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再认识
2017-12-30赵川林
赵川林
(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500)
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再认识
赵川林
(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500)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大问题之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长期共存是一个公认的科学论断,“历史终结论”和“趋同论”对两制长期共存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历史终结论”折射出了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严重失误和当代资强社弱的基本现实,但却背离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无视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客观现实;“趋同论”指出了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互取所长的事实,但却磨灭了这两种制度的本质区别。历史发展规律和全球发展现状告诉我们,“一球两制”长期共存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历史终结论;趋同论;长期共存论
一、前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大问题之一。在这个重大问题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是一个公认的科学论断。但是,从20世纪40年代起,“趋同论”和“历史终结论”开始先后流行并产生广泛影响,“趋同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互取所长导致两种制度的区别逐渐消失,两种制度日渐“趋同”;“历史终结论”认为,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阵营日趋消失,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胜利,今后的历史将会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两种论调虽然观点有明显差异,但都是对“一球两制”长期共存这一客观论断的否定。“历史终结论”和“趋同论”具有很高的迷惑性,使我国当代部分大学生产生思想困惑并动摇了他们的社会主义信仰。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1]。因此,针对“历史终结论”和“趋同论”的冲击,重新反思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就成为高校思政课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理论依据及现实形成过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长期共存有过重要论述,他们从理论上肯定了两制长期共存的必然性。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世界形成了“一球两制”长期共存的新格局,从此两制长期共存从理论走向现实。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理论依据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封建专制制度被推翻后,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先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自身所固有的矛盾,即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就逐渐暴露出来且日益突出,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这种新的生产力客观要求时,资本主义就会被一种崭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所取代。
马克思晚年对东方农村公社的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他肯定了东方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马克思的这一探索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辩证统一的思想。列宁在驳斥“早产论”时,更为明确地强调:“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2],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思想。但是生产关系的超越并不代表生产力的超越,列宁后来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深刻地意识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艰巨而又漫长的过程。另外,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社会化生产力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所以资本主义“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3],因此,在相当长时间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必会长期共存于一个世界之中。
(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现实形成过程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意味着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从此人类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新时期。
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二战中东欧各国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得到发展,战后南斯拉夫、波兰、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战胜国内反动势力,先后按照苏联模式在本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亚洲的越南、朝鲜和中国也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尤其是当时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国加入到社会主义队伍,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使社会主义力量得到极大增强。东欧和亚洲的这些社会主义国家都先后与苏联结盟并相互结盟,通过一系列的双边和多边盟约,社会主义阵营正式形成。
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和苏联实力大大增强成为世界的两极并在全球范围内争霸,美苏对抗在世界范围内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两大阵营长期对峙使“一球两制”长期共存的趋势更加明显。
三、“历史终结论”和“趋同论”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挑战
“历史终结论”和“趋同论”对“一球两制”长期共存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也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他们一味地盲目崇拜西方虚假的自由和民主,看不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根本区别,从而不能准确地把握世界发展大势。
(一)历史终结论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挑战
20世纪晚期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席卷亚洲、非洲、南欧、拉美等地区,经过20多年的民主化进程,民主制度先后在这些地区的国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在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和苏东剧变的双重历史背景之下,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了“历史终结论”,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广为流行。
在福山看来,第三次民主化浪潮所引起的世界范围的自由革命表明民主化已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潮流,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已得到世界的肯定和认同。1989年,适逢苏东剧变刚刚开始,福山公开发表了《历史的终结?》一文,认为自由民主制度全面战胜了与之竞争的共产主义。福山又于1992年出版了《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并在书中狂妄地写道:“人类接近千禧年的终点,体制的竞争将只剩下一个人,那就是自由民主”,进一步阐明了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就是人类终极社会制度的思想。时隔二十多年后,福山再次公开发表文章——《民主依然挺立在“历史的终结处”》,表明了他仍然坚持“历史终结论”[4]。
“历史终结论”者认为苏东剧变之后所发生的一切事件都不过是自由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持续扩张,这意味着在他们看来,当今社会主义的发展仅仅是自由民主制度的进一步普遍化,社会主义国家迟早会走向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由此看来,“历史终结论”从根本上否定了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
(二)趋同论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挑战
“趋同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是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呈现出某些相似点并且会逐渐增加,最终二者将会趋同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制度。
二战后,资本主义陷入低谷,而社会主义苏联的发展却较为稳定,这使资本主义深刻地意识到纯粹的市场经济存在很大的缺陷,于是资产阶级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趋同论”者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趋同”的表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兴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在这次科技革命中普遍得到较大的发展,而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模式的束缚下错失了此次机遇,随后,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改革,此次改革最突出的成就便是市场经济的引入,在这样的情况下“趋同论”者又提出社会主义将趋同于资本主义。苏东剧变后,由于西方社会普遍认为自由民主制度已在世界范围内胜出,所以“趋同论”的声音有所减弱。进入全球化时代后,两种制度下的国家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积极交流、合作并相互学习和借鉴,在这样的情况下,“趋同论”又沉渣泛起。
“趋同论”虽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共存的基础之上的,但是“趋同论”者所认为的共存是逐渐“趋同”的共存,这种共存最终会“趋同”于一种既有别于资本主义又有别于社会主义的新型社会制度。
四、对“历史终结论”和“趋同论”的批判
不可否认,“历史终结论”和“趋同论”都包含了对历史发展某一方面的深刻见解,但是这两种论调各自的矛盾和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在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从社会主义方面来看还是从资本主义方面来看,“历史终结论”和“趋同论”都不攻自破。
(一)对“历史终结论”的批判
“历史终结论”可以说是“西方中心论”的另一种表述,是资产阶级极度乐观、狂妄自大的表现。从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到今天,都没有出现任何表明历史将要终结的征兆,反而预示着“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复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且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使社会主义中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201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从此踏上赶超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伟大征程。中国的迅速发展不仅使自身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同时也彰显出了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中国模式”的崛起,“中国方案”、“中国道路”的提出不仅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社会主义国家凭借着高效配置资源、合力解决重大问题的出色表现,把此次危机对本国的冲击降到最低,而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却都效果不佳,美国《时代》网站刊文称这是“全球经济衰退暴露出的最大讽刺之一”[5]。这表明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也在对两种制度主导下的两种不同发展模式进行深入思考。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看到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再度兴起的机会[6]。无论是左翼力量掀起新一轮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还是“马克思热”在全球的再度兴起,都表明了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复苏,社会主义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不仅不能解决世界性难题,反而还展现出了其内部危机重重的一面。当前,生态危机已成为全世界最紧迫的社会问题,有人寄希望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但事实上资本主义根本不可能真正解决生态危机,甚至可以说,只要世界上有资本主义存在,生态危机就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生态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因为资本在自我增值的过程中,它的文明面和野蛮面都会毫无遗漏地显现出来[7]。资本主义由于其逐利本性,把利润和经济增长始终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在追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会毫不犹豫地增加资本投入,扩大生产规模,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带来环境污染。
所以对资本主义而言,在利润面前,生态问题会被搁置一旁。正因为如此,生态社会主义越来越被人们所提倡。
金融危机已过去8年之久,虽然资本主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与改革,但是经济仍然持续低迷,大规模的失业随处可见,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罢工示威运动此起彼伏,这些都充分暴露出当代资本主义已面临着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危机和困境。再从近期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欧洲难民危机、欧洲社会内部动荡等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来看,这显然不是一个终极社会制度统治下所应有的景象。
(二)对“趋同论”的批判
“趋同论”看到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客观现实,但是,它是对两种制度下的国家在互取所长的过程中呈现出某些相似之处的歪曲反映,它只看到两种制度在某些方面相似的表象,却没有或较少看到两种制度的根本区别,所以它是基于两种制度某些共同性的表象而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一次主观臆想。
资本主义发展至今虽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科技、资本、人才等方面仍保有长足优势,但是仅靠一己之力仍然无法解决自身所遇到的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所以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取经,主动吸收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来促进资本主义持续、稳定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质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尚处在初级阶段,因此社会主义国家也需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吸取经验,并在探索与发展的过程中大胆吸收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内的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但是社会主义制度也并未因此而发生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互取所长,实质上都是为了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
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下的国家由于相互学习和借鉴确实在某些方面呈现出相似之处,但是这些相似的表象决不能和“趋同论”所主张的两种制度上的趋同混为一谈。
“历史终结论”和“趋同论”二者都否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长期共存这一客观现实,其实质是对社会主义的抵制,当代大学生一定要识破这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同时也要认识到“历史终结论”和“趋同论”都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背道而驰,都是在为资本主义辩护。
五、“一球两制”长期共存的格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格局,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之久,从当今全球发展现状来看,这种格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当代大学生对此应该要有清醒的认识,坚决抵制“历史终结论”和“趋同论”。
(一)资本主义在当代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首先,资本主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当代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再发展性。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整和改革。
经济上,在不动摇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前提下,通过合作经济和股份资本社会化等形式实现了所有制的多样化;在充分保证垄断阶级利益的同时改变分配关系和劳资关系,如实行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以及社会福利等制度;在坚持市场主导的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政治上,公民权利有所扩大,公民对政府有一定的监督权和参与部分政治活动的权利等;重视法制建设,把公民和各种权力主体的行为纳入法制范围。
这一系列的调整与改革使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同时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这表明,资本主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最大程度上释放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潜能”[8],使当代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再发展性。
其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化中得到缓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以私有制为基础,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主导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实行不平等的贸易规则,主持建立有利于自己的世界或地区组织,并频繁插手别国的政治经济事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一方面,世界日益形成一个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凸显,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阶级对立、贫富分化和周期性经济危机转化为全球范围的阶级对立、贫富分化和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样,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就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转化为世界范围的矛盾和危机,而资本主义国家自身的矛盾和危机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这就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
(二)社会主义在全球的弱势地位仍将长期存在
首先,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是一个艰巨且漫长的过程。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革命要在几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同时爆发才有取得胜利的可能性,但事实却正好相反,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是苏联和中国,苏联的前身是帝国主义中最弱的资本主义俄国,中国则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纵观当今世界上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经历过充分的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这就迫使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补课”,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就已经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其次,当前的社会主义从总体上看还处于低潮。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复苏都表明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是当前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都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落后、资源环境压力剧增、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问题突出等困境,除此之外,还面临着日益增强的国际经济冲击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等一系列问题。
另外,社会主义事业在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在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虽然越南和老挝的革新开放都取得了一定成就,朝鲜和古巴在探索本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也各有建树,但是只有社会主义中国独树一帜。不可否认,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今中国的发展不仅代表着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最高水平,也代表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程度,但同时也应看到现阶段的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此看来当前的社会主义总体上还处于低潮,资强社弱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扭转,所以世界社会主义建设任重而道远。
综上所述,“历史终结论”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曲折性的反映,它折射出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严重失误和当代资强社弱的基本现实,但它背离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无视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的迅猛发展;“趋同论”虽然指出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下的国家互取所长的事实,但却磨灭了这两种制度的本质区别。这两种历史观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歪曲,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是国家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具体表现,对此我们要有清醒地认识。
从全球发展现状来看,资本主义不可能在短期内灭亡,社会主义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一球两制、资强社弱的格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改变。但是,历史前进的车轮不可阻挡,“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9],当代大学生必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1] 习近平.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EB/OL].(2016-12-09)[2017-03-15].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6-12/09/c_135892530.htm.
[2] 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4] 福山.历史的终结[M].黄胜强,许铭原,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59.
[5] 姜加林.世界视角下的中国道路[J].求是,2013 (11):47-49.
[6] 王锋业,刘传华,刘孔莉.资本主义社会孕育“新社会因素”及其当代启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7(2):11-14.
[7] 牛俐智.“驯服资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17(1):59-65.
[8] 宋海琼.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长期共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 (10):95-99.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责任编辑、校对:王国成]
ReconsiderationoftheLong-termCoexistenceofSocialismandCapitalism
ZHAOChuan-lin
(School of Marxism,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 610500,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 is a major problem in the basic theory of Marxism. The long-term coexistence of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 is a recognized scientific thesis, and the historical end theory and the "convergence theory" have posed a severe challenge to the long-term coexistence of the two systems. "The historical end theory" reflects the serious faults of contemporary socialist countri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basic fact that capitalist countries are stronger than socialist countries, but which deviates from the law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ignores the objective fact of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nvergence theory" points out the fact that capitalist countries and socialist countries take each other′s strengths, but obliterates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aw and global development status reveal that there is no fundamental change to the long-term coexistence of "two systems in one world".
historical end theory; convergence theory; long-term coexistence theory
2017-04-21
西南石油大学教师教学研究立项项目(2016JXYJ-34);教育部人文社科思政专项课题(15JDSZK064)
赵川林(1993-),女,四川广元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A81
:A
:1008-9233(2017)04-0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