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2017-12-28朱俊

艺海 2017年11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构建课程体系

朱俊

〔摘 要〕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是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先修课程的总称,具备基础铺垫和服务功能。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笔者针对传统模式存在的不足现象分析,提出艺术设计专业平台基础课程构建与实践的必要性,并从整合资源,夯实基础、项目教学等多方面梳理,挖掘相关举措,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 基础平台 课程体系 构建

高职教育办学其根本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的高技能型人才,且紧密联系社会发展、行业市场的不断更新与变化。因此,各高职院校不断加强专业建设、相关教学改革,提升专业内涵。目前,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工作室课程等教学改革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改革成效明显。作为高职设计专业先修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总体而言,主要包括造型基础(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设计基础构成、PS等基本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操作课,以及设计史论与设计文化、图形创意、手绘效果图等课程。有的院校结合自身专业建设与发展,还特意开设了中国画、装饰雕塑、图案等课程。因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差异,称谓也略有不同。

从全国高职院校整体情况来看,作为奠定基石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在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上相差不大,只是相同类型的课程课时量设置安排因专业及专业方向特性存在着差别。整体而言,首先,很多情况下教学还是沿袭美术学专业传统,走的是纯艺绘画方向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相对注重绘画的基本艺术表现能力,忽视设计专业设计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自身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大相径庭。其相关课程教学仍按照课程计划单独、分别进行。教学过程中,尽管在教学内容上面尽力向设计教学引导,并加强侧重,然其根本实质变化并不大,其教学内容“换汤不换药”,是本科教学的压缩饼干。其次,高职层次学生绘画水平基础普遍相对薄弱,高考以前学习时间较短,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实际教育背景与水平,学生无所适从。再者,基础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大致雷同,区别不大,只是文字表述上有所差别。基础课程教学不能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课程服务,缺乏内部实质联系,两者衔接出现断层。最后,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将更多地进行跨界学科整合,不再是单纯的专业内发展,是综合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现基础平台课程拓展面相对狭窄,其最终导致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并没有能够发挥出基础课程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基于以上种种在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现象和问题,以及与本科学科体系的本质不同,高职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平台构建迫在眉睫。有针对性地对基础课程内容进行资源整合,改善教学方法,使其充分发挥其基础性的铺垫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作准备,更好地服务与应用于教學实施。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本科教育较注重学科体系研究。况且在培养目标,课时、学业时间、学生的生源情况、知识素养储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对基础平台课程体系重新构建与实施,教学改革实践,直接制约和影响其后的专业课程的顺利开展,其重要性和紧迫感已然被学校和教师认知。目前,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毕竟存在和发生于少数示范性高职院校,普及面相对不高。然针对于全国众多的高职院校,尤其是位于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差距明显,形式严峻。

一、打破传统界限,整合课程资源

高职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都集中在1-2学期内完成,除去公共文化课程、相关实习、艺术写生,学习时间极为有限。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相对于专业核心课、拓展课,决定了基础课程的课时比重相对偏低。同时,部分基础课老师思想观念更新不及时,认为教学改革都是专业课老师的事情,自身墨守陈规,缺乏改革的决心和动力。如果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按部就班,老师间孤立地开展基础教学,且课时量相对都比较平均,结果导致学习相对比较被动和孤立,且学生多半没什么学习兴趣和氛围,导致效果不理想。根据自身多年的亲身教学实践经验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研究,学生普遍感觉收获甚少,上课学习状态普遍欠佳。

传统意义上的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形式,课程之间都是相对独立存在的知识技能,有点各自为政的感觉,相互间缺乏相应的联系。在设计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尤其明显。因而,根据培养目标,构建基础平台课程体系,制定相应的整体教学设计、单元设计、将不同课程、不同单元的教学内容分解并模块化重构,冲破传统学科分类的课程的界限,将教学内容大胆调整,进行较为全面、具体的整合性研究,组建基础平台课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实践,知识体系的重构,突出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参考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方式,从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际技能出发,精心设置和准备相关教学模块内容,以及实训环节,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从而在心理上和实际学习过程中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尽早进入设计的状态。

二、夯实专业基础,缓解断层衔接

毋庸置疑,基础课程主要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和奠定基础,是由其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同时必须适应现代艺术设计专业发展需要,从人才培养的全局角度出发,培养执行能力、设计能力、策划能力、创意能力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课程培养体系,设置相对应的平台模块基础课程。目前,全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大平台课程安排的课程不完全相同,但一般都注重基础理论,即“练脑”,主要包括设计史论、艺术修养文化、专业认知思维等;技法手段即“练手”,主要包括造型表现能力、色彩表现能力、专业技法表现、计算机表现、专业操作能力等;还有形态认知即“练眼”,主要包括造型和色彩、提炼与概括、形象与动态、构成与法则等。形成一个类似金字塔形的知识框架,处于金字塔结构的最底层,与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课程等紧密衔接。

宽厚的造型基础模块,重点解决造型、形式、审美、色彩认识、技法手段等在设计创作中必备的能力。与传统技艺为主的基础教学的不同点在于该模块更多强调“由技进道”式的启发与传授,专业模块侧重专业角度的再现和还原。力求通过“技”“道”并举方式传递设计非同绘画,设计必须创造具象观念。在低年级打好扎实的基础,进而为高年级精专化的设计培养做好表现技能、思维方式、审美意识上的准备,将厚基础、精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有效实施。

三:对接实践项目,实践教学过程

艺术设计专业是专业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证明,采用项目制教学,把企业的真实项目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学习中实践,能不断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实践动手能力,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一种实效性较高的教学方法。同时可使专业与行业、企业无缝对接,现高职院校普遍开始采用并实施。

从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际技能出发,精心设置和准备相关教学模块内容,利用项目制课程,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和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使其真正进入其设计情景。设置学生与之相匹配的教学任务,难度依次递进,融合理论、实践、创意能力等目标。例如,可否把设计素描的造型、结构、比例,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构成的画面组织能力以及设计文化相关内容融入到一个项目内容,使之相互联系和融合,使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也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同时也相对解决课时问题和学习成效的矛盾关系。主体性运用项目制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教师要结合多种因素、条件,准备相适应的实际项目,项目的选择和设计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为项目而项目,避免揠苗助长,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全方位地锻炼和提升自己,使其发挥预想的效果,达到预期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对老师的教学和项目实施的整体把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验,如何行之有效地開展教学组织和方法实践,以及伴随着模块项目的更新与不同,教学过程尤为关键,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

基础平台课程体系的构建,并非通用于所有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毕竟每所学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应具有统一的标准模式,不可能一统化、规范化、程式化。主要是对整合的原则、方法和内容进行研究,以探讨出一条适合自己学校、专业特性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之路。毕竟自己学校所处区域、文化和社会条件、行业发展、专业发展现状、师资力量、实训条件等都不尽相同,具有很大的因地制宜性。

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专业核心课程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之上的。如何开展和实施基础课程平台的改革实践,更好地发挥基础性的服务功能,需和已有的实际教学条件和资源相结合,也须紧密联系行业和市场需求,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是一个相对时间较长的实践过程。目前,大数据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各类学科跨界融合,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发展已经进入多学科、宽领域、多纬度、专业学习要跨课程,跨专业、跨职业,是面向未来的综合设计,相互间不断补充和融合,整合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社会。

参考文献:

1:席田鹿,《对设计与设计教育的思考—访谈林家阳教授》〔J〕,《美苑》,2004.0l

2: 陶伦,《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研究》[D],硕士论文,2009.05

3:高友飞,《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刍议》、[D], 2011.5

4:吴聆,《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整合研究》[D],硕士论文,2006.12

5: 陈守义,《综合绘画基础课程教学》[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12

注:本文为2015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SCG143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构建课程体系
《星.云.海》
《花月夜》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