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研究

2017-12-29张国良

求知导刊 2017年29期
关键词:管理机制慕课模式

张国良

摘 要:慕课是一种特指的教学模式,兴于美国,自诞生以来,它就一直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引领了教育信息化的走向。2013年慕课传入我国并有席卷全国之势,多数人将慕课定义为一种革命,是砸倒大学“围墙”的“重锤”。文章尝试对慕课大背景下的教学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进行探索。

关键词:慕课;模式;教学运行;管理机制

一、慕课的概念

慕课是英文缩写MOOC的音译,第一个字母“M”代表Massive(大规模),即有别于传统几十人到上百人的课堂教学,慕课的注册人数可数以万计;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即课程完全开放式学习,只要你有兴趣,可自主注册学习;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即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时间、地域限制,实现全天候开放在线学习;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落脚在慕课的本体属性,即一种以崭新教学方式呈现的课程。慕课既有别于以广播、卫星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为媒介传授的传统远程教育,又不同于我国近几年推出的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慕课通过大规模线上虚拟教室,以微视频等方式,将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体验、互动过程、效果评价等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呈现。

二、慕课的由来与发展

MOOC有短暂的历史,但是却有一个漫长的孕育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明家和知识创新者 Douglas Engelbart的《增进人类智慧:斯坦福研究院的一个概念框架》研究计划开始萌芽;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George Siemens 与加拿大理事研究会的Stephen Downes 在互联网上成功开设的“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课程中正式提出。包括来自玛丽华盛顿大学的 Jim Groom 教授以及纽约城市大学约克学院的 Michael Branson Smith 教授等一大批教育工作者不断对其加以发展,他们采用这种课程结构,并在全球各国大学开设了由他们自己创建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2011年秋,斯坦福大学 Sebastian Thrun 与 Peter Norvig 联合推出的“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免费课程吸引了十六万学习者,使得慕课进一步突破后有规模。许多重要的创新项目,包括Udacity、Coursera以及 edX 都加入进来,有超过十几所世界著名大学参与其中。2013年先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加入edX,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与 Coursera合作,推出各自的慕课资源,开启了中国的“慕课元年”,使得慕课在我国呈井喷状态。

三、慕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

慕课已经到来,它的诞生和发展是无法阻挡的。慕课不仅是大规模的课程资源,它的出现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也带来了新的启迪,这种启迪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甚至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可以说整个高等教育体系都已囊括在内。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这种冲击,也需要这种弥足珍贵的改革,虽然其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但是这一在线教学技术一定能给我们的高校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1.大规模的开放式在线教育资源

我国高等院校间软件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底蕴(历史)和师资队伍方面。底蕴传承是积淀,是无法借鉴的,而师资队伍所呈现出的课程借助“互联网+”技术冲破了大学的“围墙”,打通了时空的界限,不再设置学习门槛, 只要是有需要的学习者,都可以通过平台注册自主选择课程资源进行系统学习,使教育的传播性和扩散性得到升华,免费的慕课资源也向大众打开了通向常青藤盟校的大门。

2.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教学多为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授,教师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学生多为被动接受;而慕课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试想学生通过慕课掌握了课堂知识,教师应该如何应变呢?慕课不可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但它将促使教师不断地去思考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促使原来以教师为中心、主动传授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学引导的新模式转变,让教师与学生形成双向教与学的关系,使教学更多地从相对单一知识传授转变为创新能力提升等综合素质教育。

3.实现大规模与个性化兼顾原则

当今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微视频”为慕课提供了平台和技术支撑。首先,数据的并发处理能力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可能轻松实现上万学习者不同内容、不同时间、不同进度的差异性学习需求。然后,视频的存储技术和反复的寻址读取方式也是任何教师不可能达到的,可实现互不干扰情况下的反复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最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能高效准确地评估学习者的能力水平和学习效果,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正是基于上述影响,为顺应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的新趋势,直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新的机遇与挑战,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它推动我国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設走上“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积极、健康、创新、可持续的中国特色良性发展道路。

四、慕课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运行

2014年,天津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已经开始在慕课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将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结合起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试验。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师教学模式的改变,使得以往传统教学运行管理模式已明显与之不相适应,甚至产生了阻碍作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建立起适合慕课教学模式的日常教学运行管理机制。

1.成立慕课工作小组,为慕课实行顶层设计和宏观规划

我校获批为“2014年天津市普通高校慕课教学试点单位”后,为切实做好慕课教学试点改革工作,我校成立了天津师范大学慕课教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慕课试点课程的建设、管理及组织,协调慕课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细节,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慕课的整体规划和设计符合我校实际情况和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另一方面,由教育技术学学科背景的教授提供技术咨询,学校信息化办公室保证课程网站的顺利运行,教务处相关同志负责相关课程建设的协调工作,从而保证了课程建设相关因素的建设质量以及课程的顺利推进。

2.确定慕课试点课程,在学校内部进行试点推进

学校确定两门课程作为慕课试点:一门是“健康教育”,它是通识必修课,由心理健康、生殖健康、运动保健三部分组成,自2014—2015学年第1学期在我校外国语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试开。该课程全部采用在线学习的方式,即课程全部教学完全通过网络进行,课程答疑、作业、讨论也全部在网上进行。另一门是中外文学经典与文学精神,它是公共选修性质的核心通识课程,在全校范围内选修,采用线上学习与线下讨论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学生在线学习课程,参与论坛互动讨论,完成课后作业,线下则根据具体课程安排,参加见面课程答疑(翻转课堂)、助教答疑或小组讨论等。将慕课与翻转课堂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授课资源、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与广阔的学习空间。

3.制定慕课运行管理办法细则,保障慕课试点课程顺利开展

为保证MOOC试点课程的建设质量,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扩大优质师资、优质课程的受益人群,特制定《天津师范大学MOOC试点课程管理暂行办法》,在运行保障、实施细则和课程团队激励机制等制度层面上规范慕课课程建设,保障课程的顺利开展和实行。

4.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方案,了解学生对慕课试点课程的满意程度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求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结合慕课试点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的课程建设目标,我校制订了个性化的课程评价方案,对中外文学经典与文学精神课程进行了课程满意度调查,通过一学期的试验,实施情况较为理想,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下表数据可见,在教师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资源、教学效果与整体评价等方面,实验班均优于对照班,且实验班出勤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班。

笔者经过与学生座谈了解到,学生对本门课程采用慕课形式表示满意,因为选择这种模式的教学,学生能够较为自由地来掌控自身的学习时间,且每一个专题视频采取模块教学,进而每一个模块的视频时长较短,有利于其集中精力学习,且相较于传统课堂学习。当其遇到学习难点之时,可对此进行再度学习,从而增强了学习效果。由于选择本门课程的学生专业主要为非文学类专业,学生表示,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尤其是通过线下课堂同教师面对面的讨论及交流,拓展了自身的文学视野,提高了自身的文学素养。此外,学生也对本门慕课课程结合本次学习经历提出了一些建议,如适当减轻线上平台的视频学习任务量,缩短学习时长等。

5.聘请课程助教,协助课程建设

为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启用课程助教制度,通过聘请学有余力的研究生担任教学助理,从而完成课程教学中的作业讲评、疑问解答、实验指导等教学辅助工作。

慕课是一种全新的在线学习理念,它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政策和制度供给,确保慕课共享过程的顺畅有效。高校管理者完善教学管理模式,促進由“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育”转变为“以学习者学为中心的教育”。高校教师应积极应对,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合理借力慕课资源,积极探索慕课资源与大学课程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焦建利.M00C: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2013(4).

[2]李志民.MOOCs的挑战与大学的未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19-20.

[3]包永梅.关于慕课的理论认识与实践[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7(2).

[4]刘 芙,齐 伟.MOOC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功用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6).

猜你喜欢

管理机制慕课模式
重点主题实践型社会责任示范基地管理机制优化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