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州祁阳县祁剧传承现状探析

2017-12-29赵师张凌蕾

艺海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发展方向

赵师+张凌蕾

〔摘 要〕永州祁阳是古老祁剧的发源地,祁剧在祁阳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近来其传承陷入困境,专业剧团名存实亡,业余剧团所剩无几;祁剧艺人“青黄不接”;剧团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缺少年轻观众,与此同时也出现传承新方向,以竹山村为代表的村落演剧在传承人的培养、剧目挖掘、物质搭建、精神传承等方面颇有成效。今后祁阳可以从大力发展村落演剧、建立祁剧传承人数据库、完善戏班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推动祁剧的发展,让祁阳祁剧重现荣光。

〔关键词〕祁剧 传承现状 发展方向

永州祁阳孕育了祁剧,祁剧在祁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祁阳先民的原始歌舞、祭祀等活动中就有祁剧的基因。明清时期,弋阳腔传入湖南,与祁阳民间艺术相结合,融合弹腔、昆腔,形成了兼有高、弹、昆三种声腔的祁剧。祁剧发展成熟后,一度形成“唱不过祁阳”、“祁阳子弟遍天下”的盛况。然而,祁阳祁剧,和湖南其他地方戏曲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由盛转衰。鉴于此,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了祁阳县祁剧的传承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一、祁阳县祁剧活动现状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80年代,湖南省祁剧专业剧团遍地开花。据《祁阳祁剧》记载:“20世纪50年代,除祁阳、祁东外,全省还有26个祁剧团”。[1]祁阳剧团也非常多,分为江湖戏班、专业祁剧团、业余祁剧团,几乎每一个村镇都至少有一个祁剧班,祁剧演出活动热闹非凡。但在1980年代后祁剧在祁阳传承举步维艰,祁阳县祁剧活动现状出现如下四种态势:

1.专业剧团名存实亡,业余剧团所剩无几。李跃忠教授在《湖南地方戏曲生存现状探析》一文中指出:“不少剧种只有1-2个国营或者集体制剧团或民间业余剧团在支撑。”[2]祁剧生存现状正是如此,祁阳只有一个国营剧团,且其演出活动少,演剧主要集中在两种场合:第一,落实政府下派的观赏性演出活动,如送戏下乡、“欢乐潇湘”等文艺汇演活动,但多演歌舞、小品类,真正的祁剧演出较少;第二,承接私人有偿演出活动,如修谱、寿戏、庙戏、祈福还愿等活动,不过因祁剧团出场人员较多,业务费用偏高,排演戏较少,很少接私人演出。剧团根据红白喜事等不同演出场合,选择不同演唱剧目。演出剧目一般有两种:一是传统历史剧;二是新编现代剧,其中以传统剧目演出为主。

国营剧团平时的演出任务就不是很多,往往半年或一年难排一场新戏,平常演戏也主要是让政府部门和文化部门品鉴,门票基本免费,祁剧渐失市场竞争力。

目前祁阳没有固定的业余戏班,艺人根据需求临时组合。十多年前依然活跃在祁阳的个体业余祁剧团,如浯溪业余祁剧团、大众业余祁剧团等都因各种原因纷纷退出历史舞台。当下业余演出是谁接演出谁当老板,演出场合一般是:庆寿、升学、大市场开业、建祠堂、迁坟等。业余剧团临时组合导致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成员不固定,演出质量不高;二是演出多为传统剧目,缺乏改变与创新;三是演员普遍年纪偏大,缺少年轻血液,随着老艺人的去世,草台班或将难以维持。

2.祁剧艺人“青黄不接”。据京胡演奏员杨长虹介绍,现今剧团主要人员共计100余人,其中在编人员70至80人,退休人员20余人,年轻艺人数量并不少。据《祁阳师范学校2016年质量报告》记载,2011年在政府支持下,祁阳县剧团与祁阳师范合作,设立祁剧专业,2015年共计有28人考入祁阳县祁剧团全额事业编制。虽然剧团年轻艺人多,但目前能担任重要角色的青年演员却屈指可数,平日演剧的重担大多落在五十多岁的老艺人肩上,祁剧艺人陷入“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

出现这样的现象有几点原因。第一,祁剧艺人收入相对较低。祁阳县剧团属于市县两级共管制编制团队,艺人每月工资为3000元左右,部分业务水平高的艺人跳出体制,改行谋出路,导致剧团缺少名角;第二,祁剧本身学习难度大,年轻人不愿钻研祁剧;第三,部分艺人传承方式陈旧,不适应时代发展;第四,剧团演出少,青年演员缺少登台机会,演出技艺退化。

3.剧团管理体制不完善。有些戏班虽然制定了管理制度,但其运作过程还存在一定问题,有待加强。祁剧团艺人每天八点打卡后便可自由活动,剧团只规定了定期考核的内容,没有严格的奖惩条目,还承接各类与祁剧不相关的歌舞类商演。因此,导致年轻艺人荒废练习,业务不精,难以进步,同时剧团缺乏创新精神、竞争意识,严重影响剧团演出质量和演出效果。

4.观众数量急剧减少,缺少年轻观众。这种现象出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新型娱乐方式的冲击。“异军突起的娱乐业如日中天,歌厅、舞厅、艺厅、网吧遍布大街小巷。在现代文化的语境中,祁剧民间的表演风俗仪式也即将消失殆尽”[3]“一桌二椅”的传统戏曲,难以迎合当代观众的口味;二是科学技术发展,民众心理变化,对祁剧需求减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民众相信科学,不再依托祁剧求神还愿,请戏需求减少,祁剧渐失生存土壤;三是祁剧戏班自身原因。祁剧戏班缺乏创新意识,一方面祁剧导演、编剧人才缺失,导致祁剧剧目难以推陈出新,傳统剧目无法吸引年轻观众;另一方面,戏班表演方式、舞台设计等方面缺乏创新意识。

二、村落演剧及其传承情况

竹山村是闻名遐迩的全国文明村,在考察过程中笔者一行发现竹山村不论是人才培养抑或是竹山村的村落文化建设均与本地传统戏曲紧密联系,能给祁阳各地乃至全国各地的村落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1.竹山村对祁剧的传承和保护

(1)传承人的培养:竹山村从去年开始试办小演员培训班,由去年四十余人扩展至今年的八十余人,竹山村的小演员培训班有愈加红火之势。小演员的年纪以十岁到十三岁的孩子为多,最小未满五岁。培训时间集中在暑假及周末,来学艺的孩子多是附近各县各地区的。教师共计三人,分别教授文戏及武戏基本功,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一个大概的培养计划。客观来说,在人才培养方面竹山村具有前瞻性,不论是道具添置还是培养计划皆有模有样,除资金问题外,最大的问题即是当前的小演员培训班还只能称作暑期兴趣班,尽管村社组织的培养人员有将培训班转变为戏曲小学的计划,但能否把这一计划落实还得看后续工作。endprint

(2)传统剧目的挖掘:当前竹山村对传统剧目的挖掘主要放在《打笼开箱》这一剧目,之所以选择这出剧目的原因如下:一是当前小演员声乐唱腔方面尚未开始学习,而《打笼开箱》偏重技巧,如其中的“三跌”“四出”,小演员易学且台下观众易懂;二是这出剧目在旧时乃是祁剧中的“绝活”,当前祁剧却已少有人能演出,因此对这出剧目的抢救性保护至关重要。

2.祁剧与竹山村村落文化建设

文化是个舶来词,这个词的原始词意就包括耕种、居住、敬神等多重意义。同村落一样,文化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两者关系十分密切,“村落是基础,文化是内涵”[4]。到现代社会,文化一词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因而竹山村的村落文化姑且从以下两方面来看。

(1)硬件设施。竹山村的硬件设施的着力方向是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开掘本地祁剧文化。当前硬件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第一,成立祁剧文化陈列馆。该陈列馆约有三四十个平方,馆内陈列有实物史料、音像资料、艺人手抄本和研究文集等,物品来源主要是村中遗留和祁阳及外地艺人捐赠;第二,建成祁剧竹山演艺厅。竹山演艺厅的修建耗时半年,落成之后成为村落演剧的主要场所。当前竹山村村落演剧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由村社组织的,演出时间及演出场合都较为固定,另一类是由村民自发性的“请戏”,多出现在婚丧嫁娶之际。由村社组织的村落演剧多集中在大型节日和仪式庆典之际,如去年在竹山村举行的祁剧祖师像落成揭幕仪式,衡阳祁剧团、冷水滩祁剧团、祁东祁剧团、祁阳祁剧团在演艺厅开展为期两天的展示演出,这类场合演出剧目多为传统大戏,如《打草鞋》《杨七郎打擂》《九龙帕》等。第二类村民自发性的祁剧的演出一般是在自家搭台,自家演戏。竹山村村落演剧的演出剧目方面极为讲究。如大年初一时必唱《龙凤呈祥》,重阳时演出祭祖戏(如《荣归祭祖》),喜庆时以彩戏为主(如帝王将相戏),丧戏多以颂戏为主(如挂印封侯戏);第三,成立休闲山庄。竹山村吸引外来人员投资,在原有的祁剧科班旧址建造了一处休闲山庄,名为竹山雅苑。雅苑荷塘数顷,蝉鸣阵阵,除有文化价值还具有天然的生态优势;第四,成立永州祁剧文化研究会。此研究会成立于去年12月。成立大会之后由村社组织出版了《祁剧雅苑》《祁剧与竹山》等内部刊物,另外在今年12月竹山村还将举办祁剧国际戏曲艺术节。概括来说,竹山村在村落文化建设方面致力于从各个方面切入开发传统文化,为村社单位大力投入硬件设施建设、与学术界接轨开办创办内刊等这在其他地区都极为罕见。

(2)精神传承:忠、孝、仁、义传统。祁剧有忠、孝、仁、义四大本之说,忠戏如岳飞戏,孝戏如目连戏,仁戏如观音戏,义戏如夫子戏(关公戏),这四大本戏是旧时祭祀演出的主要剧目,也是戏班赖以生存的剧目,本地艺人更是将这四大本称之为“戏骨”。戏曲是教化民众的方式之一,戏中的忠孝仁义观念会深深地影响该地的看戏群众。值得一提的是祁阳人对孝道文化的重视,重老传统历史悠久。如格外重视重阳节,每逢九月九,所有的戏班都会汇集起来连唱三天大戏,祁阳人更有“家有一老,胜似三宝”之说。

(3)风俗习惯。祁阳本地风俗不可计数,现撷取其中二点:一是重视春节及重阳节:除重视重阳外,本地还极为重视春节。大年初一必唱大戏,且在正月里由三四十人一起耍龙灯,想以此达到辟邪纳福的目的。二是开台仪式“灵光下凡”:祁剧演出过程中的传统仪式大多因时代的原因已经消亡,现在祁剧演出过程中惟有开台仪式灵光下凡保存较为完整。由资历较老并且熟知整套程序的老前辈担任司仪,司仪负责整套流程。大致程序是杀鸡点台柱、请神、踢刀门、砸碗等。此儀式有“去煞”之说。

概括来说,竹山村对祁剧的传承和保护主要体现在传承人培养和传统剧目的挖掘上,此外竹山村村落演剧每逢大型场合多由村社组织祁剧,且和外地祁剧团交往密切,演出剧目方面自有其规律。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竹山村作为湖南省第二批旅游名村在新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最重要的是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能将本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人才培养与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密切结合,这样的建设模式不仅是当前祁剧发展的新方向,同时也给其他剧种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祁阳县祁剧文献的抢救与保存

祁阳县祁剧文献主要保存于祁阳县档案局、文化馆、竹山村陈列室等地方。祁剧文献主要分为祁剧剧本、祁剧演出影像资料、祁剧研究书籍、论文等。下面分三个部分来介绍:1.祁剧剧本。通过祁阳县档案局局长蒋盛文,笔者了解到该档案局共保存祁剧剧本338卷、祁阳小调42卷,其中祁剧剧本传统剧目偏多,如《昭君出塞》《三岔口》《赵氏孤儿》等,剧本主要是通过剧团提供、艺人捐献、民间搜集等方式获得;2.祁剧影像资料。大型活动录像如祁剧团1984年在湖南省电视台拍摄的十二集连续剧《孟丽君》录像、1984年祁剧《目连传》内部演出的录像资料等;3.祁剧研究书籍、论文。如《中国祁剧》《祁剧研究文集》《湖南地方戏曲音乐集成》等书籍。祁阳县祁剧文献抢救与保存工作成果显著,为祁剧演出、祁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对于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祁阳县祁剧文献的抢救与保存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尚未建立传承人文献库,文献保存主要停留在剧本与演出上,祁剧传承人文献有待搜集与整理;其次,近几年祁剧传承文献成果较少,随着欧阳友徽等一大批祁剧文艺工作者的辞世,祁阳祁剧的文献抢救工作陷入僵局,文化部门需要重整旗鼓,选拔一批新的文艺工作者继续投身祁剧抢救工作;最后,现存祁剧文献并未合理利用。

今后祁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一是扎根祁阳文化土壤,创作带有乡土符号的剧本,聚焦乡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村落演剧,走祁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加大民间艺人普查力度,建立祁剧传承人数据库,聘请优秀艺人,开设祁剧传习班,培养祁剧传承人;三是建立与完善戏班管理体系和评估系统,加大政府帮扶力度。完善戏班登记制度,支持草台班建设,鼓励戏班表演方式和演练设备推陈出新,优化剧团管理体制,做到评估有细则、奖惩有依据,实现剧团正规化、现代化的发展;四是推进祁剧文献的抢救与保存。政府联合企业成立戏曲保护基金,出版有价值的祁剧传承书籍,整合戏曲资源,促进资料数字化、可视化的发展;五是加大祁剧宣传力度。利用现代媒体,拓宽祁剧宣传渠道;在保留祁剧特色的基础上,变换祁剧传播形式,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祁剧;开展送戏下乡、祁剧进校园等活动;成立永州祁剧文化研究会,举办祁剧国际艺术节,以自内而外的方式加大祁剧影响力;六是加快戏曲产业化发展,联合其他产业综合发展。打造祁剧品牌特色,推进文化产业与农业、旅游业、餐饮业、娱乐业等其他产业高效融合,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

祁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丰富的文化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但不容忽视的是它已陷入困境,未来祁阳祁剧的传承与发展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同行同业的努力奋进。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祁剧将重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欧阳友徽,祁阳祁剧[M].祁阳:政协湖南省祁阳县委员会,2002.

[2] 李跃忠,湖南地方戏曲生存现状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 陈明,湖南祁剧传承的考察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4] 胡彬彬,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内涵与价值.[DB/OL].[2013-05-06]. http://www.bjwmb.gov.cn/zxfw/wmwx/wskt/t20130506_518624.htm

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倾听草根的声音—湖南传统戏曲杰出传承人口述史的考察与研究”(项目编号:3060202-0115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展方向
我国公路行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浅谈集中采购
论我国股东表决排除制度
浅析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以及应用分析
苏州工业园区住宅围墙问题探索性研究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的策略与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