茶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关联不够。由于历史原因,茶产业的集中程度较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财力和技术力量。作坊生产仍然是我国许多著名的茶叶产区的主要生产模式,小规模农户生产方式普遍存在。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茶业组织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效果不太明显。

2.2 产品创新不足。各地名优茶的生产技术多为传统技术,缺乏对产品的创新。一些所谓的产业升级就是将手工操作改为机械操作,生产流程基本保持不变。名茶在市场上以不同的价格和等级进行销售,但是,商标不同的茶叶产品往往来自同一地区品牌的茶叶。

2.3 营销理念落后。很多企业都以短期的销售业绩作为营销考核标准,缺乏对企业品牌、消费者忠诚度、社会认知的评估和了解,导致很多企业在营销活动中总是强调产品的卓越,有时甚至夸大产品的功能,掩盖产品的不足。这些营销模式趋于同化,营销活动缺乏创造性。

2.4 缺乏消费引导。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茶叶的消费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企业对于消费引导的引导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中国茶叶企业数量众多,茶叶企业不愿投入过多精力来引导消费者。茶叶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只想出售自己的产品,不考虑茶叶市场的培育。

3 互联网时代茶产品营销策略

3.1 注重产业整合。一是通过产业链的打造,对产业力量进行整合,形成具有互补性的分工合作和产业关联局面,从而使集群产业链充满活力,产业链中的企业受到激励而不断发展创新,从而推动整个茶叶产业链的战略性升级,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合作营销体系。通过分担营销活动的成本,共同打造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实施联合营销,最终实现市场资源的共享。

3.2 不断创新产品。一是要重视茶产品的创新。茶叶产品的创新要适应时代的需要,使消费者可以获得较高的价值效益;茶叶产品的创新还应该注重对消费者饮用习惯的引导;产品的创新还应该能够引起消费者关注。二是茶叶产品定位的创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的便利性使得人们对便利性的要求更高,茶产品的创新应该向便捷化发展。

3.3 更新营销理念。一是营销理念的创新。首先,对现有的营销理念和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市场情况,制定新的营销策略;其次,新的营销理念要以消费者为核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互动;二是加强线上线下营销活动,提高消费者体验。通过产品设计、定位、营销活动等方面的提升,提升消费者参与营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培养消费习惯。一是通过互联网,加强对消费者及其消费行为的了解,同时注重对消费者寻找茶叶产品的信息的引导。二是充分利用微博、微博客等互联网手段,发布营销信息,为消费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产品信息和服务信息。三是注重营销过程中的的一致性。四是提高消费者忠诚度,通过品牌信息宣传,引导消费者关注品牌,促进购买行为,积极参与品牌宣传活动。五是培育消费者的饮茶习惯,提高消费者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对茶产品的认知和认同。

4 结语

在营销方式不断变革的背景下,茶叶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茶叶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的关系,通过组织、产品、定位、理念的创新适应市场的变化,以创新的营销活动激起消费者的欲望,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与消费者建立稳固的关系,促进茶产业与茶文化的健康发展,使饮茶成为一种闲情雅趣。

猜你喜欢

茶叶消费理念
《茶叶通讯》简介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40年消费流变
香喷喷的茶叶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新消费ABC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