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发展研究
2017-12-29陈孜迪
摘 要:校园信息化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的教学管理,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师生模式日渐成熟,“智慧校园”作为新型高校信息化管理模式逐渐发展,当前信息化发展的焦点已经从“数字校园”逐渐发展为“智慧校园”。本文简要阐述了目前数字校园的发展现状,描述了“智慧校园”的内涵和特征,最后提出了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的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转型策略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24.194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力度越来越大,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如火如荼,尽管各种争鸣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大家越来越意识到互联网技术必将对高等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各校的实践与探索,传统课堂和信息化的融合也在逐步地加深,数字校园在高等院校中逐步普及,一个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局面正在到来。
1 我国数字校园的发展现状
数字校园就是用信息化的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校园的内涵也发展到不通层次和内容。现如今,数字化校园强调“统一规划”,减少浪费,学校统一规划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既可合理利用资金,又可充分共享各自的关联,最终是节约了成本,规范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体系。
数字化校园发展到今天,依旧存在若干发展的壁垒和不足,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平台的后台支持机制亟待完善: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2)比较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部门之间缺少统一的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机制,由于各部门采用的软件系统存在不同大小的差异,各自为政现象较严重。数字校园重点解决的也正是这个问题,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此类现象也会随之缓解。
(3)信息安全问题突出:还未建立起完备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制防、技防等缺失现象严重,应用安全存在较大隐患。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用户信息安全保护都需进一步加强。
2 智慧校园与数字校园的区别
“智慧校园”首次提出于2010年,在浙江大学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描述为: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 这样看来,可以将“智慧校园”的内涵特点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高校师生提供基于用户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提供一个整体的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智能的感知环境,提供各类信息。二是基于互联网,协同并整合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协作。三是提供一个接口,可以实现学校与外部世界的互相交流和感知。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校园发展的不断深入,整体化的教务管理、共享式的教育资源,更具内涵的“智慧校园”模式逐渐展现。 “数字校园” 将逐渐被“智慧校园”取代,成为当今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新潮流、新焦点。
智慧校园的内涵是“智能化”。“智慧”的产生过程为:由感觉发展为记忆,记忆再发展为思维。由此可见,“智能”具有以下四个方面能力:感知、思维、学习和自适应能力。
“数字校园”的核心内容是“数字化”,交流的对象是人。而“智慧校园”的核心内容是“智能化”,人不再是唯一的交流主体,而更多的是“物”。“数字化”充分发展从而发生了质变,逐渐发展为 “智能化”。因此“智慧”与“数字”存在着质的区别。然而,智慧校园不是脱离数字校园存在的,他们都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互联网和物联网是相互依托、相互发展的。因此智慧校园是以数字校园为基础的,二者都致力于解决校园信息化问题。
智慧校园是在数字校园发展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的产物,二者都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它们的区别在于:数字校园强调的是统一的信息编码和标准,通过单点登录获得授权后获取服务,是互联网上的信息交流与互动;而智慧校园是在数字校园基础之上,将服务扩展到“物”,实现人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并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3 数字校园迈向智慧校园的转型策略
为了更好地实现智慧校园的战略愿景,智慧校园的的顶层设计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对信息化发展现状的评估与远景规划。一般高校信息化分为基础软件阶段、互联互通阶段以及智慧分析阶段。而我国大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偏重于硬件。处于基础软件阶段的高校尚未完成互联互通,仅在核心业务上实现数据交互。第二阶段:智慧校园总体规划。规划内容主要包括业务和功能规划、应用系统架构规划、信息架构规划、IT基础设施规划以及IT管控规划。第三阶段:实施路径规划,随后开始进行投资估算。
转型的关键是顶层架构的设计。相比较其他因素,例如资金的投入、人才的储备等方面,“智慧校园”想要有效落地,更为重要的是,高等院校要构建一套科学的机制,确保从“智慧校园”的顶层需求分析到底层IT基础架构的有效匹配。很多学校信息化系统存在不能互联互通、管理繁杂、资源受限、决策困难、教改緩慢等问题,而“罪魁祸首”就是缺乏顶层设计、子系统建设缺乏长远考虑、系统众多不能融合等。顶层设计、标准规范、物联感知和应用驱动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包括智慧环境、智慧资源、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大数据平台,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泛在的网络教学环境、透明高效的管理、丰富实用的资源。由此可见,智慧校园建设要由高层主导,做好顶层设计,清晰定位,突出特色。在建设过程中要遵循标准,先易后难,分期实施,规范建设,并且要选择研发实力强、行业经验丰富的专业公司。
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是管理与技术高度结合的产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方方面面,涉及业务部门的业务边界、职责划分和职能调整,涉及业务流程的整合与再造,南通大学创新体制机制、更新理念思路,优化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惯,做到了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全校一盘棋,各职能部门认识统一,在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下全力配合,提高效率。
作者简介:陈孜迪(1987-),女,河北石家庄人,管理学硕士,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