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补服图案的装饰特色及风格演变

2017-12-28张丽

艺海 2017年11期

〔摘 要〕补服是明清两代官方用以标明官员身份等级的服饰配件,佩戴于官服的前胸后背,是运用织、绣、缂丝等工艺制作的精美工艺品。官方明文规定了各等级文武官员补服的主要图案,但在具体制作中,各地各时期皆有所变通,从而逐步形成了鲜明的补服图案装饰特色;总体说来,明代补服图案风格演变呈现出色彩和制作工艺的逐步繁杂倾向,但图案造型和整体观感却呈简洁明朗的趋势。

〔关键词〕补服图案 装饰特色 风格演变

补服是明清两代官方用以标明官员身份等级的服饰配件,也被称作“补子”,佩戴于官服的前胸后背,通常为方形或圆形;因中国皇帝历来自比为“天”,皇室成员的袍服上皆佩戴圆形补服,各级官员则佩戴方形补服,共同体现出“天圆地方”的观念。补服最早见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元代官服上也应用过以花卉为主要内容的补子,起装饰作用,但没有明确证据说明这是当时官员的等级标志,而以补服作为区分官员等级的标志则始于明代,后来清代基本继承了明代的补服制度并有所发展。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文规定官吏常服为盘领大袍,在胸前背后各饰一方形补子,文官图案为禽、以示文明,武官图案为兽、以示威猛;文官图案: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 、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为练鹊;武官图案:一二品狮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正副都御史、各道监察御史、给事中等风宪官为獬豸;此外还有皇帝特恩授予特定人物的赐服补子,图案有麒麟、飞鱼和斗牛等。官方明确规定了代表等级的禽兽图形,但不曾详细规定主要图形之外的其他元素,而补服图案中除了主体的禽兽形象外还有其他各种装饰纹样,两者共同构成了色彩斑斓、造型精致细腻的补服图案。

补服是运用织、绣、缂丝等工艺制作的工艺品,各地各时期在遵照官方的基本规定、设计制作补服时也有所变通,为补服等级图形的周围添入更多的装饰造型,从而形成了补服图案鲜明的装饰特色。随着明代历史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明代补服的图案风格演变也具有精彩的表现,尤其是文官补服,以禽类为主体的装饰图画,其图案设计风格曾随时间推移而各具十分鲜明的特色。笔者研究从各种资料中所获取的传世人物容像中的补服图案和各级博物馆中所收藏的补服实物,拟主要以文官补服图案为例,撰文对明代补服图案的装饰特色稍作梳理、纵论其风格演变。

一、明代补服图案综述及特色初探

明代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其官服式样一直不曾改变,但在官服上起到装饰和识别标志作用的补服图案却发生着很大变化。明代补服图案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前期补服通常是预先织就于袍服面料上再随之剪裁成衣,色彩通常为单一金银色;中后期的补服则不再预先织就于面料上,而是单独制作成块再缝缀于袍服上,成为名副其实的“补服”,制作工艺也由单一的织造演变为刺绣、缂丝等多种工艺并行。随着明代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补服图案也由明初时的单一色彩、简单装饰逐步演变为色彩绚丽、多重装饰的精美图画,代表等级的各种禽兽图案除自身造型鲜明外,还被置于相应场景中,构成一幅寓意吉祥的图画:如文官等级图案为禽,通常为双禽,一只飞翔一只在地面,画面通常饰以祥云、水纹、树木等,以示祥瑞;武官图案为单个兽,通常造型敦实,或伏或立或驰,补服画面则配以地面、岩石、火焰、水纹等装饰,显得瑞兽形象威风凛凛。总的说来,明代补服图案显得精致大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作为一种标明身份、彰显秩序的体系,在“非其人不得服其服”之等级森严的明代环境下,补服图案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其符号意义被不断强化,逐步形成了鲜明的装饰语言和特色,并与民间广泛流传的吉祥图案相得益彰。比如,文官最高等级的补服图案为仙鹤,仙鹤是中国民间吉祥图案中的重要元素,代表着富贵吉祥和长寿;能够在服饰中使用仙鹤图案者在历朝历代都是凤毛麟角,升任最高级文官的人通常已年长,故一品仙鹤补服图案在明代历史演变中逐步添加祥云、松柏、花卉等纹样,与民间吉祥图案相近,构成一幅寓意吉祥的精美图画。其他各品级文武官员补服图案的设计构图也沿用此思路,这些都是明代补服图案的鲜明特色。

二、明代补服图案的装饰特色逐步趋于多样性

明初官员补服图案色彩单一、图案简洁质朴,是因为刚建立政权的明代政府最初并未制定补服制度,长期战乱后的政权及其官僚行政体系以恢复生产、改善民生为当务之急,故施政方针崇尚简朴,通过科举制度所选拔的各级官僚,其俸禄、服饰、车舆等待遇,也尽量降低供给标准,这与当时薄弱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状况相适应。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推行补服制度时,官员补服图案是非常简洁的单一金色图案,造型质朴,除了禽、兽等主体造型外,附加的装饰元素不多。相对而言,由于重文轻武思潮的影响,明代武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不如文官,故文官群体的服饰、补服等内容的设计和装饰风格,即基本代表了当时社会主流阶层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随着生产的逐步恢复、社会秩序的稳固,尤其是明代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接受官方正统教育和通过科举出仕的人逐渐增多,文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也有了一定提高,其补服图案的装饰风格逐步趋于多样性。

明代中后期的官员服饰整体逐步走向绚丽奢华,具体表现在色彩方面,不再是单一金色,各种颜色都有使用,图案底色也不再是袍服的颜色,可选用各种与袍服色彩具有相似或相反差的底料颜色。而主体禽兽造型之外的次要装饰,也由过去单一的云彩纹样逐步增加了花卉、松柏、浪潮等元素。补服图案作为明代官方服饰中最显眼的配饰,其装饰风格和手法是逐步演变的,从单色变为多色,工艺由单一织造变为织绣等多种工艺并重,装饰风格也从较少装饰元素到有众多相关装饰元素过渡,但总体而言仍显得精致细腻,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相通。

三、明代补服图案的总体风格、制作工艺逐步繁杂

明代初年的补服图案是用织锦工艺制作的,官方相关机构将规定的图案预先织就于袍服面料上再随之剪裁成衣,明代官员常服为平面剪裁的圆领大袍,由于剪裁方式和结构设计等多方面的原因,袍服正背面由左右两片相同质地的衣料拼接起来,中央有一条纵向接缝,先前织就于衣料上的补服图案就被分割于左右衣料上,并须被恰到好处地对接于前胸后背的中央纵线两侧。这在服饰剪裁操作中应该具有相当的技术难度,容易产生左右图案错位现象,故明代中后期的补服就不再预先织就于服饰面料上,而是仍以织锦等工艺单独制作在一块底料上再缝缀于袍服上;底料色彩也不局限于官袍颜色,总体风格、制作工艺逐步繁杂。随着明代社会面貌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官员补服的制作工艺也由单一的织锦演变为织造和缂丝等多种工艺并行,尤其是缂丝工艺,能在图案中呈现立体的逼真效果,故在高级官员补服的设计制作中被广泛采用,今天很多博物馆中所收藏的明代补服都可以看到缂丝工艺的运用。

四、明代官员补服图案的整体造型和观感趋于简洁

明代官员常服有红、蓝、绿等颜色,一品至四品为红色、五品至七品为蓝色、八九品为绿色。为了对应并衬托补服图案效果,明代补服图案常以土黄、石青、桃红等颜色做底色,再飾以各种图案和装饰元素。以文官补服图案为例,明代前期、中期的文官补服图案多用双禽表现,后期改为单禽,单禽造型舒展,较先前双禽图案中的鸟体型大些,且背景装饰元素逐渐趋于简洁,故明代文官补服图案的整体造型和观感趋于简洁。即便是同为文官的御史监察官等职务人员的獬豸补服图案,其装饰造型也呈逐步简化的趋势;虽然其图案是一种神兽、并非现实中的动物,但正因为现实中不曾有这种动物,故图案创作者根据文字记载而进行创作时更有自由取舍的主动权。总体而言,明代文官补服图案的整体造型和观感是趋于简洁的。

结?语

明代补服图案是极富创造性的装饰图案体系,虽然目前存世的实物不多,但从这些传世实物和众多的明代绘画中可以看到其装饰特色逐步演变的脉络。笔者通过观察发现,明代文官补服图案在表现手法上有着色彩和工艺逐步繁化,但整体造型和观感又趋于简洁的特点,这种变化发展的趋势对于研究古典图案设计和装饰技法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丽.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J].戏剧之家,2016(20)

[2]王可.“补服图案”与民间美术——从明清补服图案及制作工艺看民间美术与上层美术的相互影响[J].艺术研究,2008(1)