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爱伦?坡笔下的女性形象
2017-12-29郭润
摘 要:女性主义也叫女权主义,通常是指呼吁男女平权,减少男女不平等现象,促进妇女权益的一种社会理论和政治运动,主要探究的是对女性的歧视问题,对女性的性物化和对女性的压迫问题等等。爱伦·坡生活的年代并未出现明确意义上的女性主义,但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表现出女性主义的内涵。
关键词:爱伦·坡;女性主义;女性形象;男权
女性主义也叫女权主义,通常是指呼吁男女平权,减少男女不平等现象,促进妇女权益的一种社会理论和政治运动,主要探究的是对女性的歧视问题,对女性的性物化和对女性的压迫问题等等。在爱伦·坡的小说中,有几篇集中描写女性,还有若干作品虽对女性角色寥寥几笔带过,却也有着重要作用,体现了女性主义的内涵。坡的作品基本用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我”为男性,所以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会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主要分为两类:积极女性形象和消极女性形象。
1 积极女性形象
以《丽姬娅》、《莫蕾拉》、《厄榭府的倒塌》为例,女性角色如丽姬娅,莫蕾拉,玛德琳,都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她们不甘心臣服于男性之下,甚至有着超越男性的智慧与勇气,体现了女性意识地觉醒,属于捍卫女性权力的代表。
丽姬娅是一位异常美丽,雍容华贵,如飘飘仙子般的女人,头发乌黑油亮,皮肤光洁无暇如象牙般细腻,明眸皓齿,眼神清亮,鼻梁高挺,“我”对丽姬娅的外形大加赞赏:“真是充分解释了荷马式形容词‘风信子般的之真正含义!......那眼神是什么,比德谟克利特那口井还深。”[1](p24)除了外形之外,丽姬娅的思想与智慧也深深地让“我”折服。她博闻强识,通晓各种古典语言并从未犯过错,她的聪慧就连男人也要甘拜下风:“她的学问在所有女人中无人能比,可是又有哪个男人能成功地研究包括伦理学、物理学和数学在内的所有学问,并取得她那样的成就呢?”[1](p25)丽姬娅在临死前说:“人是不会屈服于魔鬼的,也完全不会屈服于死亡,除非他的意志薄弱。”[1](p28)之后她凭借强大的意志借尸还魂,重新回到“我”身边。
莫蕾拉同样是一位外表美丽,智慧过人的女子,她非常具有想象力,对哲学感兴趣,“我”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一心一意地听莫蕾拉的话......直到她美妙的声音让我心里发麻,进而对她那恐怖的语调胆战心惊。”[1](p33)莫蕾拉仿佛成为“我”的主宰,让“我”心生畏惧。她在临死前,说道:“活着的时候被你嫌恶的女人,只有死了以后才会得到你的尊敬。”[1](p34)她变为自己的女儿,使用另一种身份生活在“我”身边,只为让我感到痛苦。在发觉丈夫对她不再热爱时,她主动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忍气吞声,承受不公平的待遇。
玛德琳其实并不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但她是恐怖感的主要来源。她被活埋后,并没有屈服于命运,没有消极等待死亡,而是奋力从棺材中逃出,即使逃出后也活不了多久,她也不想就这样被别人“安排”死了,死也要死在外面的世界里。“她穿着白色寿衣,上面满是已经凝结成块的血迹污痕。她瘦削的身体上到处都是苦苦挣扎的痕迹。她就站在那里,在门槛那里震颤抖动着......”[1](p68)可以看出她为逃出棺材拼尽了全力。
2 消极女性形象
以《椭圆形画像》、《丽姬娅》、《埃莱奥诺拉》为例,画家妻子,罗维娜,埃莱奥诺拉都是性格较软弱,为了男人甘愿牺牲自己的角色,她们受到肉体或精神上的折磨时不反抗,只是一味顺从。
画家妻子美丽而活泼,成为画家的作画素材,她为了他的创作热情,哪怕觉得为自己作画是件可怕的事情,也温驯地顺从,在阁楼中做模特不吃不喝几个星期,在画作完成时死去。而画家一直沉湎于艺术中,对妻子毫不关心:“除了他,谁都看得出她的憔悴。”[1](p21)
罗维娜是“我”在丽姬娅死后另娶的妻子。虽然她是金发碧眼的可爱女郎,但“我”将她作为替身,并不爱她,而罗维娜自身也“畏惧着我性格里严重的阴郁”[1](p29)她生病后看到了幻觉,“我” 也并不在意。她只是“我”思念丽姬娅的精神寄托和发泄欲望的工具而已。
埃莱奥诺拉同样是位美丽的女子,“除了埃莱奥诺拉那双眼睛,没有什么能比那条小河更清澈明亮、生机勃勃......除了埃莱奥诺拉那张脸庞,没有什么能比那些树皮更光滑......除了埃莱奥诺拉那副嗓子,没有什么能比那曲调更动听。”[1](p42)她在生前得到“我”的誓言:今生绝不会再娶其他女人。她死后的灵魂夜夜来看望“我”,照顾“我”,她心心念念着自己的情郎。结果“我”在遇到埃芒迦德后,将誓言忘得一干二净。而埃莱奥诺拉出于对“我”的深爱,哪怕背叛了她,也并没有惩罚“我”。
在坡生活的年代还未出现明确的女性主义,但是他的作品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表现出对女性独立的支持。画家妻子与罗维娜的死亡寄托了坡希望女性免于男性暴力的愿望,这与此后1978年英国的全国妇女解放大会提到的“全体女性享有不受男性威胁或暴力胁迫的自由;终止维护那些以男性为主导的现象和男性对女性的侵害的法律制度。”[2(p46)不谋而合。1995年《行动纲要》提出女性面临的问题:“接受教育和培训的途径不平等,以及接受教育和培训中面临的不平等和不足”[2](p49),而博学的丽姬娅打破当时世俗的观念,正是坡对新女性的期盼。
爱伦·坡生活在男权时代,那时候的社会由男性主导,女性没有话语权,必须要依附丈夫,听从丈夫的命令。这从消极女性形象可以看出,女性永远是男性的附属品,要为丈夫的需求随时牺牲。坡以“我”的视角大量描写女性美丽的外表,意在表明再美的女性也只是男性的拥有物,表明当时社会存在物化女性的现象。但在积极女性形象中,坡塑造了美丽又聪明的女性,她们的美貌令男性神魂颠倒,才智令男性甘拜下风。她们为自己发声,维护自己的话语权,敢于反抗,拥有自我意识,表明坡其实对于男性压迫女性的做法并不认同,这在当时男权主导的社会中实属难得。
参考文献
[1][美]爱伦·坡.爱伦·坡暗黑故事集[M]鹤泉,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7
[2][英]西尔维亚·沃尔拜.女权主义的未来[M]李延玲,译.北京: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3
作者简介
郭润(1993-),女,内蒙古呼伦贝尔莫旗,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