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芝诗歌意境与语言模糊性的研究综述

2017-12-28彭杰

校园英语·上旬 2017年15期
关键词:模糊性

【摘要】被动模糊源于语言本身的属性,语言是有限的,世界是无限的。如果利用有限的语言描述无限的世界,则必然需要语言的模糊性。因此,语言的模糊性并不是语言的缺陷,反而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语言属性。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在英语中,都存在这语言的模糊性,即使在西方文学作品的表述中,也能发现很多地方运用了语言模糊性的表述方式,但是这种模糊性的表达方式并不占主导地位。相聚于汉语中的模糊性表达的运用,在西方文学中语言模糊性的运用更倾向与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本文就叶芝的诗歌作品进行研究,对叶芝诗歌的意境与语言模糊性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叶芝诗歌 语言研究 模糊性

叶芝诗歌作品中的模糊语言主要有两个分类:模糊意象以及模糊词语。人类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并受环境所制约,文学作品的表述也不例外。文学作品内涵的表达取决于语言所处的具体环境,即语境。语境是理解和解释话语的必要前提,对话语意义和话语理解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任何话语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话语信息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有实际价值。

一、叶芝作品中的模糊词语

1.指称的模糊性。在模糊词语中较为常见的就是指称的模糊性,因为很难确定模糊词语的参照物。以叶芝非常著名的作品《when you are old》为例,在这首诗中有一句是“But one 满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对于这句诗有一种翻译为“只有一个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而除此之外也可以翻译成是“而唯有一人爱你灵魂的至诚”。这首诗的这个例句中的模糊性词语是“pilgrim soul”,这个词语是一个文化词语的含义,及其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天路历程》。这个模糊性词语就是指称模糊,可以看出对这个例句的主流翻译中,模糊词语“pilgrim soul”有两个不同的翻译版本,一种是把这个词音译为“灵魂的至诚”,而另一种翻译版本则是选择将其翻译为“朝圣者的灵魂”。再回到原作中,通过结合上下文通读这首诗可以发现,将其翻译为“朝圣者的灵魂”,并对其进行注释说明更符合原文意境,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原诗的意义。

2.词义的模糊性。不管是中文作品,还是在西方英文作品中,在模糊语言中都有一个较为特殊的领域,即模糊数字。例如,在叶芝同样著名的这首诗《Long-legged Fly》中,里面有一句是这样写的“She thinks, part woman, three parts a child, That nobody looks.”对于这句诗的两种主流翻译分别是“她,一分婦人,三分孩子,以为没有人窥视”;第二种主流翻译版本为“她以为没有人瞧见——小半妇人大半孩”。在上面这个例句中“three parts”虽然是一个确切的词语,但是这个词语所表达的词义确实模糊性的,这便是一个典型的模糊数字,这个词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她的身体是一位妇人之躯,但是她的精神确实孩子一般。在这两种主流翻译中,一种是将“three parts”这个词翻译为“三分”,另一种则是翻译为“大半”。结合语境分析可以发现,将其译为“三分”更符合诗的意境,“三分”这个词也更能够表达出作者想要传达的那种含义。即使按照中文的用词习惯,人们也多用“三分”这个表达这些模糊含义,比如“入木三分”、“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等,而大多数情况不会用“多半”来形容。因此,在这种语境中,将“three parts”这个词翻译为“三分”更能符合原文的意思。

词义的模糊性除了在模糊数字外,还有一种模糊颜色词也比较典型。在这首诗《He Wishes for the cloths of Heaven》里面,有这么一句“The blue and the dim and the dark clothes”。在这首诗里面可以将这个例句翻译为“那蔚蓝、暗淡和深黑的锦衣”,另一种翻译版本则是把这个例句翻译为“湛蓝、灰暗和漆黑的锦绣”。对于这两个翻译版本中,对“blue、dim、dark”这三个词的翻译并不适应语言环境,翻译顺序都不符合原文表达的颜色发生的先后顺序。因为在英语中“blue、dim、dark”这三个词分别是对应的“黑夜、白天、傍晚”。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将这个例句翻译为“蔚蓝、暗淡和深黑”还是翻译为“湛蓝、灰暗和漆黑”都不能适应先后顺序。

二、叶芝诗歌意境分析

在叶芝的诗歌作品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象也是模糊的,这种模糊性意象的翻译既涉及到文化的差异,同时也受诗歌本身的形式和意义模糊的影响。在叶芝的诗歌作品中,共有两种模糊意象,分别是隐喻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这些西方英文诗歌作品中的意象无疑是赋予了作品丰富的美感和无与伦比的价值,但是这些模糊意象也给翻译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叶芝的诗歌作品中,大量的运用了象征手法和隐喻性意象。在阅读叶芝的诗歌作品的时候,读者应当从理解原文的意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方面着手,这样才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信息。而叶芝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则带给了读者更多的感动,因此在领会作者的象征意象时,应当结合上下文的语境以适应环境,选择正确的理解方式。以语境顺应的角度来分析叶芝诗歌的意境和模糊性的表达,叶芝运用语言的模糊性极大地丰富了在作品中的表达方式,最大程度发挥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感。

参考文献:

[1]叶芝,袁可嘉.叶芝后期名作两首[J].译林,1987(1).

[2]叶芝,傅浩.叶芝早期抒情诗十首[J].国外文学,1991(3):217-226.

作者简介:彭杰(1982.10.12-),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本科,长沙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模糊性
论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特点
哥特小说《德古拉》中的崇高美及悲剧美
浅析电视纪实节目特性研究
浅谈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
浅议公文写作中准确语言与模糊语言的运用
论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英汉数词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策略
谈语义模糊性的理解及其表现形式
模糊性:教育政策复杂运行的生成机制
从修辞学角度看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