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疏堵结合规范网络语言

2017-12-28蔺佳影

人民论坛 2017年35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新媒体

蔺佳影

【摘要】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具有平民性、事件性、浓缩性、创新性、短暂性等特征,对媒体传播有一定的有利影响,但在丰富我国语言宝库的同时也带来了鱼龙混杂的现象,应该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规范新媒体网络语言的传播。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语言 传播规范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以互联网为核心形成的超级媒体,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同时也在创造新的語言,即网络用语。事物存在总是具有两面性,在网络语言大面积使用的同时也应考虑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我们应该客观地去看待新媒体网络语言,提取精华,剔除糟粕,进而推动新媒体网络语言走向规范化。

新媒体网络语言传播的多元化特征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整个互联网范围内形成了“多对多”的传播关系。当人们进入这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每个人都既可以是接收者,又可以是传播者,并且在传播方式的不断变化下,新媒体网络语言的传播特征也呈现出多样化。具体来说,新媒体网络语言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平民性。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界限日益弱化,自媒体日益兴起,信息传播空间更加开放,很多具有草根韵味的新词汇进入大众视野,如“大衣哥”“芙蓉姐姐”等称谓,更具平民性;第二,事件性和浓缩性。在高速运转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效率更高,为了更好地进行信息记忆及存储,网络语言往往将事件简化成词语,如“范跑跑”,在具有事件性的同时也实现了信息的浓缩性;第三,创新性。新媒体的普及化,使得传播空间进一步扩大,新媒体用户可以直接参与到信息制造与传播中去,我们每年都有上百个新词语出现,词语也更具有创新性;第四,短暂性。网络传播速度快,信息产生快,消亡的速度也比较快。很多几年前热度较高的词汇,近来却鲜有出现。根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能够存留下来的新词近占造热词总量中的40%,多数新词随时间流逝而隐退。

新媒体网络语言的传播有利有弊

新媒体网络语言的出现伴随着新的传播符号的使用,体现出网民的集体创新智慧,在多元化传播形态作用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文化,对媒体传播产生了一定的有利影响。其一,新媒体网络语言新颖度和创新度较高,便于记忆和传播。比如近年来流行的“XX门”“不差钱”“点赞”“颜值”“且行且珍惜”“元芳,你怎么看”,等等,这些语言诙谐地表达出了事件背后的内涵及看法,同时也准确展现出当代生活的特征,凸显出人们风趣、自嘲的心态;其二,新媒体网络语言中的符号语言易激发人们的想象力。网络交流过程中,人们一般会利用符号表情来表达心情,如“0.0”表示“惊呆了”,“===”表示“等一下”,“=_=#”表示“很生气”等,这些符号形象化地表达了信息传播者的心境,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其三,新媒体语言中利用数字谐音或者是采用变“意”的方式简单、亲切地进行表达,如我们常见的“88”“520”,或者是“美眉”“网虫”“网红”等,都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其四,新媒体网络语言倾向于使用冷僻字眼以彰显前卫,更能体现出语言的自由性与幽默性,如“囧”“槑”等,并通过字形上的想象将其赋予新的内涵。

新媒体网络语言除了上述优势之外,其所具有的不规范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语言的权威性以及稳定性,使其出现“走形”“突变”等现象,这就需要全面洞察网络语言给媒体传播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新媒体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性易使人们曲解语言含义,降低媒体传播的客观性、公正性以及真实性,使得语言反而还带有嘲讽之意。比如说针对“白富美”“高富帅”等词语的理解都是五花八门,更不用说对这些词语的应用了,如果应用不当,很容易造成对方的误解,从而产生交流的不愉快。此外,网络中有很多信息传播者为了经济利益,生造网络语言,并进行网络炒作,还有的播音员、主持人等在节目中也使用了很多网络用语,都致使媒体的公信力也受到一些不良影响;其次,新媒体网络语言影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网络语言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网络语言,并且应用日益广泛,导致他们会说“萌萌哒”“普大喜奔”等词,反而对“三人成虎”“阳春白雪”等传统成语词汇完全不知其意,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出现缺失的情况;最后,新媒体网络用语中存在大量的谐音字、错别字等,严重影响到汉语语言使用的严谨性。现在的年轻一代在语言输入时往往会出现同音字,为了打字的便利,会以同音字代替,交流双方彼此理解就行,这就出现了将“大师”写成“大湿”、“大侠”写成“大虾”等情况,这些语言应尽可能避免使用,以保证汉语语言的科学性。

规范新媒体网络语言的传播应疏堵结合

第一,创建国家网络语言研究机构,加快对网络语言发展规划的研究与制定。当前网络语言已经初步形成,完全杜绝其使用并不现实,对网络语言的规范更有意义。因此需要对网络语言加强研究,创建网络语言研究机构,将网络语言研究纳入到汉语语言研究领域中,以此实现对我国网络语言发展规划的科学制定,促使网络语言与传统汉语语言不断健康融合。

第二,完善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语言使用的监督和管理。现阶段,我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经发布了《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初步对广播、电视、广告中的语言使用进行了规范。然而,网络语言井喷式的出现,使得这些通知、规范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应以“法”的形式来进一步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我国的通用语言文字法已经颁布多年,对该法的改进与完善,成为当前规范网络语言的重要内容。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对网络语言起到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

第三,积极树立规范使用网络语言的观念,编著网络语言辞书,提高网络语言的传播规范水平。针对网络语言,应树立与传统语言分析、应用相同的方法,吸取各领域科学分析方法,积极编纂网络语言辞书,以书籍中对网络语言的规范要求来达到规范传播的目的。定期进行网络新词筛选,积极考察网络新词的使用,对具有健康向上涵义的新词、热词积极整理推出,及时向社会出版权威性的网络语言词典。

第四,依据媒体传播内容特征,适当灵活选用网络语言。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语言使用频繁,按照不同的传播内容以及网络语言自身的特征,应选择出适合使用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使用应根据不同的媒体传播场合进行不同的变化,比如说在法律、新闻等网络传播节目中,应避免使用低俗化的网络语言,如果一定要使用网络语言,也应在辨析词语含义之后合理使用。而在一些娱乐性节目中,出于娱乐休闲考虑,可以适当放宽网络语言使用范围,增加趣味性强、热度较高的网络语言的使用。

第五,提高新闻传播者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网络语言环境。新媒体网络语言环境的鱼龙混杂与信息传播者自身素质有一定的关联,尤其是新媒体广播报道者、电视节目主持人等,他们的业务及文化素质决定了语言传播是否规范。为了保证我国汉语语言的纯洁性、稳定性,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应提高新闻传播者自身素质,避免盲目使用低俗化的网络语言,树立正确的网络语言使用观。此外,还应利用新媒体传播营造良好的网络语言环境,增强新媒体的传播权威性,提高新媒体的公信力,从而形成主流媒体,引导网络语言正向发展。通过开展“网络用语规范使用讲座”等活动,传承一些具有正能量的网络语言,如“中国梦”“点赞”等,帮助网络语言使用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为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张颖炜:《新媒体视野下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②石琳:《新媒体语境下网络低俗语言的生成与传播》,《社会科学家》,2017年第3期。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新媒体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从模因看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